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法庭》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
作者:夕暖 2022-03-23 20:07:54 成长心理

我听说,未满14岁,杀人是不用坐牢的

我听说,未满14岁,杀人是不用入狱的。

那是真的吗?

太爽了!

这是在最近热播的《少年法庭》中,一个13岁孩子在法庭上给出的自首理由。

《少年法庭》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

癫狂、肆无忌惮地欢欣雀跃,扭曲的笑脸颠覆着我们的认知:

未成年的世界,并非我们想的纯洁、善良。

比起成年人,孩子的恶,更肆无忌惮、更触目惊心。

诱拐、勒死、分尸、抛尸……年仅8岁的男童被残忍杀害。

《少年法庭》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

而犯下如此丧心病狂的罪行,正是那个口出狂言的13岁少年白成友。

在法庭上,他毫无悔过之意,反而在讲述和被害男童捉迷藏时,忍不住开怀大笑:

你知道他当时躲在哪里吗?你真该看看他那副表情。

《少年法庭》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

如此血腥的场面,在他嘴里竟不过是场游戏。

不仅如此,他企图利用自己有精神疾病来为自己开脱,却被法官沈恩锡发现漏洞:真凶不是他,而是他的女友,17岁的韩睿恩。

她,可不在《少年法》的保护范围之内。

狡猾如韩睿恩利用法律的漏洞,让13岁的白成友替自己顶罪,以此逃避法律的制裁。

在谎言被拆穿后,她声称自己患有严重的被害妄想症,控制不了才错手杀人。

《少年法庭》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

可事实随着两个少年的相互撕咬,颠覆所有人的认知。

“那把斧头也是你选的!”“你杀了那孩子后,还兴奋地手舞足蹈。”“看见那血喷出来你就开始跳舞。”

《少年法庭》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

他们之间每一句争执、谩骂,犹如一把利刃插进被害者妈妈的心里。

她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小小年纪却如此心狠手辣?

他们不是天真无邪的孩子,只是披着孩子皮的恶魔。

最终,女孩被判处二十年刑期,而男孩则被判在少年院两年。

法律给了未成年人重新改过的机会,可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吗?

答案是,绝对不会!

我们对某些少年犯的宽容,最后可能成了纵容。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天真无邪

这是一组来自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数据:

初次犯罪年龄小于11岁的,再犯率为65%;12-15岁未成人,再犯率为54%。

未成年人即使犯法,也以收容教育为主,多数从轻处罚甚至免责。

也就是说,大部分少年犯不仅没有被判刑、坐牢,反而可以换个地方继续自己的人生。

对他们而言,犯罪成本,是0。

当作恶不必付出代价,便会失去最起码的敬畏心。

《少年法庭》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

在一家口碑不错的少年恢复中心,中心主任吴宣慈带着女儿和问题少女一起生活,为她们提供心理咨询、生涯规划辅导,甚至提供代理监护。

她把女孩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疼爱,试图用爱感化她们。

不想,这群女孩是人前献花,人后插刀。

她们谎称被虐待:每天吃馊饭,动辄挨打,就为制造混乱逃离,走回曾经的老路。

她们抛弃、勒索受伤跑不动的女孩;她们逼迫弱小女孩援交……欺上瞒下、栽赃嫁祸、铲除异己、霸凌弱小那些成人社会里的龌龊事,女孩们早已学会。

电视剧里,比女孩霸凌更过分的,是男孩们集体性侵。

白度炫、黄仁俊是少年法庭的常客,他们多次受到处分却毫无悔意,只因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不会死。

问题少年组成一个“逃家犯罪集团”,利用身边的女孩做援交诈骗。

甚至在网上以聊天方式诱骗女孩见面,再强奸拍摄不雅视频,胁迫女孩配合援交诈骗或售卖性侵视频牟利。

《少年法庭》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

当受害者还未从噩梦挣脱,施害者早已被轻易放过。

“未成年人”的身份,是他们最好“免死金牌”,也成了他们肆无忌惮的底气。

父母的管教,是隔在孩子与恶之间的一堵墙

这部《少年法庭》也提出了一个值得所有父母深思的问题:

“那些孩子究竟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加害人,真的只是那些孩子吗?”

在法官沈恩锡反复查阅、勾画出的案情调查里,离异、单亲、家暴、弃养……成为了高频词。

《少年法庭》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

少年犯们之所以会选择犯罪,多数情况下不过只是想引起注意,想传达自己的痛苦,或者是希望别人不要忽视自己。

父母的失职,才是这朵娇嫩之花生长成罪恶之花的根源。

就像开头中的17岁少女韩睿恩,虽家境优渥,父母却长期在国外工作,对她不管不问。

甚至在女儿杀人庭审都未出席,只是请了金牌律师团“代劳”。

《少年法庭》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

对韩睿恩而言,父母的存在模糊又刺耳,以至于她在听到男童说“要打电话给妈妈”时,产生了要将别人幸福彻底毁灭的恶念。

而白成友的母亲呢?用孩子的话来说,妈妈工作忙,经常联络不到。

平日里疏于管教,丝毫不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成长的母亲,却在宣判结果的那一刻,鬼哭狼嚎大呼不公。

孩子犯下如此的恶,父母却也毫无同理心,没有道歉,甚至觉得刑罚太重。

父母如此失职,又如此放纵,孩子又怎会悔改?

正如法官沈恩锡所说:如果父母不努力,孩子们是不会改变的。

少年们是无法独自长大的,父母的疏于管教,只会让他们误把“错”当成“对”。

《少年法庭》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

江苏常州就曾发生过一起预谋性奸杀案,15岁的常小峰强奸7岁女童,为掩盖罪行,又将其从25楼推下,伪装成坠落。

在法庭上,谈及家庭教育问题,常小峰父亲一副事不关己地推卸责任:“我没文化,孩子我不管,都是妈妈在管。”

意思是,教育的事不归我管,出问题也不是我的责任。正是他这种“与我无关”的态度,把孩子推向罪恶的深渊。

平日里对孩子,他是非打即骂;看黄片从不避讳儿子,甚至邀儿子一起看。

当孩子长期接触这些色情暴力的东西,就会认为这是正常的,价值观不断被扭曲,最终成了“实行者”。

李玫瑾教授曾经在《心理抚养》中说:“人的问题在幼年,幼年的问题在家庭,家庭的问题则在于家长。”

也就是说,当一个家庭生病了,孩子的心理在日积月累中一定会伤痕累累。

这种心理的创伤往往滞后于现实生活,他们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当孩子把一个个错误的价值观堆砌成型,那些阴暗的内心风暴,就会酿成无可挽回的海啸。

没有孩子生来即是恶魔,他们只是缺乏正确的引导,而失去了成为天使的机会。

家庭教育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起点

关于未成年犯罪,这些年舆论争议很厉害,不少人提议废除《少年法》,加大量刑标准,就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但这治标却不能治本。因为孩子“恶念”的萌芽,取决于生长的土壤,也就是家庭教育、父母的管教。

那么,作为父母该如何做呢?在这里给出几点小建议:

(1)给予孩子有约束的爱

李玫瑾老师曾说,爱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稍懂事起就教他行为有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

孩子天生没有规则意识,他们好奇心旺盛,执行力又强,做起事来自己也不知道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作为父母我们给予的爱要有界限,孩子的行为才会有边界。

之前,在江苏常州,一个男孩脚踹奶茶店工作人员扮成的玩偶。在旁人阻止时,孩子非但不听反而又踹了一脚。

《少年法庭》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

孩子年龄小,没有是非观可以理解。但站在一旁的男孩妈妈,明知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却没有出言制止,自己也去揪玩偶的耳朵。

看似不是一件大事,可当孩子打人却没有被制止,在他心里就会认为打人没错。

当父母的爱失去了界限,孩子就会做出很多突破底线的行为。

所以请永远不要轻视孩子的每一个“坏”行为,也请不要为孩子找任何借口为错误开脱。

也许就是你的一次引导的疏忽,就会将别人的家庭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父母守住爱的界限,孩子才能明辨是非,拥有做人的底线。

(2)给予孩子一颗敬畏的心

为什么有时候不管家长如何反复纠正孩子,就是没用?试着回想下,在孩子做错事情时,如乱扔垃圾,我们是不是就会告诉他不能随地乱扔垃圾,然后自己捡起来。

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因为孩子没有承担起自然后果,父母都替他做了。

近日,在江苏扬州,一名8岁男孩因贪玩,将路边废弃的油漆涂满马路和栏杆。妈妈得知后,不只是教育一顿就完事,而是要求孩子拿刷子清洗地面3天。^_^

《少年法庭》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

让孩子付出一点“代价”,体验到自己这样做的后果,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父母失去惩戒的教育,那么孩子就会更无知无畏。

这也是为什么少年犯们总会一犯再犯,这背后藏着是父母不以为意的纵容。因为一次次的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那个无知的孩子才会从小恶开始,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

一个“魔童”的诞生,家庭、学校、法律、国家,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庭的教育是最关键的一环。

所以,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一份关注,多一点关爱;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多一分管教,多一点约束。

孩子的恶最初都是认知的错误,但如果没有正确引导,恶,就会被无限地放大。

而那时,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受害者。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MBTI测试边缘性人格障碍职业价值观悲观主义心理健康职场心理心理测评强迫症社交恐惧症恋母情结治疗师九型人格情绪管理心理医生叛逆期亲子关系产后抑郁症绿帽癖安全感智力无性婚姻偏执型人格冥想依赖型人格哈利波特PUA弗洛伊德爱情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