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问题儿童”的心理需要及时矫正
作者:博爱情怀 2020-11-07 12:23:25 心理健康

今天聊的案件是“十岁女虐婴”案。据报道,2013年11月25日 ,重庆市长寿区吴女士带着一岁半的孙子原原从7楼家里下去玩耍。但是在下到一楼时,吴女士搬着童车走出电梯,原原却被关在了电梯里面。短短5分钟之后,大家竟然看到原原浑身是血地躺在居民楼下。

从当日下午出事后到电视台报道新闻,原原一直处于昏迷之中,生命垂危。小区电梯内的监控录像显示,一名十一二岁的小女孩摔打原原,最后将他扔出电梯。十来岁的孩子应该是天真善良的,但重庆有个小女孩却几乎毁掉了一个1岁男婴的生命。

读了上述的报道,让我非常痛心的同时,也让我联想到另外的一个“人物”——孔二小姐。

孔二小姐,原名孔令伟,是民国时期“四大家族”之一,原民国行政院长、财政部长孔祥熙、宋霭龄夫妇的二千金,宋美龄的干女儿。她从小便撒野成性,在学校最喜欢挑起同学打架斗殴,自己则在作壁上观。10岁出头,她就学会射击,13岁即会开车。

周秀明所著的《“四大家族”后代》中写道:孔令伟15岁便敢独自开车上街。有一次她在南京开车兜风,违犯交通规则,警察不知道她是孔家二小姐,就上前训斥了几句。孔令伟看一个警察竟敢训斥她,掏出枪来就打。可怜那警察被子弹打中,送到医院后因流血过多而死。当即孔祥熙令人给警察的家属送了一笔抚恤金,才算了事。孔令伟照旧没事人似的,开车在大街上乱转。这件事后来在南京的交通警中传开了,以至后来流行这样的笑话,两个人一斗嘴,一方便说:“你不要神气,小心出门碰上孔二小姐!”

为什么“问题儿童”的心理需要及时矫正

在以后的孔二小姐一生中,她始终桀骜不驯,飞扬跋扈,最终落得孤独终老,在失意中离开人世。而人生最后结局似乎在童年便有了“定数”。

回到“十岁女虐婴”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女孩的三点问题:

第一,这位女孩一定是“心理问题”儿童。我们目前不知道事件的详细情况,很难判断女孩与婴儿之间的关系。但是可能的推断是这样的:女孩生活不如意,或将不快的原因归因于男婴,或仅仅是为了一时间利用一个无辜的婴儿泄私愤而已。不管是哪一条原因都说明女孩的品行出现了问题。

第二,这位女孩的行为过于残忍。我们知道经过良好教育的儿童对于生命是存在敬畏的,即使是小动物也不愿伤害,何况是一个幼小的婴儿。女孩即使出于泄私愤的原因,也不能没有规矩,缺乏伦理道德。

第三,这位女孩事后并无后悔、畏惧之心,还在一定程度上隐瞒事件真相。《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可见这位女孩既无恻隐之心,也无羞恶之心。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无疑与其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女孩和其家长至今也未真诚的对受害者道歉,更多的是一种对责任的逃避。

孔二小姐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道理:当孩子出现“反社会”品行的时候,作为父母必须加强教育,而不能包庇纵容。否则,孩子会出现更多的“反社会”品行,成人后人格扭曲,不能适应社会。父母的包庇纵容往往让问题儿童会对“有罪行为”无视和无畏,产生“即使如此也能逃避处罚”的认知,从而对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也无敬畏之心。

笔者曾经多次在监狱与少年犯罪者做心理访谈,常常触及到许多“初犯不管,屡犯失管,最终伏法”的案例。歌星之子李某某的强奸案也说明以上的道理,父母的包庇纵容对孩子是一种“慢性的毒药”,非利而有害。“问题儿童”的心理需要及时矫正,正如一棵小树需要定时的护理才能长成苍天大树。

年轻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成长问题,发现“问题行为”要及时告知,促其改变。当孩子改变“问题行为”遇到困难,父母应该及时求助心理医生。让每一个孩子具有健全的身体和性格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大的礼物。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抑郁症九型人格绿帽情结无性婚姻控制情绪安全感回避型人格性取向冥想霍格沃茨社交恐惧症存在主义原生家庭MBTI测试桃花运女人心理心理学家男人心理EPDS叛逆心理测评系统智力测试聊天心理咨询情商测试易怒症反社会人格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