从经典电影《东京物语》谈起家庭的爱恨情仇
作者:施琪嘉 2021-03-12 11:43:03 人际心理

有家的地方就有爱恨情仇|从小津安二郎经典电影《东京物语》谈起家庭的生与死。

《东京物语》的情节有一点儿过春节的味道,就是家族大团圆。春节属于华人的节日,全国各地的人们在春节前会赶回家。从心理角度来讲,春节是一家人重新展示爱恨情仇的节日,一家人见面未必就是欢乐的事情,而是经常旧恨新仇一起报,或者重新来索要以前没有被满足的爱。

《东京物语》在2003年被翻拍的时候,改名为《东京家族》,这两部电影可以结合着看。《东京物语》拍摄于1953年的日本。日本于1945年战败,这家里的儿子在八年前去世,也就是说他可能死于战争。老人在酒吧里唱歌的时候,背景音乐是日本的军乐曲,而三个人回顾的事情也跟打仗有关。

《东京物语》中讲了两代人的生活,呈现出三种年龄,一种是即将老去的父亲和母亲;一种是老大和老二,即大儿子和大女儿;还有一种是三儿子和小女儿,但对他们描述的篇幅不是很多。到了《东京家族》的时候,大部分讲述的都是三儿子,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因为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已经发展得很好了,所以重点描述就是老三年龄阶段的人。从影片时间推算来看,父母大概是“30后”,儿子是“50后”,到了2003年翻拍的时候,三儿子应该是“80后”生人。1953年对日本来说是百废待兴的时候,老人的影响力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从经典电影《东京物语》谈起家庭的爱恨情仇

在电影中,男性角色的呈现没有女性多,出现最多的就是母亲,其次是小女儿、大儿媳妇和在战争中死去的二儿子的媳妇纪子。父亲好像是一个比较呆滞的人,只有喝酒以后,话才逐渐多起来。大儿子是社区的综合医生,父亲对大儿子比较失望,也彰显了儿子在家庭中没办法做主,但也拼命地为家里赚钱。

这里有很多象征意义,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要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电影中呈现出日本战败后的现象,就是男性力量在衰减。日本在军国主义的时候非常专制,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人们做事的速度变得很慢,男性讲话非常弱,小儿子大概只露了几面,但到了《东京家族》的时候,小儿子一下子变得非常重要,这意味着日本男性在80年代以后重新崛起。

两部电影的拍摄风格不同,反映出不同年代导演的不同着眼点。日本战后非常强调女性的力量。对于有丧失和战后创伤的家庭来说,他们需要女性的容忍、接纳和恪守妇道,女性不仅在家里照顾孩子,还协助丈夫,即便是丧失了丈夫,也要恪守妇道不再嫁人。现在的日本,像纪子一样有隐忍的女性不再那么多了,因为时代在变化。第一部电影是黑白的,第二部电影是彩色的,两部电影合起来看才比较有意思。

从经典电影《东京物语》谈起家庭的爱恨情仇

家庭中的老大和老二处于中年危机的状态,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算盘,尽管日常对父母也都能保持基本的礼节和礼貌。日本人特别讲究不给他人添麻烦。在这对老夫妇离开东京后,聊天的时候说了一句特别感慨的话:老大和老二在小的时候还是很好的。老人之所以这样感慨,因为老大已经变得比较生疏,跟人也不亲近,女儿也特别会算计,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凑钱让父母出去旅游,但两位老人来到东京,只想待在儿女家中。

对日本来说,1953年拍的这部片子已经很现实了。电影有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母亲突发疾病以后,大儿子和大女儿商量要不要带孝服,很多朋友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都有一些看法,即大儿子和大女儿在内心中不指望母亲能够活下来,所以才提到了孝服,而小儿子和小女儿根本没提到孝服,所以他们希望母亲活着。但我们可以换个视角来理解这个细节。人到中年必须接受的现实就是父母老去和病逝。当他们商量是否要带着孝服的时候,表明他们已经具备了哀悼的能力,具备了接受父母离开的能力,但小儿子和小女儿年龄还小,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电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前面的渲染,即这对老夫妇如何去见儿女,另一部分是后面高潮的推进,即母亲死亡的过程。得到母亲病危的电报以后,小女儿来跟大儿子商量这件事情,但大儿子却在花丛面前吹起了口哨,这个情节有一点儿奇怪,尽管他对母亲的死亡有准备,但也未免显得太不庄重。

从经典电影《东京物语》谈起家庭的爱恨情仇

20年前我在做医生的时候,每到春节,病人无论病情轻重都要从医院赶回自己家中,因为他们觉得春节一定要待在家中。近年的景象已经完全不同,春节期间病房也人满为患,病人和家属都觉得待在病房里才是最好的,一是因为老年人怕死,二是因为年轻人怕别人说自己不孝顺。这部电影就反映出20年前我做医生时的情景,病危的母亲一定要回到家中,全家所有人都到场了,这种死亡的规格还是比较高的,大家很安静地坐在那里聊往事。小女儿说母亲死得非常安详,是大往生了。大往生是佛学里面的一种说法,是指一个人去世的时候没什么痛苦,很平静,转世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

电影后半部分讲述的是死亡的事情,也就是家庭中有老人去世以后,孩子们是怎样完成哀悼的。年长的孩子们能够赶回家陪在老人身边,但小儿子没赶上,尽管大儿子和大女儿在社会上和生活上有一些压力,父母也觉得他们有疏离感和小心机,但他们对父母已经很尽心了。早年父亲酗酒的时候会打母亲,所以小女儿对父亲一直有怨言,很生父亲的气,而且父亲喝酒也引起了她的创伤反应,尽管如此,她还是把床让给了父亲,最终接纳了父亲。如果儿女对父母能够保持尊重,在老人遇到危机的时候能够出现在他们身边,并且对父母保持理解,这样的儿女已经很不错了。这对父母也做得很好,虽然对孩子有诸多不满意,但能够理解、妥协和退让。

电影在前面重点描述了母亲,突出了女性角色,到了后来母亲死后,父亲慢慢展现了作用,他讲话的时候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在此之前,父亲讲的话大都没有什么意义,都是生活中琐碎的事情,不太深奥,但是到后面,父亲的作用逐渐变大起来。父亲跟纪子有这样一段对话,父亲侧着身子,而作为晚辈的纪子比较尊重地面对父亲,后来父亲转过身,很郑重地面对纪子说:“在家里,你应该算是外来人,儿子和女儿们应该是家里人,但很奇怪,我们觉得你才是最孝顺的那一个,我们把你当作亲生女儿来看待,可是你应该嫁人了。”这是整部电影的高潮部分。

从经典电影《东京物语》谈起家庭的爱恨情仇

纪子用了八年的时间哀悼丈夫的死亡,她没办法让自己再次出嫁。弗洛伊德在《创伤和抑郁》这篇文章中写道:“如果你特别爱一个人,对他投注了特别多的能量,即力比多,那么你就没有能量投注到其他客体,除非你把这个能量收回来,这叫作客体转移。”面对父亲讲的话,纪子回答说:“其实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想我的丈夫了,有时候我也会想,是不是应该再找一个人嫁了。”

在父亲跟纪子谈这件事情之前,母亲也跟纪子谈过,当时两人谈得非常开,母亲比纪子还要伤心,母亲说:“你这样会让我们很为难,也很担心。”当母亲说的时候,纪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心里很忧伤,这一个情节拍摄得非常细腻,我们能看到纪子把灯关上,躺下来,作为观众的我们能够听见母亲的抽泣声,但纪子很安静,默默地吞口水,可见纪子是有话想说的,但她面对母亲无法说出口。可同样的话,她却可以在男性面前讲出来。

我们在临床中看到,很多人常常对父亲有特别多的渴望。当纪子得到父亲鼓励、能够跟父亲表达爱的时候,在她心里丈夫去世这一关就过了。当她把内心想法说出来后,父亲(公公)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母亲传家的手表送给了纪子,这是一个仪式,意思是你已经完成对丈夫的哀悼,可以过自己的生活了。父亲在此之前经常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在电影结尾的时候突然变得有力量。

从经典电影《东京物语》谈起家庭的爱恨情仇

电影快结束的时候,一天早上,大家都准备走了,父亲站在外面,小女儿去找他的时候,父亲说:“太阳升起的景象真好看。”这是个特别有意思的意象,他本来应该是个老去的人,老伴刚刚去世,怎么说也应该是夕阳,但他却看着日出,回来以后跟纪子说了那番话。父亲看日出的画面很有意义,日出意味着上升的年轻人。到了2003年拍摄《东京家族》的时候,小儿子变得特别重要,这部片子强调了年轻人的重要性,而且小儿子在情感上有特别丰富的表达,后来纪子的角色变成了小儿子新谈的女朋友,这部剧中也不再有战争的痕迹。

我看《东京物语》的时候不太舒服,就是因为里面隐含了战争的意味;到了第二部的时候,电影的镜头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慢慢拉近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时候的日本已经开始发展,年轻人变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EPDS智商绿帽癖俄狄浦斯情结性取向冥想哈利波特自卑爱情挽回叛逆期双向情感障碍树洞抑郁症测试智力PUAMBTI测试正念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弗洛伊德治疗师负面情绪社交恐惧社交恐惧症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