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一定要明白的两个问题
作者:芒果树 2022-03-11 19:56:00 心理百科

为什么这样讲?这样讲是为了什么?

作为心理咨询师,在讲课之前一定要先想明白这两个问题。而且后面这句话更重要。无论讲什么,第一要务是让听众心动,这样TA才愿意听下去,从而达到讲课的目的。设置好了目标,那么通往目标的途径就任凭咨询师个人的发挥了。

用李老师的话来说,讲课时哗众取宠是必不可少的,而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完全可行的。总之,能把听众从瞌睡,神游,或者手机屏幕中唤醒才是硬道理。

如果让我来讲《家庭教育是谁的责任》,我想顺着如下思路来讲,看看是不是能够打动我的听众。

我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是母亲的责任还是父亲的责任呢?

绝大多数人会说是夫妻双方的责任。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说这个回答是有问题的,这说明夫妻两个都不负责任,因为全就意味着无。

举个例子。一个小区里出现了盗窃案。我们问一个警察:“有没有犯罪嫌疑人?”警察回答,“没有犯罪嫌疑人。”

再问另一个警察,警察说,“有犯罪嫌疑人。所有的人都是犯罪嫌疑人。”这就是全代表着无。

如果不好理解,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例子。比如参加一次考试,老师说,“我们不划重点”。另外一个老师说,“我们划重点,所有学过的都是重点。”所有内容都是重点和没有重点是一回事。

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下一个结论,当孩子的教育是夫妻俩人的责任时,说明父母两个人都不负责任。说到这里,我期待我的听众不打瞌睡了,也不玩手机了,开始注意我的“胡说八道”(请自行百度原义)了。

我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百分之百是母亲的责任,和父亲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伏笔,伏笔,伏笔)

看一个孩子怎么样要看他的母亲,只需要看到母亲,就能够见到孩子。这是看和见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横向和纵向的关系。有人看到树叶动,就知道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同样的,通过一个孩子也可以见到TA的母亲。

心理咨询师一定要明白的两个问题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张母亲给孩子喂奶的照片。我想分别从动力学和行为主义角度来进行解释。

不必再重复母乳喂养的价值比如提供抗体和营养等等,我们从动力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是在和乳房互动,和妈妈互动,和外界互动。孩子和乳房的关系,代表着一切。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图片中妈妈在喂奶,孩子边吃边玩,和妈妈有接触抚摸,最重要的是有眼神的接触。眼神的互动,代表着心在互动。

尽管看不到妈妈的脸,但我们能想象到妈妈的表情,温柔地关注着孩子。

那么孩子看到了什么?心理学说婴儿在看到妈妈眼睛的时候,TA看到了未来的自己。

TA会建立一种信念:“看,我多厉害!有吃的,有玩的,还有人关注着我。”这种信念会内化到孩子心中,支撑着TA过好每一天。

现实中,很多妈妈都给孩子母乳,但是不是能喂奶的同时和孩子互动呢?调查发现,大概有40%的妈妈是在忙别的事情,刷手机电视剧,没有和孩子眼神上的交流。

如果一个母亲喂奶都做不到一心一意,本身就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怎么来要求她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呢?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地方。

从动力学角度来看,一个母亲的共情能力对婴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孩子哭了,母亲能够及时反应,喂奶,换尿布,抱抱,婴儿就能建立健康的自恋和安全感

一个孩子一出生,TA的妈妈怎么对待他,他就会变成被对待的样子。妈妈对我好,我就变成一个好孩子;如果对我不好,我就变成一个坏孩子。

婴儿大概在9周的时候就会模仿,先内化,再外化,和妈妈形成一个良性互动。这种底层代码就被写在成长的历史上。

这种互动是怎么形成的呢?关键还是对视。相看两不厌。网上有很多“彼此对视三分钟”,还有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和分手22年的情人彼此凝视的视频,也可以和家人一起试一试,很多人会对视到心潮起伏,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对视会传递太多的内容。一个被母亲凝视的孩子,他会看到母亲的眼中有他。对一个婴儿来说,我不知道你是谁,我也不知道我是谁,但当我们四目相对的时候,我们两个同在。这个存在感,会在以后的人际关系中成为基石和底层代码。

相反如果缺乏这种存在感,那种被忽视的孩子,在成年后内心也是空空如野,感受不到外部世界。TA会怎么办呢?

TA会努力地刷存在感,证明自己的存在,可能表现出来和社会、伦理、生理、心理相违背的行为,比如热衷某些极限运动,伤害别人,甚至自杀,以实现对自己的控制,吸引别人的注意。这些是从动力学角度来进行的解释。

我们说遗传和童年经历塑造了一个成年人。既然已经知道妈妈的重要性,我们再来看看不同类型的妈妈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在生活里有三种典型的妈妈,100分的妈妈,60分的妈妈,0分的妈妈。

那么哪一种妈妈能把孩子养育好呢?

举个例子,孩子趁妈妈不注意爬上了陡坡。孩子上去了,却不敢下来了,就开始叫“妈妈”。

我们可以联想一下为什么孩子遇到危险不叫爸爸,叫妈妈呢?包括我们大人遇到可怕的事情,也会脱口而出,“哎呀,妈呀”。一般很少有人喊,“哎呀,爸呀”。我们说这是一种防御机制,退行。当一个人害怕的时候会启动保护机制,心理退行,退回到小婴儿时期。那么在婴儿时期,在哪里安全呢?当然是在妈妈的怀抱里。

这个时候三种妈妈出现了,100分的妈妈,60分的妈妈,0分的妈妈。

那么100分的妈妈会怎么做呢?100分的妈妈非常惊恐地跑过来,大喊着,“怎么啦,怎么啦,”然后一把孩子抱下来了。

可是你想一下孩子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爬到高处,妈妈不由分说就把TA抱下来了,这是替代。替代又叫剥夺。

为什么不能替代,不能剥夺呢?因为心理的成长注定是在挫折之中进行的,如果把替代了孩子的体验,就相当于把孩子成长需要遭受的挫折给他剥夺掉了。

我们说断奶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痛苦的经历。正是因为妈妈看到孩子可以吃辅食了,才断了奶。正因为断奶,才会品尝各种美食,才会成长。

所以心理没有断奶的孩子,即使长大之后,也会出现很多替代性行为,比如,抽烟,嘴里含着笔,或者不停的唠叨,这都是口唇吮吸的需要。当然这是从动力学角度来看100分的妈妈。

那么零分的妈妈会怎么做呢?她会打出一套组合拳,先指责,再讽刺,最后打击:“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上去,不要上去,你偏不听!”指责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不是太大,因为我们打小也是被指责长大的。

接下来呢?零分妈妈会进行讽刺。“下不来了吧?下不来了吧?!”

最后是打击,“你平时那些本事呢?你不是很能吗?”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完全被打击没了。

我们再来看看60分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她一看孩子挺安全,只是害怕。就不急不慌地走过来,把手递给孩子支撑,这时孩子的腿不抖了,妈妈笑嘻嘻地说,“你这个熊孩子,这么高,你怎么爬上来的呢?”

这句话里面暗含着鼓励,是带有赞美的。孩子跟妈妈学说了一遍自己爬的过程,然后扶着妈妈的手下来了。妈妈刚一转身,孩子发现也没那么可怕,又自己爬上去,然后再自己爬下来。

看完这三种妈妈的不同表现,不言而喻60分的妈妈会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我们说这三种妈妈的区别主要在哪里呢?

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妈妈是否拥有稳定的情绪。就怕狗一阵猫一阵,妈妈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就更谈不上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情绪。

横向来看,情绪主要来自于认知,一个人不是被事件所困扰,而是被对事件的看法所困扰。

纵向来看,情绪是失控了的欲望。一个妈妈怎么就会情绪不稳定呢?妈妈的不稳定情绪是怎么来的呢?

前面我已经讲了太多关于妈妈的责任。下面该轮到爸爸出场了。那么爸爸的作用是什么呢?难道是摆设吗?

我们说爸爸只需要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好好挣钱,好好养家,经济是家庭幸福的基础。所以爸爸在家庭教育中,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而是有若干毛钱的关系。(文有点长了,不知道还记得这个点不)

第二要务,好好地爱孩子的妈妈。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才能爱孩子,孩子才会爱家,爱爸爸妈妈。这个家的爱就会循环流动起来,带来超越挫折的力量。

在咨询中能够看到,如果相爱的夫妻孩子很少出问题,或者即使有问题也容易解决。那些问题严重的孩子,背后一定有糟糕的家庭关系,甚至彼此厌弃。

爱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行动。

爱是实实在在地付出,说爱你一万年,不如做饭拖地板。

既然看到这里了,我很想问一句,我有打动你么?

如果有,那自然是极好的。

但如果我还没有成功,请再给我一点时间,我现在还走在跟李老师搬砖的路上,别跑远了,等我哈!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恐惧心理社交恐惧强迫症职业价值观反社会人格负面情绪性取向聊天亲子关系回避型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控制情绪洁癖依赖型人格心理咨询人际关系绿帽情结双向情感障碍九型人格女人心理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师原生家庭治疗师心理学情绪管理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