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如何科学地记笔记、学了就忘怎么办?
作者:Soren 2021-03-06 11:32:24 心理百科

前天晚上睡不着的时候翻了一下《五维学习力》这本书,今天结合书中的一些内容,和大家聊一聊如何更高效地学习英文。

认知心理学领域有一个说法叫“desirable difficulty”(必要的困难),意思是,一个任务看起来有难度,但它能引导你更深入的学习,更能帮你取得长足进步。就拿记忆来说,认知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关于记忆的实验,他们发现,如果人们很容易记住一个信息,那么也很容易忘掉;相反,如果人们在记忆信息时面临一些困难,那么,在记住之后,这段信息留在大脑中的时间也会更长。

举个例子,我们住酒店,看一眼房间号就记住了,但当我们退房后第二天,就记不起自己住的是哪间房了,记得快忘得也快。我们小时候背古文,背得抽筋拔骨、吭哧瘪肚,但当我们克服困难把文章背下来之后,直到现在也能张口来两句《出师表》。

我们可以利用“desirable difficulty”原理,解决学习上的很多问题,比如:

如何科学、高效地记笔记?

“学了就忘”怎么办?

如何有效阅读外刊?

……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以上几个问题。

一、如何科学、高效地记笔记?

很多人在记笔记的时候有两个误区,一是一边读书一边记笔记。但这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做法,因为一边阅读一边记笔记,一是会干扰阅读过程,影响信息提取,二是记得太容易,也更容易忘记。

根据“desirable difficulty”原理,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比如看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记忆力好的同学可以等到第二天),根据回忆把知识点写下来,遇到想不起来的内容,对照文章或书本查漏补缺,那么这部分的记忆强度会更高。

第二个误区是照抄,很多公众号读者和学员都会这样做,但这确实是一个浪费时间且效率低下的做法。在认知心理学看来,如果一段信息经过深度加工,那么这段信息被我们记住的概率将是简单重复的 10 倍。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学完就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花了太多时间去背诵,却很少花时间去加工、思考。所以,我们应该先理解,再思考,最后记录,而不是做笔记的搬运工。

二、怎样记得更牢?

(1)通过分享、教学,加深记忆。

组织心理学家、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曾说:“学习某样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它——不仅仅是因为解释它能帮助你理解,还因为这种检索可以帮助你记住它。”

认知心理学:如何科学地记笔记、学了就忘怎么办?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运用“50/50法则”,即用一半时间来学习,用一半时间来分享我学到了什么。

我本科的时候经常用这种方法,学完一篇文章,趁宿舍没人,我会模拟课堂,想象下面坐着一批学生,我把刚学到的东西分享给他们。这个过程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看看是否真的学会了。有时跟室友吃饭的时候,我们在路上会分享几个表达。现在我还记得我们分享过的一些表达,而我偷偷记在本子上私藏的,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上帝会垂青乐于帮助、分享之人。

我在2016年创办这个公众号,就是为了“以教促学”,通过分享知识,加深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帮助他人。当时我并没想过要做多久、做多大,只是先做着,没想到人越来越多,现在已变成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没有自己平台的同学,可以到我的新浪微博 @Soren 英语学习 的超话里打卡,记录自己所学(一定要通过回忆默写,不要抄写)。有一种仪式感和学习氛围,更容易坚持。

(2)温故知新,新旧结合。

我们记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机械重复、死记硬背,这种效率很低,容易忘记;另一种是深度思考,并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进行连结,融会贯通,形成一种网状的、立体的知识体系。连结越多,记的越牢。所以,在学新东西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对旧知识进行回顾,新旧结合,效果更好。

打个比方,说到“明显的”,我们以前只能想到 obvious,后来在年度精品课“居家办公”那一单元学到了一个句子:

This system always had glaring shortcomings, some of which have become worse over time.

这套体系一直存在明显的缺点,其中一些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发严重。

glaring 在这里表示“明显的、易见的”意思,同 obvious,所以我们可以把新知识 glaring 和旧知识 obvious 连结起来,以后一说到 obvious 就能联想到 glaring,写作中表达“明显的”意思时,就可以用 glaring 替换,这比单独记这两个词,高效、容易得多。

其实,“学完就忘”其实是一个正常的记忆过程,遗忘反而是学习开始的契机。记忆每重新唤起一次,印象就能加深一分。忘记,是为了更好的学习。

三、如何有效阅读外刊?

说到读外刊,大家能想到的就是查查单词、理解字面意思,搞明白一些零散的语言点就结束了。但这样一篇下来,也说不清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什么、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这种被动阅读虽然是一个比较轻松的过程,但就像冲热水澡,信息像水一样冲刷在身上,然后流进下水道里,像一个过客,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学的轻松,忘的也快。(视频课也是一样的道理,视频形式虽然更轻松,但属于被动学习,不利于深度思考,而图文形式这种主动学习,才是更有效的学习)

大家在阅读外刊的时候除了查生词、搞明白语言,还要做好两件事:

(1)思维导图

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要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既要体现出文章的主旨观点,也要体现出文章的结构脉络。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哪些地方理解的还不够充分,倒逼自己深入思考。画完思维导图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也加深了,记忆也更牢了。

(2)学前预习、学后测试

认知心理学教授鲁迪格和卡尔皮克曾经做过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学前测试实验”。参加实验的人被分成两组,共同学习一些组合在一起的词语,比如“鲸鱼和哺乳动物”。第一组的人直接学;第二组的人先看到组合中的一个词,然后猜另一个词是什么,最后才看到整个词语组合。研究表明,边猜边学的人的记忆效果普遍比直接学的人更好,因为记忆效果与记忆时付出的努力成正比,记忆时越费力,越困难,形成的记忆就越牢固。即“desirable difficulty”原则。

根据这一实验,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可以先看一下题目,想想这篇文章会讲什么、怎么讲?读完这句,想想下句会讲什么?读完这段,想想下段会讲什么?然后再往下阅读,验证自己的猜想。

第二个实验是“学后测试实验”。测试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反复阅读文章,一共学习20分钟;第二组先学习5分钟,然后测试所学到的内容,反复进行三次。同样的20分钟,第一组学生从头到尾都在学习,第二组学生只有1/4的时间在学习,其他时间都在重复测试前5分钟所学内容。

实验结束之后,又过了5分钟,研究人员对两组学生的记忆效果进行测试;一个星期后,他们对这两组学生的记忆效果进行了重新测试。结果发现,当测试在5分钟后进行的时候,重复学习的学生表现更好。但一个星期后的测试,结果却反转了:单纯重复的学生忘了一半以上的内容,但那些重复测试自己的学生,不仅记住的内容更多,遗忘的速度也变慢了。这个实验再次证明:记忆时越费力、越困难,形成的记忆就越长久。

我们在阅读时也可以模仿这个实验,比如读到经典的句子或段落,理解之后进行复述,然后对比原文,看看自己哪里没掌握好,查漏补缺,再进行复述,直到能用原文语言流畅地复述下来。每篇文章,都可以选出一两段进行复述。

我大三的时候就用这个方法阅读《经济学人》,一天一篇(我读的是口译专业,其他同学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增减),每读一段,就复述下来,然后对比学习,最后用原文语言替换掉自己的语言,这个过程对自己的英文思维有很强的塑造作用。不出一个月,我就能写出非常优美地道的语言了。

除了复述,还可以进行回译练习。读完文章后,挑几个有长度的、有难度的地道句子,翻译成中文,然后进行回译。一周之后,再练一次。回译跟复述的原理是一样的。具体操作方法我们在 15 期招生推送 中讲过了。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感谢阅读!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效应外貌焦虑存在主义焦虑焦虑症绿帽情结心理学恋母情结产后抑郁测试原生家庭亲子关系自闭症分院测试九型人格情绪管理安全感容貌焦虑洁癖心理健康测试治疗师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焦虑症PUA女人心理心理咨询心理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