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就不听我的话,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作者:孟玮 2020-09-09 16:39:01 成长心理

超限效应是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人们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说起这个词的来源,很有意思!

儿子就不听我的话,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话说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听牧师的募捐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

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儿子就不听我的话,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个故事中的“过多刺激”是什么呢?

就是牧师的冗长演讲,而大作家由最初打算捐款,到最终偷拿2块钱的小小恶作剧,是因此而引起“行为逆反”。

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牧师的演讲”,最初并不让人反感,甚至是好的,令人愉悦的。

而后来真正令大师厌烦的,是“过长的时间”。细品一下,这很有点像我们中文中常说的“过犹不及”。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尴尬有趣的场面。

比如销售人员的过度推销、恋人之间的过度粘连、敞开肚皮嗨吃之后的食物反感。。。其实这些对我们的影响都不大,而如果这个效应影响到家庭教育,那对整个家庭、甚至孩子本人的影响可就大了!

我曾经遇到一位15岁男孩的妈妈,她要跟我咨询为什么儿子专门不听自己的话!这位妈妈一见到我,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从十月怀胎开始,一直说到当下,有养育儿子的艰辛,有10几年母子斗智斗勇的经历,有孩子渐渐“失控”的焦虑。。。

我们本次咨询的时间设置是50分钟,妈妈大约有40分钟在夹叙夹泣中动情倾诉。适当共情之后,我给她留了一个作业:一周当中,把所有与孩子的交流,录个音,下次来之前自己回放一下,我们谈谈感受。

儿子就不听我的话,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坦白讲,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我发现两个“我”的临在:一个是做为来访的良好客体,温和、中性、抱持的超我咨询师;另一个是随时都想拿起文件朝她扔过去,跟她喊一句“闭上你的鸟嘴,从我面前消失”,然后潇洒转身的本我路人甲。

很显然,这并不是我的人格分裂,而是我遭遇了超限效应。

通过这场咨询我们很容易看出这位妈妈在生活中的模式:善于制造“超限”。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会因为这样的问题“儿子为啥专门不听我的话?”而苦恼了——不听话,是儿子被“超限效应”激活的直接防御。

儿子就不听我的话,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在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往往是通过反复“唠叨”来表达的。

唠叨,本身就是话太多,而反复唠叨,就会使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进入恶性循环:你越说,我越不听,甚至你一张嘴,我就不想听而想逃;你越不听,越需要我重复加强,直到你听了为止。

儿子就不听我的话,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这种亲子间的积年夙愿往往成为家庭教育的隐雷,在孩子的青春期统一爆发。在亲子教育的超限效应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

首先,是家长方面的某些特质。

1、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孩子的感受这类家长有一个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我说的是对的,我是为你好,你得听我的。他们从小对孩子的衣食住行事无巨细操持都很多,经年累月之后,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演变成了习以为常的“控制”。

他们需要孩子言听计从,与他们一致,否则就会各种干预,不达目的不罢休。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往往只注意自己的说教,极少倾听孩子的想法,忽略孩子的感受。

他们认为,因为我是对的,所以我说了你得听,而且得按我说的去做。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蛮大的,它不但会激起孩子的反抗,同时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家长“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模式,当他成人之后,他可能会遇到更多的不知如何处理的交际困难。因为在他的意识形态中,最习惯的模式就是:控制与被控制的相互纠缠。

2、缺乏交流弹性,不注意方式方法。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自己常常言语超限的家长,通常不太善于探索亲子教育新的方式方法,唠叨对于他们来讲,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擅长的教育方式。这样的家长个人弹性较差,他们往往不能灵活的处理问题。这种教育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也会表现出缺乏灵活性的特点,所谓一根筋,遇到问题不善于动脑筋另辟蹊径。

3、不注意“度”的把握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需要家长引导甚至批评是非常必要的。而家庭教育中“超限效应”的出现,并不是说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必须闭嘴,而是提醒家长,要把握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的“度”。

这个“度”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尺度和维度。

家长教育中批评的“尺度”是说,家长对孩子行为偏差的纠正要适合孩子的年龄水平和接受能力;

“维度”是指批评引导要就事论事,不要深挖历史把所有家长认为孩子需要调整的事儿一股脑拉到一起说。

如果家长坚持无度,孩子必然会感受到“超限”,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怎么没完没了的说我,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孩子这方面的情况。

当我们回看遇到超限效应的孩子们,我们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大多数孩子会在青春期与家庭教育中的“超限”家长们爆发明显冲突?

按理说,孩子遇到怎样的家庭,受到怎样的家庭教育,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客体环境,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为什么以前孩子反应平淡呢?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超限效应”。

对于孩子们而言,10几年相同的教育模式,这个“限”,忍的够久了。

同时,青春期的孩子,与家长爆发明显冲突,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释放攻击性的方式,从孩子精神成长的角度讲,是非常有益的。

他们必得经由“超限”之后的不耐烦和逆反,给自己内在的攻击性,找到一个出口。那在家庭教育中如何避免或者应对“超限效应”呢?

第一、家庭教育中,家长要觉察,自己的“超限”后边隐藏着怎样的内心需求,并设法自给自足。

比如文章开始案例中的那个言语超限的妈妈,深入咨询之后,发现妈妈本身有很多焦虑,比如夫妻关系的冷淡、家庭琐事的繁杂、工作方面的压力。。。

妈妈对儿子不停的唠叨,其实是在释放自己的焦虑。妈妈会习惯性的认为,在这个家庭中,只有孩子是最安全,最可靠的出口。不厌其烦的“管”孩子,同时又复合妈妈对自己的角色认同。可是那些高度重复的低级对话,对15岁青春期的男孩而言,很容易成为一个“超限”,从而引发他的攻击:我就专门不听你说的话。

如果妈妈善于发现自己的需求,自己去解决内在的恐慌和焦虑,而不是借口管教孩子找出路,那这个家庭的关系模式和亲子关系都可能发生质变。

儿子就不听我的话,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第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时刻保持换位思考的习惯。

当家长愿意蹲下来,融入孩子的世界,会了解到一个真实的孩子,而不是自己想象里的孩子。当家长体会到孩子们的所思所感,就自然而然的能明白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矫正行为偏差,这样会最大限度的提高家庭教育效果,会从根本上避免或减弱“超限效应”的影响。

第三,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及时识别自己是否陷入“超限”的误区。

还是说前文提到的那个妈妈,我给她留了作业,回家把和孩子的交流录下来,下次咨询共同探讨。她再来时,满脸羞愧的说,“老师啊,我可算明白我儿子为什么跟我对着干了!我这一周每天管他的事儿,基本上就是那几句话,搁谁都得烦!我以前总觉得,儿子怎么那么笨,怎么那么拧,说了多少回怎么就是不改?!现在我觉得,唉,我儿子好涵养啊,我这长年累月的就为那么几件事儿跟他急,他只是不听而已,都不跟我急!”

妈妈的转变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对自己的检测。如果发现亲子教育中,反复说教孩子却始终不听,我们可以把自己和孩子交流的状况录下来回听,这是很有效的自我核对手段,同样会避免或者减少“超限效应”的影响。

第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还要注意采用适合孩子接受的方法。

比如,给孩子的指令要简单明确,对孩子的表扬要言之有物,批评要中肯客观,行为矫正要言简意赅,一事一议,增加客观性的描述,避免主管性的评价。

“孩子专门不听我的话”通常是因为孩子受到“超限效应”的影响,这是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的问题。只要家长及时觉察自己的需求,调整自己的策略,尊重孩子的感受,这个问题很快会解决,实现家长孩子的双赢。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职业性格容貌焦虑边缘性人格障碍焦虑偏执型人格负面情绪亲子关系思维反刍聊天依赖型人格桃花运抑郁症测试焦虑症自闭症叛逆智力咨询师自卑社交恐惧原生家庭心理治疗源码安全感心理健康智商绿帽癖控制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