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不用太计较谁对谁错
作者:黄贝尔 2022-03-13 21:37:29 婚恋心理

亲密关系中的争吵几乎是每个人人生的必修课。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夫妻双方在性格、认知、习惯和价值观上都有差别,另一方面外界的刺激和干预因素往往也是不可控的。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矛盾一旦爆发,双方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情绪消耗,才能慢慢达成和解或妥协呢?为什么不存在一把钥匙,一条捷径,一份宝典,每当矛盾爆发时,能够让双方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某些方面的一致,快速消解矛盾呢?

这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两个人同时面对矛盾时,存在一个「归因」的问题要解决。简而言之,两个人大多数的时间和情绪,都消耗在了“非要弄清楚谁对谁错”上面。

分配正义和自利偏差

回想一下幼儿园的时候,如果你积极参与劳动,打扫了教室,获得了两颗糖的奖励。但同时另一个小朋友什么都没有做,也获得了两颗糖。这时你的心里会怎么想?肯定不爽啊!

社会心理学家史塔曼曾经说过:“人类天生并不需要平等分配,而他们更在乎的是公平分配。”[1]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我们经常所说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就是这个意思。分配的正义性,是这个社会一直在追求的理想状态。

不过,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还存在另一种心态,叫做“自利偏差”。还是拿幼儿园的小朋友做比喻。试想一下如果有个小朋友打扫了教室的地板,而你擦完了教室的玻璃窗,这时哪个小朋友的贡献比较大呢?一样大?——那你可太天真了。

亲密关系中不用太计较谁对谁错

由于自利偏差的存在,人们通常会在直觉上认为自己做的、付出的比获得的要更多。而当自己这种想法被挑战时,或者说对方并不认可自己的付出,内心就会萌发不满,甚至对质疑者的厌恶。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当矛盾发生,双方有时就会先进入一个「分配正义」的程序,然后再用「自利偏差」来维系自己的价值和自尊。

矛盾中的「归因」

很显然,如果双方都存在自利偏差(这是很常见的),都认为自己有所付出,而且付出的比对方多。那么这必然是冲突的开始,因此,双方就会极力为自己开脱。而当对方的反应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甚至开始否定自己时,还可能给自己贴上“受害者”的标签。

最终,这导致了双方不断地纠缠在一个归因的怪圈中:

意见不一致了或有矛盾了——我做了什么?——我如何证明自己做了这些——你同不同意?——你居然不同意!——再次证明自己的付出——你要是还不同意那就是蓄意在伤害我——矛盾被深化

不知道大家看出什么没有。如果陷入这种归因的怪圈里,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归因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付出,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

2、矛盾会被复杂化,导致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越来越多。

3、最后要面对的往往不是来自于最初那个矛盾的伤害,而是归因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对方认同的伤害。

这里还想补充一个有意思的结论。可能不少读者会觉得,也许只有那些积怨很深的夫妻,才会在矛盾中不断归咎对方吧……事实似乎并不是这样。

德国班贝格大学的学者们在20年前就做过研究,发现即使在并不是很紧张的亲密关系中,对矛盾的态度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喜欢使用自利偏差)。伴侣双方都倾向于强调他们自己的需要和受伤的感觉,并总是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或辩护[2]。

亲密关系中不用太计较谁对谁错

比如:丈夫说想和朋友去远足登山,妻子说你拉倒吧,晚上你肯定跟朋友去喝酒打牌,哪里是去登山。于是丈夫就开始举例自己平时多么注重锻炼,认为妻子对自己有成见。妻子则觉得这些都是基于丈夫平时的行为而推断出来的,然后两人开始拌嘴。

正确的“吵架姿势”

尽管“自利偏差”是一种近似于本能的自我防御意识,但这恰恰证明了当事人在面对矛盾,或者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自尊感处于一种比较脆弱的状态。当一个人自尊感脆弱,那么他自然会先考虑捍卫自己的自尊。于是,他就难以再去考虑对方的感受——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伴侣可能存在不一样的性格、认知和需求。

从“自尊感”这一点上,其实就能探讨出很多面对矛盾时的策略,以及优化两人关系的方法:

学会反省,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并不代表了一切

没有人会拥有完美的成长环境,因此我们的认知注定是主观的、片面的,甚至是有缺陷的。比如原生家庭养育风格的不同,注定了一些人拥有比较强的自尊感,一些人的自尊感则是缺失的。因此,矛盾中的情绪,有时并不一定来自于问题本身,或者对方的态度,而是来自于自我的否定和自尊的渺小。

学习聆听自己内心的需求,观察对方的真实需求

当人们过度运用自利偏差,那么必然也会过度在意自己的付出。可是如此迫切地强调自己的付出,真实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觉得自己累了?还是自己想获得的更多一些?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习把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具体化”,清晰地表述出来——同时也可以用一种探究的姿态,尽量去明白对方的真实需求。

学习控制冲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勿渲染矛盾

也许我们可以以上面的夫妻对话为例,分析一下什么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丈夫首先应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判断自己是真的想登山,还是和朋友出去消遣。而当妻子提出质疑时,丈夫可以紧扣自己的真实需求(例如真的想登山)和矛盾本质(妻子不相信),来发展解决思路,如何制定一个让妻子满意的旅游计划(例如带着妻子一起去)。但要避免把精力消耗在:为什么你不相信我……为什么你要否定我和朋友的交往……等这些被情绪渲染出来的矛盾上。

很诚实地说,也许正是由于关系过度亲密,彼此过于依赖对方,才恰恰难以从情绪的消耗中抽身而出。因此,学习管理情绪,驾驭矛盾,也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参考资料

[1] Haidt, J., & Lukianoff, G. (2018).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How good intentions and bad ideas are setting up a generation for failure. Penguin UK.

[2] Schüutz, A. (1999). It was your fault! Self-serving biases in autobiographical accounts of conflicts in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6(2), 193-208.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倾诉冥想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心理测试亲子关系心理咨询社交恐惧症心理恐惧症智力容貌焦虑人际关系双相情感障碍绿帽职业价值观情绪管理回避型人格障碍哈利波特PUA亲密关系偏执型人格叛逆职业性格职场心理焦虑症焦虑爱丁堡社交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