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内出轨,SM,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背后
作者:薛伟 2020-09-26 10:16:29 人际心理

问:

薛老师,最近经常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文章批判婚外情、婚内出轨、小三,这些现象,请问您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呢?

薛老师:

这样的现象其实比比皆是,但凡出现在舆论上,在道德上,必然遭到指责。而婚内出轨,它的目的,大多时候又不指向婚姻解体,他们既想要维护婚姻,又要保持一个婚外情,或者婚内出轨这样一个现象的存在。

代价是背负着一些道德上的骂名,可是这目的又在哪里呢?

如果这样的事件没有任何的意义和好处,为什么这么多人又趋之若鹜?显然,这个里面可能隐藏着一些必然的,或者说在婚姻当中很难找到的,可是维持婚姻又是很重要的元素。

其实,从恋爱发展到婚姻,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恋爱当中的情感很丰富,但是它也以保持不确定作为前提。一旦情感获得了充分的确定性,进入婚姻,那不确定感就消除,而婚姻的生动性,就消失了,这种情况下,活力就会降低。

所以进入婚姻之后固然获得了决定性,但事实上,情感的链接是减弱的,这是成为一个社会人必须要接受的,也必须要面对的一个境况。但是,从获得生活存在感的角度而言,人们从内在又想要回归到更具有生动存在感的地方。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定的条件的支撑,那么,婚内出轨的行为,就很自然就不容易发生。

婚内出轨,SM,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背后

所以从更简单的角度来说,婚内出轨,第三者其实是牺牲了自己很多的感觉,或者说向对方提供了很多自己跟情感相关,跟感受相关的很多感觉。但是结果只是,更好地维护了对方的婚姻关系。除非两个人是结婚为目的,那是另当别论。

但大多数情况下,受到指责的婚外情,都不是以重新组成婚姻作为目的,所以反而成了一种婚姻平衡的第三方。那么这种情况下,其实我们就可以看到,婚内出轨或者婚外情,它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在特定的情况下,感觉失落了之后无处可找寻。

也就是说,婚姻完全确立了之后,本来应该有更多的时间跟精力,把自己的感觉转化成跟社会价值有关的方向,去加以追逐和努力,这样的话就不再停留在情感的需求当中。但是如果所做的事情带给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大,那么,就非常容易回过头去,希望能够在情感的层面上找到更多地存在感。

所以,在这个社会当中,这种现象很多,只是意味着说,可能很多人在价值感和意义上其实是迷失的。虽然他们可能做的事情也很多。这才是让我们应该要警觉的地方。

婚内出轨,SM,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背后

问:

薛老师,有一个现象叫做斯德哥尔摩现象,讲述的是一些被害人,在被歹徒囚禁或者是关押、施虐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当他们被营救的时候,他们反而会特别的强调,这些关押他们的人其实对他们是不错的。

这跟营救他们的人,或者跟大众眼中所看到的事实好像完全不一致。很多时候会让很多人感觉到匪夷所思,为什么他们对于一个迫害自己的人,会处处给予维护呢?

薛老师:

这种现象,当然在精神病理学当中,就被命名为叫做斯德哥尔摩现象。那么就其实质的原因是,其实当这个被害人被营救的时候,在他的感觉当中,首先被救出来的是他的身体,是他有形的这个部分。那他的心里的部分,是不是伴随着他这个身体被营救同时被营救了呢?显然这不一定是一致的。

那为什么他心里的部分感觉,没有真正的被救他的人所看到,他就会有这样的一个举动,去维护迫害他的人呢?

因为迫害的人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把非常多的这个无价值的、无力的,甚至很多很沉重的感觉,在迫害他的过程当中,放到了这个被害人身上,这些感觉其实非常沉重,又很难忍受。

当然,唯一消除的方式是,救助他的人,能够了解到这种感觉,并且能够把它说出来,这个是最理想的。但事实上去营救他的人,未必能够在第一时间,在心理上直接就能够感知到这一切,那是后续的工作。

所以当他被救出来的时候,他会面临被摧残、被压迫所导致的很多感觉,在心理层面上其实无处安放。并不像他身体被救出来了,那些东西也被获救了。简单来说,身体被救出来了,可是灵魂依然留在原地。

这就会导致一种自救的方式,就是因为无法让这些沉重感被他人所看见,那他自救的方式就变成抬高迫害他的人,这样使自己所遭受的那种沉重和无价值的感觉,也没有那么难以承受,所以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也可以说是一种抵挡和防御。但是它确实是有它内在原因的。

婚内出轨,SM,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背后

问:

SM现象现在越来越多,为什么在正常的生活当中,很多人会通过这种方式,去追求这种更深层次的感觉,想问薛老师SM这个现象,跟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之间,到底有没有什么关系?

薛老师:

很多人都知道SM是一个施受虐的现象,那么从经历者的角度来说,为什么他们愿意去做这种施虐或者受虐的尝试。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会同时发生在性关系当中。好像他们要去摸索彼此更深的一个边界,借此来激发平时触摸不到的内在地体验和感受。

从个人的意义上来说,也能找到一些迹象。比如说跟这些人的早年经历可能有关系,但是在这里我想更多的还是从宏观上,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知道,如果要去摸索更深入的,更深刻的很多感觉,其实是为了获得某种存在感。

涉及存在感,在每个人身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种是跟感觉关联在一起的,与生俱来的,一种所谓的本能存在感。这种存在感伴随你感觉一起,不需要你做太多的努力,它本来就在那里。另外一种就是自我存在感,它跟身份绑定在一起,也跟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本来就存在的这种存在感,它并不一定能够关联在一个身份上,就会像一个没有身份的人,他也会有很多存在感。简单来讲,一个婴儿被生下来,他身上也有各种感觉,他一定是存在的,他也会彰显出他的存在感。但是婴儿没有身份,所以他其实没有自我存在感,婴儿在那里哭、在那里笑,他很自然,但这个跟身份没有关系,他也不会因为他的哭、他的笑,他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他只是量存在着。

那么要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就要跟身份绑定。那身份从哪里来呢?身份就是,把这些本来就存在的感觉,转化成一种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可以去追逐的欲望,然后自己借此来获得身份,然后就变成了一种自我存在感。但自我存在感,是一个替代性的。

我们说在社会文化层面上,你去寻找一些替代性的满足。比如说,原来只是饥饿,那应该吃食物,那现在慢慢的衍生成,这个车子、房子等等,这些都是替代性的满足。替代性的满足的好处是,他可以更稳定,那当然也就绑定了我们的身份上。

婚内出轨,SM,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背后

可是,当社会越来越发展,那我们把越来越多的感觉,统统转化成跟符号相关的,这种替代物满足的时候。我们其实就离本能的存在感越来越远。可是这两者其实是不能够偏废的,虽然,获得身份是需要不断的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身份,但是,根基其实是不能丢失的。

所以当这个社会,共同趋向于不断去追逐欲望的时候,这些感觉就会被转化成替代性的欲望。停留在感觉远处的那个部分就越来越少,这时候,反向的就会推动一些边缘的人群,要去不断的去探索,挖掘更多更深的感觉。好让不断追逐欲望的这种张力,和内在本来就存在的这种感觉,产生相互的对应,好维持整个、系统的平衡。

所以其实SM是有它文化根源的。SM虽然很早就有,但其实它是在物质文明,或者说资本主义追逐欲望的方式发展起来以后,它的数量大大增加的。所以跟这个是有一定关联的。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社交恐惧症源码孤独症人际关系易怒症焦虑心理抑郁症正念绿帽癖九型人格无性婚姻外貌焦虑悲观主义双向情感障碍男人心理女人心理智力霍格沃茨心理咨询师边缘性人格障碍产后抑郁社交恐惧容貌焦虑倾诉MBTI爱情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