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得抑郁症吗?
作者:易读心理网 2020-11-07 21:32:09 心理健康

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都希望能够教育出乖巧懂事的孩子,因为这样会很有成就感,殊不知乖巧懂事的孩子心灵上可能会很脆弱。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曾说过,小时候越懂事,表现越乖的孩子就越容易患抑郁。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得抑郁症吗?为什么呢,这个时候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教育孩子乖巧懂事,但是更像让孩子健康成长啊,孩子容易抑郁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往下了解。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得抑郁症吗?

一般抑郁症患者属于“内归因”类型的人!

所谓“内归因”,也就是习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内归因”类型本身谈不上好坏,甚至可以说会带来好处。很多成功的人都属于“内归因”类型,因为习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能够不断提高自身,而不是怨天尤人,整天活在抱怨中。“内归因”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会付诸行动去改变,而不是等着环境改变,行动中会更积极主动!

抑郁症患者的“内归因”属于“消极型内归因”!

抑郁症患者对待自己成功、获得肯定等积极方面的经历,容易归因于环境,比如考试成绩好,觉得是运气好,其他同学发挥不好等;对于负面经历,却总把原因归结为自己,比如,考试没考好,认为自己笨,不够努力,不该有放松时间,应该全部用来学习,而不会看到试题太难,同学整体成绩都有下降。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得抑郁症吗?心理问题?">

抑郁症患者几乎所有消极事情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难以客观看待,很多事情,也有着环境,有他人的原因,甚至有些事情,主要是由环境,由他人的原因占主导作用。

比如,可能有一个脾气暴躁的爸爸,因为打麻将输了钱,回家对孩子一顿骂:你作业怎么还没写完?你个猪脑子,养你这么一个废物,浪费粮食!实际上,孩子可能回家才10分钟,当然不是因为孩子的原因,作业没写完,而是这个爸爸脾气暴躁。

但是,听话的孩子不会去想是爸爸脾气暴躁,他可能会真的认为像爸爸说的那样,是自己太笨了。

孩子听话听谁的话?当然是别人!特别乖的孩子,意味着特别听话,基本上别人说的都会去做!

为什么?乖孩子即是“内归因”类型的孩子,不会认为别人有不对的地方,所以别人说的话都是对的,都应该听,都应该遵从!自己不该反对,自己的想法、感受不重要。

乖孩子通常成长在父母有一方特别严厉,并且易发脾气——也有可能父母双方都特别严厉,易发脾气的家庭!而且严厉的父母一方,一定是在家中属于强势地位的父母一方。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得抑郁症吗?

为什么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孩子会变得特别乖?

因为如果导致孩子遭受惩罚——这种惩罚包括打骂、忽视、冷漠等——的来源在父母,孩子没办法改变父母,让自己避免可能突然出现的惩罚。可如果孩子认为受惩罚的原因在自己身上,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如果自己改变,做得更好些,更听话些,就不会受惩罚了!

当孩子改变方式,变得听从父母,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断改变自己,发现确实有助于减少惩罚——因为如果当孩子被批评时反驳父母,可能激怒父母,遭来更严厉的惩罚。现在变成听从父母,至少父母的情绪不会升高,严厉程度不会升级。

听话的行为带来减少惩罚的好处,并且我们的教育环境实际上更喜欢听话的孩子——夸孩子乖,不喜欢太闹腾的,不听话的孩子。听话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鼓励和表扬,更加增加孩子出现乖行为。

平时阳光,无过激行为,是因为孩子压抑了自己的想法感受,特别是负面想法和感受。当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特别是不愿意听从的想法时,不会让自己表现出来,因为孩子学习到听话,乖,服从。但不表现不代表不存在!

这些想法会压抑到人的潜意识,越积越多,多到无法承受之时,便是爆发失控或是成为严重的症状的时候!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得抑郁症吗?

抑郁症存在在一个核心特征是自我价值感的缺乏!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也缺行动的动力,乃至生存的动力——因为觉得没价值,没意义啊!

听话的乖孩子,总是听从别人,否认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会形成认为自己不重要,没价值的自我认知!因为如果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重要,为什么爸妈不听?一定是我的想法和感受不重要!孩子的认知有限,难以客观看待事情,当遭遇严厉、暴躁的父母,同时也是他必须依赖而得以生存的父母,他很难认识到爸妈这样的权威也可能存在不对的方面,可能是爸妈的原因,孩子只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因为孩子的思维还比较自我中心,侧重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很难客观看待到环境、他人的原因。

当孩子不断认为自己的感受、想法不重要时,便会认为自己是没价值,不重要的,也容易产生抑郁症!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MBTI测试社交恐惧症亲子关系控制情绪智商测试社会心理学情绪管理叛逆亲密关系产后抑郁爱情挽回恋母情结存在主义正念心理易怒症职场心理焦虑症强迫症负面情绪人际关系治疗师女人心理心理恐惧症原生家庭分院测试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健康回避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