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打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作者:赵丽 2021-07-31 15:28:15 成长心理

昨天我爸打我的时候,我特别想变成鱼缸里的一条小鱼。

我妈掐我的时候,我想变成一只猫。

我想变成我家的窗帘。

原来,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自爆被打的糗事。看到我凑过来,韩梅梅问我,“阿姨,你有没有被你爸妈打过?”

哎,说起来都是泪。我小时候属顽劣一族的。上课搭老师话把儿,下课晚了在底下铛铛铛敲桌子,写作业瞒天过海偷工减料,欺负隔壁的小堂妹,……因为这些没少被我爸追着打。而我又不是坚贞不屈的性子,可以说深具变色龙潜质,经常是我在前面跑,发现自己要被追上了,就赶紧大声告饶,“爸爸,我再也不敢了……”。不过基本都是于事无补。

一听我也被打过,小朋友们转移了注意力,开始七嘴八舌地为三十多年前的我出谋划策,“你跑得慢,那为什么不骑着滑板车跑?你为什么不躲到卫生间里?我认为那里最安全,从里面把门关上,我妈都打不开……”

对啊,这么多年过去了,滑板车都出现了,独立卫生间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很多小时候玩过的游戏和玩具也消失不见,但是打骂在家庭教育中却丝毫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意思。

事出有因的打和骂,这是厌恶刺激,属于惩罚中的正惩罚。(师出无名的打骂属于虐待,不在本文讨论范畴。)惩罚在家庭教育中经久不息地存在着,我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惩罚有时候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无形中强化了父母,“你看,果真是不打不成器啊,一打题会做了,写字认真了,到处惹是生非的熊孩子变成了会察言观色的乖宝宝了。”

二是,惩罚会让父母宣泄焦虑和愤怒,从而平缓自己的情绪。说白了,就是:管他是不是亲生的,先打了再说,打了解气啊。

然而打骂孩子的这种正惩罚是不是真的有效呢?心理学家做过跟踪调查,从长期来看,打骂通常是无效的。被骂挨打的孩子可能会继续做出不当的行为。

挨打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为什么说打骂很难长期见效呢?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打骂和奖励不同,打骂的实施必须具有一致性。父母不可能无时无刻地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可能某天心情烦躁,给孩子辅导功课沾火就着;而某天心情愉快,给孩子检查作业也就比较有耐心,容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这种时断时续的打骂就不能发挥震慑的作用了。

第二,奖励的诱惑性可能会使打骂成为一种值得付出的代价。孩子有时候就想,我就是想玩手机和游戏,最惨也不过是被打一顿而已。肉痛一阵儿,不如先爽一会儿。

第三,打骂会导致逃避或攻击行为。危险到来的时刻,人人都会产生恐惧,进入战斗或逃跑状态,这是一种本能。很多的社会新闻让我们认识到,一个生长在将打骂视为家常便饭家庭中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走上歧路。

第四,打骂使得孩子感到恐惧或忧虑,这妨碍了他们学习更可取的新行为。打骂只会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不要做什么,以避免触怒父母,但是没有教会他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有的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被暴打或痛骂的环境中,通常会产生一种被称为习得性无助的行为模式,而这种模式很容易导致人患上抑郁症,重则自残自杀。

第五,惩罚的实施常常不够公平。比如说打骂一般是父母指向孩子,而孩子不可能打骂父母。即便有时父母发现错怪了孩子,多数情况下也是一晒了之,甚至都不会向孩子道歉。

当然惩罚也不是一点用都没有,在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惩罚短期内也是有效果的。

比如说惩罚必须迅速,也就是说立即实施,任何延迟都会损害惩罚的有效性。比如说“等你爸回来,看不打死你!”就是很糟糕的惩罚策略。

惩罚必须一致,每一次不良的行为或反应都必须紧跟着惩罚,否则就会产生强化(奖励)的效果。

惩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足以让孩子认识到行为带来的恶果,并能阻止不良行为就可以了,过犹不及。

惩罚不应该给孩子造成混乱。比如,我不允许你打人,但我可以打你。

惩罚应该明确的针对行为,而且是符合逻辑的结果,不应该进行人格的攻击或者是造成身体的痛苦。比如题目写错或者是不做作业的惩罚,应该是跟写作业相关的,而不是打屁股、扇耳光等等。

其实最有效的惩罚应该是负惩罚,也就是拿走所爱或者失去特权,而不是令人痛苦的身体刺激,比如打屁股。

那些从小挨过打骂的孩子,长大后会不会变成暴力狂,或者遗传打孩子的习惯?我想,这个因人而异。

我小时候挨过打,等上了小学三四年级,可能是我爸觉得我能写很多字了,就不再打骂,改让我写检查了。如果那些检查攒起来,大概是我有多高,它就有多高。当然检查写多了产生的一个继发性收益,那就是写起任何表决心的申请书从不打怵,总是信手拈来。

我打小就怕我爸,从来不敢像妹妹一样撒娇耍赖。基本上是我爸说我听,偶尔顶嘴,也是胆战心惊的。至今记得在我上大学以后,我爸给我写的第一封信,落款是你的大朋友爸爸。

我当时有点发懵,很感动,也掺杂着骄傲。原来我长大了,就可以和爸爸平等对话了,爸爸也不那么严肃了,想和我做朋友了……长大了真好。

谁想让我回到童年,我就跟谁急眼!

主要是,我怕我也受不了那个熊孩子!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哈利波特智商自愈能力思维反刍社交恐惧症双相情感障碍孤独症产后抑郁心理倾诉边缘性人格障碍咨询师心理健康测试职业价值观桃花运心理治疗抑郁症测试绿帽情结回避型人格MBTI依赖型人格男人心理弗洛伊德存在主义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