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让孩子跌入“习得性无助”的陷阱
作者:黄贝尔 2021-04-24 17:37:55 成长心理

不知不觉,怡禾心理也陪伴大家走过好几年了。不但怡禾心理在渐渐成长,我们的孩子,以及孩子的爸爸妈妈都一直同步成长着。

所以,挂在爸妈嘴边的一些话题,也从幼龄开始向学龄过渡了。

的确,面对稚嫩的宝宝,爸妈还可以在行为上处于“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并且进入了学校等环境中,通过同龄人的互动掌握了更多的沟通技巧,爸妈会渐渐发现,与孩子的沟通渐渐变得不再“简单”,孩子的行为也不像以前那么容易把控了。

如何避免让孩子跌入“习得性无助”的陷阱

举个例子,六岁的男宝吃完饭后一定要帮妈妈把碗筷拿进厨房,妈妈知道他拿不动于是阻止,结果宝宝非不听,一定要自己拿。结果一摞碗摔倒了地上。妈妈很生气便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

言下之意:这件事明明可以避免,由于你不听我的,结果导致这样的后果。言辞里面无非充斥着:“我说了……你不听……”,“我懂……你不懂……”之类的意思。

后来发生了什么?最后,男孩不愿意帮妈妈拿任何东西了,妈妈也越来越少喊他拿东西了。

时间一久,男孩开始怀疑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因此对很多事情都失去了兴趣,甚至连试一试的欲望都没有了。

01、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这个词是1967年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

“习得性无助”试验

起初他把狗狗关在笼子裡,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狗狗一次电击。

由于狗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还没有给电击之前),先把笼门打开。

但此时狗狗不但不逃,电击也没出现,就先倒地开始呻吟和颤抖,即使有逃生的机会,但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很明显,狗狗在第一次受到电击时,本能的欲望肯定是想逃走,或者找到减缓痛苦的途径。但在发现自己根本无法从痛苦中逃脱时,就会“认为”自己是要“注定”承受这种痛苦的。

所以,不论是动物还是人,在持续的失败中。容易渐渐发展出一种无助的感觉,即使是来到一个全新的情景中(狗笼子已经打开),仍旧会保持这种“无助”而不进行新的尝试。

让我们再接地气一点,看看爸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如何通过不良的互动,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的。

如何避免让孩子跌入“习得性无助”的陷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词叫“减分教养”?不少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很匪夷所思的认知:我教孩子(或指挥、期望孩子)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假设孩子应该用至少90分的姿态去完成。例如:

“我让孩子好好吃饭,那他就应该好好吃饭啊!”

“我告诉过她这么做会危险,那她就应该别去这么做啊!”

“我说不能玩手机就不能玩手机,没什么好商量的!”

在上面这些对话的过程中,家长首先给孩子的理解能力、自律能力、执行能力都打了90分,认为孩子会按照理性的、坦率的、机械化的模式去照做。

然而当孩子做不到时,父母就开始按照“减分原则”去管控并批判孩子。比如认为孩子“不听话”、“拖拉”、“被动”、“顽固”、“懒”……然后觉得孩子已经达不到心目中的90分,只有60分,50分,或者更低。

当父母脑海中有这种认知时,也自然会通过语言和行为告诉孩子:“你其实没那么优秀。”

如何避免让孩子跌入“习得性无助”的陷阱

02、习得性无助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习得性无助”的孩子会有以下一项或某几项特质:

较低的自我评价

这里涉及到对自己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自我评价。

假如孩子的自我评价低下,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很不如他人,甚至会认为自己是低人一等的。

较低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孩子对自身是否足够有能力去完成某项工作(或行为)的自信程度。如果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去尝试,那么ta的自我效能就比较低了。

较低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指孩子希望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中获取成就感、满足感。如果孩子发现自己有所不足,但满不在乎,那么他就没有高的成就动机。

消极思维定势

定势思维,是指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或心理特质,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即将面临的挑战产生一种主观的预判。

如果孩子在事情还没有开始,就否认自己,那么她的思维定势就比较消极了。

如何避免让孩子跌入“习得性无助”的陷阱

03、避免或改善习得性无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父母提前在自己心里面过度“渲染”了孩子的能力,或者给孩子打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分,那其实等同于提前把孩子放在了对立面,甚至是一个被评判的位置上。

在与孩子携手共进的过程中,没有哪个父母会出于本意、或者恶意,给孩子去灌输负能量。

而是一种“原本我以为你有90分,谁知道你只有50分”的挫败感——尽管这种挫败感是父母自己造成的,却把挫败感传递给了孩子。

挫败感的累积,就是形成习得性无助的根基。家长会说:孩子的的确确是做错了呀?孩子的的确确是在拖拉呀?孩子的的确确是在尝试危险行为呀?这时该怎么办呢?这里有一些技巧可以参考:

反思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意愿

前面提到,某些父母对孩子的能力和表现有着自己的预设(高期望),当孩子达到这个期望值时,就欢天喜地与孩子互动,而当达不到时,则心生忿懑,加以责备或者不加理睬。

依附理论告诉我们,安全依附的关系,要在一种稳定、积极、及时的互动模式下才可以产生。

无论孩子做的好或不好,家长给予的都应该是坚定而包容的响应——至少要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我听到了,我在这里,我们一起来解决。”

如何避免让孩子跌入“习得性无助”的陷阱

切割任务、切割时间

对于孩子们急切想去完成的任务,父母无需报以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只需根据成人的经验去判断一下可行性。

例如帮妈妈搬碗筷这个例子,如果孩子坚持要搬,就拿出两个小碗让他去尝试。又比如,如果孩子在写功课上拖拉,那么就可以把功课切割成几个小段,中间设置15分钟的休息时间,辅助以零食或水果作为奖励。

拓展体验,灵活定义“成功”

无论是父母给孩子下指令,还是孩子在执行过程中受挫,最好事先都有一些“备选方案”。

例如让孩子别玩手机了,并不是把孩子的手机强行拿过来,外加一顿训斥,这会让孩子有一种极其强烈的被剥夺感,和不安全感。父母首先应该设置规则和时间,比如只有周末才可以玩,或者还有10分钟的缓冲期。

然后,最好在孩子放下手机后,为其带来新的活动项目,比如去室外活动、购物等。

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不应打压,也无需轻描淡写(因为孩子知道自己失败了,的确不开心)。应当以非常诚实坦然地看待孩子所面临的困难,展现同理心,告诉孩子:“确实难!但此刻让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找点欢乐的事情做。”

这样孩子的内心就不会被当下的挫败感彻底笼罩,而会感受到:其实挫败只是生活里一个微小的插曲,挫败之外还有很多的欢乐和成就感——有时孩子沮丧的心情,可能一根雪糕就能解决。

如何避免让孩子跌入“习得性无助”的陷阱

只要在养育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挫败感的累积,避免在自己的心中给孩子“打分”,让他们学会如何在挫败中为自己找到宽慰和欢乐,就不会形成习得性无助这样的人格特质了。

参考资料

1.Cherry, K. (2011, April 5). What Is Learned Helplessness and Why Does it Happen? Verywellmind.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is-learned-helplessness-2795326

2.Kashdan, T. B., Jacob, R. G., Pelham, W. E., Lang, A. R., Jennings, R. J., Gnagy, E. M., & Blumenthal, J. D. (2000). Parental Social Anxiety during an Experimental Parent-Child Learned Helplessness Procedure.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绿帽癖回避型人格障碍思维反刍控制情绪MBTI测试情绪管理偏执型人格桃花运职场心理智商测试焦虑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心理效应安全感依赖型人格障碍爱丁堡抑郁症测试男人心理原生家庭恋母情结社交恐惧症叛逆心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焦虑症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