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男生在学校被母亲扇打后跳楼自杀
作者:今夕何夕 2020-09-20 07:12:03 成长心理

14岁男生在学校被母亲扇打后跳楼自杀:是什么让他除了死亡,别无选择?

14岁男生在学校被母亲扇打后跳楼自杀

看到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

9月17日,湖北武汉,一名九年级男生,从教学楼跳下,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14岁男生在学校被母亲扇打后跳楼自杀

而后,现场监控视频曝光:

我们看到,男生站在教学楼楼道,低头静默,未发一语;

这时,妈妈气急败坏地走过来,先是甩了孩子两个耳光,接着掐着他的脖子大声谩骂;

14岁男生在学校被母亲扇打后跳楼自杀

当着很多人的面,男生独自承受着来自至亲的数落与指责;

他没有反抗,任凭妈妈对自己大打出手;

他没有回应,任凭妈妈的暴怒一次又一次落在自己身上。

很快,有人上来拉走妈妈,留下男生一人呆在原地。

妈妈离开后,男生默立了两分钟,像思考了很多事,又仿佛什么都没想。

接着,他猛地转过身,爬上栏杆,一跃而下,没有丝毫犹豫!

14岁男生在学校被母亲扇打后跳楼自杀

年仅14岁的他,还没来得及体验人生的美好,就匆匆告别了这个世界。

是什么,让年幼的孩子宁可自尽,也不愿意继续活着?

网友评论,一针见血:

“家长当众羞辱,很伤自尊,尤其是十几岁的孩子。”

所有的语言暴力,都没有正面的教育意义,有的只是伤害。

14岁男生在学校被母亲扇打后跳楼自杀

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曾说过:

“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扪心自问,我们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发泄情绪?

作为父母,“以爱之名”做出的举动,真的是对孩子好吗?

01、羞辱式教育,是撕裂亲子关系的黑手

一期《少年说》里,来自上海的王紫晔,在台上吐槽她的“毒舌”妈妈。

她说:“我觉得我妈妈生活得一定很苦,毕竟她的嘴那么的毒。”

14岁男生在学校被母亲扇打后跳楼自杀

说完这句话,台下的同学们一片愕然。

那么,她的妈妈到底有多“毒舌”呢?

一次,王紫晔数学考试只考了50多分,三天不敢和妈妈打电话。

不过,最后还是等来了妈妈的“连环夺命Call”。

14岁男生在学校被母亲扇打后跳楼自杀

当时,妈妈在电话那头对她咆哮:

“哦吼,你真是一个人才,是怎么考成这个鬼东西的呢?”

“你要是再考成这样,就不用来学校了,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你看看我的智商,再看看你的,你到底是不是我亲生的。”

面对女儿的吐槽,“毒舌”妈妈的回应,更是让女儿急得直跺脚,无助又无奈。

妈妈自认为,“毒舌”没什么啊,不过是用她认为犀利直白的方式,表达对女儿的关心。

出发点是“为你好”。

14岁男生在学校被母亲扇打后跳楼自杀

女儿直言:“你的所谓犀利直白,已经对我造成了伤害。”

很快,这段对话登上了微博热搜。

很多人说:“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多少孩子,就是这样,被父母从小打击到大。

一位心理专家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少父母总是忽略了这点,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打击、嘲讽甚至谩骂。

却不曾想,语言这种暴力,虽然不攻身,但攻心,伤害指数还特别惊人。

前几天,从老家回程的高铁上,遇上一件很心塞的事儿:

总共1小时的车程,后方一位妈妈骂了孩子近30分钟。

起因是孩子要喝饮料,喝完之后拧紧盖子,结果饮料撒了一地。

这位怒火冲天的妈妈马上大声责备孩子:“以后我再也不给你买饮料了。”

然后继续责备:“以后再也不带你回来了!”

“不要叫我妈妈,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

当她说到最后一句时,孩子开始嚎啕大哭。

心理学上有个暗示效应: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

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根本分辨不了父母到底是在恨铁不成钢还是在发泄情绪。

他们会相信父母的每一句话,尤其是伤害他们的话。

很多孩子走向另一个反面,变得懦弱胆怯,长大后无法和人正常交流,更无法敞开心扉,成为社会中最封闭和不快乐的人。

“妈妈说不要我了,那一定是不要我了。”

也许大人难以理解,但孩子就是这么想的。

02、摧毁自尊的恶果,是孩子放弃爱自己。

德国有一本非常出名的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

它从一只企鹅宝宝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它和妈妈之间的非凡经历:

今天早上,妈妈发脾气,冲着我生气地大叫。结果,吓得我全身都散开飞跑了;

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最后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又将我找了回去,将我修补好。

妈妈跟我说“对不起”,我也原谅了妈妈。

父母也许觉得,不过是用高音制造一点噪音,来达到震慑的效果;又或者觉得,自己只是一时失控,内心还是爱孩子的。

但事实上呢?

被父母吼叫的孩子,内心充满恐惧,甚至会瑟瑟发抖,他们不得不寻找虚拟的载体,借机逃避令人恐惧的现实世界。

最终,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中,从害怕到麻木,从麻木到绝望,最后彻底放弃自己的生命。

去年高考期间,一位考生考得不理想,妈妈看到成绩后很生气,觉得自己白白付出了时间和精力。

不满之下,她对儿子颐指气使地数落责骂,肆无忌惮地发泄情绪。

心情本就沮丧的儿子,听到妈妈口中一声声的责怪埋怨,再无法承受,冲动之下跳楼自杀。

14岁男生在学校被母亲扇打后跳楼自杀

妈妈看到倒在地上的儿子捶地痛哭,但为时已晚。

语言是有力量的。

所以,面对孩子,请小心说出来的话。

唠叨、判断、忧虑、不安……

这些语言将慢慢把文字中隐藏的情绪,逐一缓释在孩子和自己的一生中。

一个温暖的家庭,应该是爱与约束同在,而非只有惩罚、恐吓与威逼。

03、放下成见,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

刘墉是国际知名的畅销书作家、画家,而他更大的成就还在于培养出了一双优秀的儿女。

儿子刘轩才华横溢,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茱丽叶音乐学院的高材生;

14岁男生在学校被母亲扇打后跳楼自杀

女儿刘倚帆才貌双全,年仅14岁就以优异成绩,荣获美国“总统奖”。

14岁男生在学校被母亲扇打后跳楼自杀

问到刘墉的育儿诀窍,他说:“在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的话,孩子乐于听;孩子的话,父母懂得听。”

他曾说起关于儿子刘轩的一件趣事:

刘轩8岁时就到美国生活了,但是他的普通话却越说越好,后来还拿下了《我是演说家》的冠军。

有人问他是怎么把普通话说得这么好。

刘墉说,一切得益于从小给予孩子的“发言权”。

每次儿子做错事,他都会教育儿子;但是训完都会说:“OK!老爸说完了,现在轮到你了。”

然后由儿子替自己辩解,儿子还要想尽办法赢父亲。

久而久之,刘轩从小不仅把普通话说得很溜,还练就了辩论的好口才。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与认可,特别是来自父母的。

当父母懂得考虑孩子的感受,多一些接纳和爱,孩子必然能够更加积极面对生活。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就提到了一种和谐的亲子沟通方式:

1. 观察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

父母要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细观察,说出观察的结果。

做好观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下定义。

比如当老师告诉父母孩子没交作业,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又不写作业了?”

只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评判,就会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绪。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你为什么不写作业?”

这是客观的疑问,孩子就会说出,因为作业太难、太多,或者不喜欢老师等原因,父母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导。

2. 感受

不少父母喜欢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

比如,父母叫孩子收纳玩具,孩子有情绪,把玩具弄得更加乱七八糟。

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这对孩子的感受是极大的伤害,也许孩子只是想偷懒,却被冠以蠢笨的标签。

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都应该说出各自的感受,父母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不要那么懒,要是孩子还是不愿意,态度可以适当强硬点,但不能胡乱指责。

3. 提出具体要求

清楚地告诉孩子,希望他们做什么。

比如孩子出门磨蹭,妈妈通常对孩子说:“你能不能快点呀,总是磨磨蹭蹭,每次都得催你,让人等你。”

这不是具体的要求,而是一种变相批评,也是一种利用孩子内疚心理的道德绑架。

孩子一般听到这些,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继续慢慢悠悠。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对孩子说:“我们快要迟到了,五分钟后出门吧。”

这才是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所以,大人随意的几句话,可能是孩子心目中最扎心的评价。

孩子的生活积极还是负面,全在父母一念之间。

育儿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修行之路,学会跟孩子好好说话就是我们修行的第一站,也是决定是否制胜的关键一站。

相信每一个有心的父母,都能通过高质量的亲子沟通,与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测评易怒症弗洛伊德哈利波特依赖型人格心理医生思维反刍控制情绪心理健康爱情挽回叛逆焦虑症心理效应亲密关系情商心理咨询师强迫症产后抑郁测试智商洁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PUA回避型人格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