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安全感的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
作者:马万平 2020-08-22 12:17:52 成长心理

不知道大家闲暇之余有木有看近期热播的《我是余欢水》呢?很多人说在余欢水身上仿佛看到了那个辛苦的自己。按耐不住体内的好奇心,悄咪咪地忙里偷闲去补了课。哎呀呀,开篇就是余欢水被车撞、被老婆骂、被邻居怼等一系列受伤行为。身体的伤经过医学治疗可预见性慢慢痊愈,那心理上的伤呢?大赏余欢水心理前后变化带来的戏剧冲突之时,脑海中瞬间冒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

那么问题来了,我是来安利网剧的吗?

哈哈哈!是也不是。

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想上面的那个疑问。生活中,会见到有人为了避免他人受伤,不敢表现真实的自我,把自己内在的需求隐藏起来,结果长期积压的情绪可能会在某一个点突然爆发转变。如同因为误诊而性情大变,最后开始勇敢做自己的余欢水。

当感到受伤时,自己究竟是怎么被影响的呢?

背后的渴望是什么,恐惧又是什么呢?

是不是害怕别人对自己不满意,彼此无法继续进行情感链接,进而有种被抛弃感呢?

只有让别人满意,才会感觉被接纳被爱吗?

或许,你需要先探索一下这种受伤不安全感的缘由。

你兴冲冲地给他人发了一条微信,时间滴滴答答地过了5分钟、10分钟、30分钟,甚至1小时,反复查看后发现对方仍然没有回复。此刻,你是什么感受呢?焦虑、担忧、恐慌还是不急不躁呢?

没准儿,你从下面的依恋类型中能探索一下自己人际互动模式的来源。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首创了陌生人情境技术,通过测量婴儿与母亲分离时的不同表现来考察其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并将婴儿的依恋类型分为四种。

缺乏安全感的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

安全型

这类宝宝会将养育者(通常是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在陌生环境里母亲在场时,会自己乖乖地探索房间、玩玩具;当母亲要离开时,他们会轻微地表示抗议,撅个嘴皱个眉什么;当母亲回来时,会朝她积极打招呼、微笑或黏到她身上恢复和母亲的互动。

不安全(回避型)

这类宝宝内心常常是不安的,他们会有意回避养育者。在陌生环境中,他们与母亲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互动,在母亲离开房间时也不表示抗议,但当母亲回来时通常并不会去迎接她,甚至会背对着她表示自己不在乎。

不安全(抗拒型)

这类宝宝通常一方面是希望和母亲呆在一起的,但另一方面又会拒绝她的接近,如推开或踢打母亲。在陌生环境中,他们通常很焦虑,会呆在母亲周围紧紧抓住她;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大声地哭泣,却在她回来给予安慰时把她推开。

不安全(混乱型)

这类宝宝是混乱而不定向的。在陌生环境里他们可能表现出不知道所错或极度不安,他们会有明显的回避和抗拒或其他一些特定的行为,如在母亲身边也感觉到害怕。

缺乏安全感的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

那么,你捕捉到自己总是感到受伤的一些影子了吗?

心理咨询师保罗G在《安全感》一书中,是这么定义安全感:“安全感不等于同安全,而是我们对于安全的主观感觉。”它是一种稳定的心理感受,是人们对自身现状及未来可能发生危险的一种主观感觉。而这种主观感受多与早期形成的依恋行为有关。依恋是婴儿与成人互相作用中产生的情绪状态,不仅影响婴儿的现实发展,还对其人格形成、未来发展产生影响。其早期的依恋关系和情绪状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这些情绪体验和情感记忆会转化为其与外界发生联系、与他人相处的原则和行为方式。

人际互动中,拥有安全依恋类型的人带着一种莫名的自信和安全感,分场合、有分寸地勇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即使感觉受伤也能通过有效的方式及时沟通,形成良性互动。而不安全依恋类型的人或多或少想借由外人的评价去肯定自身的价值,结果可能会因为过度重视他评而受伤。

对不安全依恋类型人来说,做点什么能让自己感到尽量不受伤呢?

接纳你渴望被别人喜欢的需求

从小到大, 不管自己做什么,总有人喜欢,也总有人不喜欢。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不是你所能控制的,而渴望别人接纳你的需求同样也只能你自己来负责。与自己的需求和谐共处能让你内心保持平和坚定,增加安全感。

区分不喜欢你做的事和不喜欢你

听到一些负面评价的语言,心情是不是会失落半天呢?像小时候因为写作业,被父母劈头盖脸骂一句“连这个题也不会做,你怎么这么笨呢?”此刻,想想父母只是表达方式不当,批评你在写作业上的笨,而不是否定你笨的什么都不会,父母依然很爱你。学会将人和事区分开,是不是就没那么受伤了呢?

避免无法让人实现的过高期待

在真实世界里面,总有一些始料不及的事情出现。把过高的期待当成目标,受伤的概率就会增大。安全感太低无法信任他人,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入持久的关系;安全感太高会自信心爆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而看不到现实是什么。

某影片中的台词是:

缺乏安全感的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

如此高的期待,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有几人呢?只有经过现实检验的适度安全感才是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心理状态。

愿你在漫长的生活中,慢慢摸索属于自己的安全感。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和钝感性,让总是感觉受伤的小心脏更加皮实一些。

作者:马万平,一个靠谱的斜杠心理咨询师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人际关系心理咨询产后抑郁外貌焦虑心理治疗心理效应智力测试社交恐惧症孤独症双向情感障碍社交恐惧症洁癖情商测试抑郁症思维反刍抑郁症测试焦虑症男人心理心理医生亲子关系恐惧心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无性婚姻MBTI哈利波特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