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的本质,是主体间价值感交换工具
作者:李孟潮 2021-03-27 19:53:00 心理百科

墨子说,“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这句话,在我从业的初期,一位老前辈,用来劝慰我们的,因为我们对他抱怨——我们太穷了。

众所周知,心理咨询这个行业,是很需要墨子那样的安贫乐道精神的。用“安心”去笑看房价涨跌,用“足心”去面对自己那低于市民平均收入的工资。

正如这本书调查也发现的,大多数咨询师都有金钱回避的风格。这大概也是我们这个职业的伦理要求,心理医生也是医生一种,难道会有医生公然宣称,我治病救人是为了赚钱吗?

但是我们在工作中,是不能把墨子这种金钱观灌输来访者了。正如来访者们或迟或早会谈到性爱带来的苦恼一样,他们也或多或少会谈论金钱带来的问题。

金钱的本质,是主体间价值感交换工具

比如以下片段——

王太太:我就不明白,你为什么会看上那个女秘书,她长得那么难看,文化素质那么低,你就是存心气我的吗?

王先生:那怎么样?她至少尊重我,心疼我,你呢?每天就知道花我的钱,你有过一句对我感激吗?

王太太:什么意思?你说什么意思?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我欠你的?我是来你家打工的,还要陪你睡觉,给你带孩子,好让你在外面找女人?亏你是个公司老板,还是知识分子,你活在清朝吗?

王先生:你又来了。那你好好带孩子了吗?孩子还不是我出的钱,请来的保姆,家庭教师在带。你呢?成天去学心理咨询,周末晚上都不在家,动不动就是这课那课的,还成天给神经病做咨询,一个月赚不到三千块,用出去一两万。那我的钱是天上掉下来的?你知道我这点钱都是流血流汗赚来的吗?现在你的功能,我全部得花钱去买,买保姆,买补课老师,我还得花钱培养你做咨询师。你学那么多心理学,怎么不见你用到我身上,我喝醉酒,有人陪我说说话吗?

王太太:功能,你找我就是满足你的功能是吗?你干嘛呢不找你妈那个怨妇,你干嘛不去找妓女,你这种低层次,直男癌,你就只配找那个秘书,那个村姑,她才会跪舔你。

王先生:人家妓女拿着钱,还会陪着笑脸,你呢,家里的钱只管花,花完了就骂我。你是武则天啊,我欠你啊,我养了两个娃,还得养你啊?

王太太:你又去找妓女了?你这条狗,肮脏的狗,离婚!

金钱的本质,是主体间价值感交换工具

钱的问题,牵扯出性的问题,然后又影响到孩子问题。就像一个国家,经济问题会影响军事,军事影响政治,政治影响文化,文化反过来制约经济。钱、性、孩子,这三个问题,可以说是立家之本。

偏偏钱的问题,在我们专业培训中几乎完全不提。

所以咨询师们也学会了,一旦遇到钱,就转向其他方面——你这不是缺钱啊,是缺爱啊。

一旦说到缺爱,我们就轻车熟路了——

这不就是依恋关系出了问题吗,和你妈不爱你有关,你妈不爱你你的自体就低价值,你低价值就用钱来补偿,你这是投射啊。你要学会共情啊。

然后呢,王先生一脸蒙圈,心中暗想,我明明只是希望我太太表达一下,对我赚钱辛苦的肯定,对我们家的珍惜,她帮我打理好我的钱,我就能够爱她。什么我妈?什么自体?什么共情?这帮心理咨询师啊,有病啊。难道股市大跌,房价大涨,留学费用每年八万美元,我妈造成的,中产阶层下沉,是因为我妈不爱我,我太自恋了?

金钱的本质,是主体间价值感交换工具

然后王先生断供了他老婆的心理咨询费。王太太没钱了,就从心理咨询票友转型做了心理咨询师。

王太太在心理咨询中开始发现,男性来访者的问题都和她老公差不多,很多人还不如他老公。大多数女性来访者也都在抱怨自己嫁给了清朝直男癌的张王李赵先生。

来“访”者变成了来“犯”者,让人心乱如麻,但是又不能用“犯我中华,虽远必诛”的爱国精神消灭他们。

因为有人说,来犯者们付钱了,是我们的顾客。

所以有些咨询师问,“我不要这来访者的钱,我能骂他吗?”,还有不差钱的咨询师问,“我倒贴钱给他,我可以骂他吗?”

金钱的本质,是主体间价值感交换工具

钱的问题,存在于来访者家庭中,存在于咨询师家庭中,同样存在于咨询关系中。

这本书被选中被翻译,也就起源于此。

我曾经组织过一个专业精深的治疗师群,研究心理治疗问题。结果发现,每次一讨论钱,群里就炸锅了,各种无力无能加无知。

我们一边反思一边查文献,发现这个问题不仅仅中国存在,美国,那个传说中金钱观最开明的国家,居然也存在讨论金钱的困难。

金钱的本质,是主体间价值感交换工具

难怪我们照搬过来的世界各国的心理治疗师培训中,都没有金钱讨论的专题课程。

在我们反复寻找、讨论的文献中,这本书是当仁不让,是最优秀的一部教材。

此书整齐划一,虽然是多位作者合作,但是并没有出现合编教材常见的问题——各自为政,自说自话。而是每个章节的作者都遵循了美国临床心理学教材的标准体例。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编者们专门用了6个章节,介绍了财务治疗的基础理论以及诊断、评估。这样的一种结构,隐约地显示出,财务治疗未来的发展,将会变成一种跨领域的治疗模型,类似企业教练、正念训练等领域,而不仅仅是财务问题的心理治疗了。

在介绍具体疗法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每个章节都包括了治疗理论、治疗原则、治疗案例、治疗结果,伦理考量和未来发展这六个部分。非常清晰明确,便于治疗师深入学习。本书中介绍的13种疗法,绝大部分都体现了美国的逻辑实证主义文化,编者还专门把这些疗法分为两组,一组是以研究证据为主的,另外一组是以经验证据为主的。

当然,任何外来物种移植到中国,都会面临适应和改造的问题。这本书也不例外。

比如,书中提到财务卷入——也就是让子女们了解家庭财务状况,参与家庭财务规划——是不正常的,甚至可能存在虐待儿童的嫌疑。这估计江浙一带的富有家庭十有八九不赞同。

再比如说,书中有作者也提出不介入孩子的财务状况,比如说不帮孩子买房,不帮孩子负责上大学费用。这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下也是不现实的。即便在美国,最近几年,私立大学的费用支出飞涨到每年6-8万美元,好多美国青年们也不得不“啃老”了。

金钱的本质,是主体间价值感交换工具

还有,本书有一个章节介绍了财务报表的记录和统计,列出了一堆堆令非处女座看了望而生畏的表格。这个技术二十年前在中国还是适用的,现在则几乎成了落后守旧的笑话。因为支付宝、手机银行等付费工具,可以自动生产报表,并且设定预算了。

除了以上细节以外,我想,对于我们中国的心理治疗师而言,反思心理治疗中的金钱情结和金钱哲学,显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两种现实主义哲学——儒家和共产主义,都对金钱采取了不约而同的态度,它们都重义轻利,它们都倡导金钱的意义在于分享给他人。

马克思主义者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意义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也可以说,金钱的本质,是客体关系中价值感交换工具。

比如,本文开头的王先生-王太太的争吵,说到底是王先生希望自己男主外的价值感能够被王太太看到和承认,而王太太也希望自己女主内的价值感被承认。但是他们似乎都担心一旦承认对方的价值,自己的价值就烟消云散一般。

金钱的本质,是主体间价值感交换工具

金钱的本质,是主体间价值感交换工具

就像是中学阶段,好像你爸妈一旦承认隔壁小王学习成绩比你好,小王就成了“好学生”,你就变成了永恒的“差学生”。

我有位90后的来访者王小姐,从少年时期就和他父母辩论:成绩好不等于好学生,更不等于好人。令人吃惊的是,这个辩论居然持续到了2019年。可见无意识中的价值判断是如何顽固。南怀瑾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负心多是读书人,仗义每多屠狗辈。似乎对王小姐这个佛化家庭的无意识毫无作用。

中国这样的社会,文化上是集体主义社会,政治上是集权主义,很容易就出现人性价值判断的单一化,统一化。

在儒家社会是,一切价值统一于读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十年,一切价值统一为当兵,但是就有全民皆兵的口号;1988年崔健穿着军装唱摇滚版《南泥湾》,就是代表着王小姐父母一代人发出的抑郁位的哀叹,一种新的价值形态在晨曦的迷雾中凝聚、展现——全民皆商,货币拥有量=人格价值。

但是这几代中国人自己被这种价值感附体,而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自我功能。

比如说财务规划习惯,有些人甚至没有财务规划的基本概念。

财务规划的第一个步骤就是,今年赚到多少钱我就心满意足了。我先有足心了,后而有足财。

毕竟在那个年代,个人的财产、职业、婚姻等等,都是政府为你规划好的,更早的一代人,也是生活在集体主义的宗族社会中,这些问题也大多是接受家族长辈来规划的。

可以说,我们遇到了历史上第一批现代公民,他需要孤独地面对城市中众多陌生人,通过赚钱和花钱,来和其他城市公民建立关系,他的价值就在货币的转移、关系的搭扣中树立起来。

而中国各地经济文化状况悬殊更加让这种关系的构架遇到关公战秦琼的尴尬。

比如上海的生活成本,是二线城市的少则两倍多则数倍以上。所以在上海的中产咨询师,要是通过网络咨询接待四线城市的平民阶层,咨询师出于好心,可能只收对方200元,这在上海已经是不可想象的低价。但是对来访者来说,却仍然是天价。容易让来访者搞到咨询师在欺骗、贪婪地剥削来访者,咨询师也容易产生反向移情,以为来访者是不知感恩、超我缺损。但是其实只是大家社会经济地位缺乏认识而已。

再比如说,由于经济过热,货币超发等因素,大量的中产消费品如房产、优质教育等等的涨价幅度和速度过快,大约甚至可以高达每年20%,咨询师为了保证不要阶级下沉,就需要定期涨价,这也造成众多临床问题,比如,治疗师如果涨价,则内疚,如果不涨价,则容易疲劳和讨厌来访者。而来访者看到治疗师涨价的,容易产生理想化破碎——他毕竟是要钱不要人,他毕竟是太可怜太无能,只能在我这里赚钱。看到治疗师不涨价的,又容易以为治疗师他对我这么好,简直比我父母还好。(Krueger,1986)

金钱的本质,是主体间价值感交换工具

其一,来访者的金钱观是如何形成的,或者金钱观缺乏,是什么样的家族历史因素形成的。

其二,讨论治疗关系的经济学本质。从社会经济学角度来看,咨询关系是现代城市公民的契约关系。有以下三个特点:1)双方平等——你照顾我的金钱,我照顾你的灵魂。2)自由进出——有钱有契约,双方都可以单方面终止关系,和亲情截然相反。3)悬置道德判断。

这样的契约关系通过交费-收费行为,划清了双方关系,界定了双方如何表达和获取价值,赋予了双方权力和安全感。是心理咨询中第一重容器。只有一个人跟农牧村落的熟人社会分离,摆脱群团主义建制的文化超我,建构起个人空间和个人无意识,他才可能进入这种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契约。(李亚明,2005)

与其说是弗洛伊德们创建了精神分析,不如说是蓬勃发展的维也纳小资产阶级癔症妇女,把神经科医生的诊所投射认同成了精神分析空间。与之相反的社会运动,就是北上广中年男女正在通过老师移情,把心理咨询空间变成小说《白鹿原》的儒家修行者的私墪教室。(Carrington,2015)

其三,讨论治疗师本人的金钱观与金钱哲学。这在投射认同的感应转化四阶段十步骤中称之为赤裸相见。(李孟潮,2012)

金钱的本质,是主体间价值感交换工具

投射认同炼金图之 赤裸-受制

比如,上文中举例的王先生、王太太、王小姐,他们如何和治疗师进行长期治疗,迟早有一天会问治疗师,“那某老师,你自己在家里如何安排金钱?你自己倾向于哪一种金钱观?”

这时候,治疗师一般来说,不宜继续躲在职业身份之后,不展现自己个人的生活观。正如荣格所言,——

“这种哲学讨论是心理治疗有必要赋予自己的任务,……这一问题必须以某种方式得以回答,因为病人相当有可能期望我们说明我们的判断及决定。

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会容忍我们拒绝提此种说明,而他们被判决为像婴儿那样自卑,更不用说事实是,此类治疗性大错会截断我们治疗之根基。换句话说,心理治疗的艺术要求治疗师拥有可明言、可信任、可防卫的信仰。(荣格文集第16卷,179段)

金钱的本质,是主体间价值感交换工具

这时候治疗师感受到的感觉就是和来访者赤裸相见,正如王先生和王太太要在金钱-价值观,性爱-婚姻观、育儿-事业观等等各方面展开讨论一样,(作者注:育儿-事业观并列,是因为育儿与事业并不是截然对立两分的事件,比如选择亲密育儿法的母亲们,必然同时选择了职业停顿,错过职业成长期,从而育儿就变成了她的事业。)治疗师也必须加入这种讨论,这种讨论有时候非常激烈,甚至涉及政治哲学立场,例如说究竟哪一种婚姻观是公平和正义的。(Rayner,1999)

这些讨论的前提当然是来访者一定的金钱心理学头脑,接受金钱心理学的教育。因为询问此类问题的咨询师太多,而可以寻找到的资源又有限,故此冒昧地为读者们列出一个常用书目。并略加评论。这几本书是我们在临床中经常使用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感谢本书译者王静华咨询师,财务治疗的英文书我们专业圈讨论多次,但一直到王老师自告奋勇,一马当先,此书才得以翻译,她的翻译极其认真,很多章节审校下来只有几个错别字而已。还要感谢的是普华文化的柳小红编辑,帮助我们出版此书。

在如今一味追求10万+的浮躁风气下,译者、读者、出版社都很难静下来心深入认真地学习一点真功夫了。

不过南宋耿直的公务员杨万里,应该会支持我们这桩亏本买卖,他有首诗写到,“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天公支予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和如今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处,辩证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在金钱的意义和自然的价值达成了暧昧的矛盾统一性,从另外一个方面让我们领悟到,儒家和共产主义落实到客体关系无意识层面,也都是不同的防御机制组合形式,都在防御着那母婴关系中贪婪感和空虚感,缺席的母爱在婴儿的记忆系统铭刻下永恒的无价值感和无意义感,这母爱缺失的黑洞,如果不能用四千六百亿资产或者《诚斋易传》的天人感应填满,势必发展为小说《三体》中描述的那样的降维攻击性客体关系革命,一切客体的意义都是攻击,一切关系的走向都是湮灭,在同归于尽后,所有价值都被毁灭了,那时候,钱还有个屁用?

金钱的本质,是主体间价值感交换工具

参考文献

李亚明. (2005). 精神分析与西方的现代性--评《灵魂的秘密--精神分析的社会和文化史》. 中国科技史杂志, 26(3), 266-276.

李孟潮.(2012). 感应转化; 从投射认同到移情炼金.博士论文.澳门城市大学.

Rayner, E. (1999). Some Functions of Being Fair and Just. Int. J. Psycho-Anal., 80(3):477-492

Krueger, D. W. (Ed) (1986b). The last taboo: Money as symbol and reality in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Brunner/Mazel.

Carrington,A.(Ed)(2015).MONEY AS EMOTIONAL CURRENCY:PSYCHOANALYTIC IDEAS.London: Karnac Books

金钱的本质,是主体间价值感交换工具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倾诉产后抑郁测试绿帽桃花运九型人格易怒症智商哈利波特人际关系心理健康PUA负面情绪自愈能力孤独症安全感依赖型人格障碍情商俄狄浦斯情结焦虑症叛逆心理测评社会心理学原生家庭MBTI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