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伤害家人的想法怎么办?
作者:星辰西米露 2021-06-21 17:33:34 心理百科

我是个坏人,我有伤害家人的想法

我们绝大部分人,在某些时刻,心里都会有一些一闪而过的恐怖想法:

老板临时通知加班时:“老板又让我们加班,还有没有人性,让他出门被车撞死好了。”

公司主管大姐嫉妒前台小妹漂亮:“装什么清纯,笑那么骚,早晚被男人骗破产。”

这些抱怨和诅咒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因为别人损害了我们的利益,这可以看做是一种“正常”的反击,没人在意。

那么,如果这些想法是针对无辜的家人或亲人的呢?特别是,这些想法还是不请自来的,闯入性的,持续的。

比如

某人在开车的过程中突然想到自己会撞上路边的行人或者树木,以至于心神不宁开车频频犯错;

一位爸爸担心做饭时会控制不住自己拿菜刀去伤害孩子,他是如此恐惧自己真的去做这样的事,害怕到根本不敢让孩子进入厨房;

你来到高楼窗边,从那里跳下去的想法就占据了大脑,很难驱逐出去,并一次次闪回。而你如此热爱生命,根本不想自杀,你不知道这样的想法从何而来,也不知道怎么才能不去想跳楼的事情,你为此深感苦恼。

这些想法很常见,几乎人人都这么想过。不同的是,大多数人都能看得开,不太在意这些想法。

就像雨水从荷叶上划过,并不会留下什么痕迹。

但是,有一些人会卡在这些想法里出不来。对于他来说,这些想法无法控制的闯进他的脑海中,赶也赶不走,让他持续感受到痛苦。

而这些伤害他所爱的人或乱伦的想法是如此恐怖,又如此糟糕,他无法接受自己产生这样的想法,非常担心自己真的去付诸实践,为此非常焦虑,苦恼。

他找不到人可以倾诉,不敢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身边的亲人,怕遭到误解。

现实生活中,也没有人主动谈论这些禁忌话题,这愈发造成了他的孤独感和另类感,使他觉得自己罪孽深重。

按照DSM-5的定义,“如果个体感受到反复的、持续性的、侵入性的和不必要的想法、冲动或意向,引起个体焦虑或痛苦,个体试图忽略或压抑此类想法、冲动或意向,或用其他些想法来中和它们”,这被称为强迫思维。

之所以我要在这里下一个“诊断”,是因为我想告诉受这些想法困扰的人们,你们并不孤单,你们的遭遇很多人都有。

而这是缓解你们痛苦的第一步。

我有伤害家人的想法怎么办?

毒舌王子王尔德说过,人人必杀其所爱。当然,这里的“杀”是象征层面的,或者说是一种攻击意图,不是真的杀。

强迫的本质就是不受控制。强迫思维的主要问题,在于这些想法与易感人群自身的信念系统发生了相互作用。

夸大的责任感和自责是强迫思维人群信念系统的关键,这背后的三个认知偏差,是造成他们走不出来的重要原因。

认知偏差一:想法=行为

上面几个例子中为此痛苦的人群,普遍潜藏着这样的偏差信念:想到行为=做出行为。

他们认为,只要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事情,那事情很可能真的会发生,再联想到这件事发生的严重后果,从而产生恐惧,痛苦和焦虑的情绪。

于是,他们想尽方法来控制自己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但结果是他们根本无法控制,这样就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恐惧,痛苦和焦虑。

但事实上,强烈的痛苦和内疚感根植于夸大的责任感,也来自于一个严苛的超我。他们对自己的自我控制不是太松了,而是太紧了。

普通人都有能力区分想法和现实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现实检验能力。无法区分想法和现实是精神病患者的特征,而精神病患者也不会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恐惧和内疚。

认知偏差二:出现伤害别人的想法=我有罪

某人头脑里经常出现开车撞死家人的画面,虽然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但他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这种想法,从而认为自己的罪过与杀人犯等同。

事实上,我们并不能控制我们所有的想法,因为很多思维是自动化的,是无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所有想法是一种奢望。

但我们能控制我们的行为,出现伤害别人的行为有罪,出现伤害别人的想法无罪。

认知偏差三:出现闯入性想法=希望那样的事情发生。

无法控制自己想法的人,背负的自责感常常来自于,把这些想法的出现,等同于自己真的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

从而觉得自己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人,进而产生自罪自责的想法,引发自己的痛苦焦虑情绪。

事实上,既然是闯入性的,强迫性质的,就代表着你并没有能力去控制这些想法,更谈不上希望这些想法发生了。

那么,面对伤害他人的闯入性想法,应该怎么办呢?

在前面的理性层面,我已经带你看到了闯入性想法带给你痛苦的根源,在于你具有不适应的三种认知偏差。

我希望你看慢一点,认真理解这三种认知偏差。

一旦你理解了,你的痛苦程度就会相应减轻。

但这还不够。

你可能还想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有这些认知偏差,而其他人没有?

这很大可能,是因为你在无意识的不断重复幼年时的生活经验。

当我们还是一个小婴儿时,受本能的食欲冲动驱使,我们要去寻找妈妈的乳房来填饱自己的肚子。

但这个时候,小婴儿肚子饥饿导致的兴奋,也会伴有攻击性和破坏性的冲动和念头,表现就是控制不住要尖叫和咬东西,例如咬妈妈的乳头。

同时,小婴儿还具有一种原始的恐惧感,他担心残酷的环境会报复他的攻击,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在小婴儿的世界里,最大的环境是他的妈妈。

妈妈如何对待小婴儿的攻击冲动,构成了小婴儿对环境的两种不同理解。

如果妈妈爱着宝宝,包容他的攻击冲动,妈妈能区分“实际破坏”和“破坏意图”之间的不同,被宝宝咬住乳头时,一点也不慌乱,因为她自信宝宝不可能真正伤害到她。

这样就给了宝宝一个机会,一个保证,让宝宝对妈妈能够忍受住和活下来感到安心和放心,不会因为有想咬的意图就会遭到妈妈的报复。

如果妈妈因为自己也处在困难中,对宝宝的攻击冲动过于敏感,粗暴的推开宝宝或者对宝宝大喊大叫,宝宝对报复的预期担心成了真,他就会开始恐惧自己的攻击意图,感知的外部世界也充满了敌意和不安全感

这一切,都发生在宝宝极早期的生活经验中,不会进入意识,也没有记忆,但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这些优先级极高的生存经验会直接进入宝宝的潜意识,并形成一些自动化的反应。

这些自动化的反应,在长大后,受到环境刺激,会激发出适应不良的认知偏差。

早期的母婴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的缩影,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也不是不能改变的,成年后,我们有很多机会去修正当年的挫折,而这也正是成长的意义。

面对闯入性想法,直接在意识层面压制没有作用,在压制过程中,你不断的想起这条想法,反而进一步激活了这条想法。

压制带来更多痛苦。

更好的办法是改变你对闯入性想法做出的解释。

一个为闯入性想法痛苦的人内心常有的独白是:“我居然想拿刀伤害我的妻子/我居然想猥亵邻居家的孩子,我真是一个畜生,我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我为自己感到恶心,气愤,我TM真不是人。”

这种内心独白就是你为闯入性想法做出的解释。

更好的解释是:“一个为想伤害他人的想法痛苦不堪和自责的人,不是畜生,也不是怪物,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你可以存在那些可怕的想法,你也可以同时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女人心理树洞控制情绪MBTI智力测试双相情感障碍霍格沃茨职场心理心理学冥想人际关系绿帽情节情商产后抑郁心理心理健康测试情绪管理恋母情结回避型人格焦虑症依赖型人格强迫症社会心理学自卑桃花运反社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