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保护孩子会让孩子变的更加脆弱
作者:李文瑶 2019-12-29 18:41:53 成长心理

1.你的孩子是花瓶

你的孩子是个人吗?

这话问出来,估计是找打的,“你家孩子才不是人呢!”

可是,仔细想想,在中国家庭中,不管是父母还是祖辈,可能有时候还真的未必把孩子当作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有独立意志的人。

过度保护孩子会让孩子变的更加脆弱

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走着走着摔倒了,哇哇大哭,奶奶惊慌失措:“哎呀,摔那么响,会不会把脑子摔坏啊!”

学步期孩子磕磕碰碰摔摔很平常,一摔倒便着急慌乱得如大祸临头,这好像已经超出了对一个孩子的担心,仿佛孩子是一件易碎的瓷器,比如花瓶。

对一些父母长辈来说,担心孩子会“碎”,不仅仅只针对摔倒这件事,在健康、学习和社交等方方面面,都有足够多易碎的由头。

他们很怕孩子受到伤害或者挫折,见不得孩子有可能经历一些风险,无论是现实还是心理上的,恨不得始终冲在孩子前面,为他们遮挡一切风雨,怕风雨大了,啪,花瓶就掉地上,碎了。

2.孩子真的这么脆弱吗?

孩子究竟是不是那么脆弱呢?

不止一位家长前来咨询时,都提出孩子的交际问题令他们头疼,而他们的解决办法就是帮他们去选择朋友并且千方百计创造和孩子玩的机会。

为什么要帮孩子选朋友呢:因为他们觉得孩子的朋友不能太强势太调皮,否则容易被欺负;也不能太出挑,否则我孩子要没自信心的;也不能太弱啊,我孩子会没有成长空间的……

过度保护孩子会让孩子变的更加脆弱

精挑细选下的“朋友”加上精挑细选的时机和环境,确实仿佛在一个温度湿度极其考究的窑里面烧制一个瓷器。

只是这样的“交际”和“友谊”对于孩子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真的有好处吗?

孩子真的需要你去帮他精挑细选一个朋友,需要你去帮他营造一个完美的友谊吗?

他们就真的没有能力去按照自己的心意寻找一个朋友,并承担这份关系带来的快乐和挫折吗?

有的家长觉得真的是这样,因为在他们一顿操作猛如虎之后,孩子真的“不会交朋友”了,越来越被动了,家长们越发确信:你看我这么帮你都不行,可见是不行。

可是,却很少反思一下,孩子这么“弱”,究竟是谁的需要?

3.孩子“弱”,是谁的需要

一个孩子的“弱”,首先来自于父母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弱”。

一个真正擅长社交的父母,或者说内心对人际交往,对友谊有安全感的父母,大概率是不会对孩子的交友产生强烈担忧的。

不仅是在交友方面,对孩子其他方面的种种担心,同样也可以追溯到父母自身之“弱”的源头上来:

比如身体不好的父母特别担心孩子身体,数学不好的父母特别担心孩子数学,等等。

过度保护孩子会让孩子变的更加脆弱

很多人都不愿意面对自己某方面的“弱”,当父母们不愿意面对这部分时,很可能就会把它们向外投射出去,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那种无力感、无能感、弱小感,最容易向处于同样成长阶段的孩子投射。

孩子的弱,成为一个“托底”,因为有孩子显得“更弱”,父母那一部分“弱”的感觉好像没有那么孤独,也没有那么突出了。

小时候,只要我稍有头疼脑热,甚至只是喉咙痛,我妈都可以让我不上学,所以身体不好、体育成绩不好的标签,我是从小学一直带到大学。我妈对我身体的过度保护,有一个根源就在于她小时也是体弱多病,所以直到很后来,我才似乎觉察到,我的身体,是有一部分在替我妈妈保持着“弱”的状态。

孩子的“弱”还能够留给父母机会和空间展示自己的“强”。

有位朋友,在自己当妈之后,仍然不会做最简单的一道菜,煮面都能煮糊,她的妈妈从小对她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在她工作后还时不时给她送饭送菜到公司。仔细体会下,其实那种“孩子离了我怎么行”的重要感觉,可能才是她母亲最需要的。

在这种不断被投射“弱”的环境中,一个孩子很难从心底里确信,自己在这方面也是有能力的。

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功能,就因此而愈发地被抑制了。

4.过度保护孩子=物化孩子

当保护孩子的出发点已经不是孩子本身的需求,而是成全父母的需要的时候,“保护”已经很难称之为对一个“人”的保护,而更像是对一个“物”的保护。

对物的保护是更可以让人找到和发挥那种无所不能的掌控感,因为物它不是活的,它随你摆弄,所以更可控。

如果你要保护一个花瓶,即使它再易碎,你只要小心地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并隔断时间去擦拭它就好了。

过度保护孩子会让孩子变的更加脆弱

然而对一个人则不同,即使TA是一个孩子,也有自己的独力意志和感受,你很难去将TA始终保持为你想要的样子,如果为了把TA始终控制在你想要的状态付出了太多努力,那么也就有可能在警示:也许在潜意识里,你只是把TA当作一个物品而非活生生的人。

当人有了生命,有了独立意志,于是就有了成长性,有了自己面对困境、挫折并且超越它们的力量,有了创造性地为自己解决难题的智慧。

而对于总是担心孩子太“弱”以至于照顾不好自己生活,发展不好自己人生的家长而言,他们看不到孩子作为一个“人”的生机和活力、力量和智慧,他们在和孩子的互动相处中其实满心都在担心着自己的弱小不要被发现,而几乎顾不到觉察孩子是个怎样的人,甚至,是不是个人。

5.把孩子当“人”,承认TA的强大

什么是把孩子当个“人”呢?

最重要的是能够看到他们的身上那股属于生命本身的原始能量,强大而坚韧到能够搞定符合他年龄阶段的各种事情,而家长的角色,始终是个协助者,而不是主导者。

有一位来访者家长,苦恼于孩子的力量感不够,做什么都没有热情,然而在给孩子报兴趣班的这件事上:却希望换掉孩子感兴趣的篮球课,而改学跆拳道,理由是篮球课需要团队合作,他怕孩子很容易体会到挫败感。

过度保护孩子会让孩子变的更加脆弱

他希望孩子发展出力量感和独立意志,却对自己对孩子独立造成的挫败视而不见:连孩子上兴趣班的选择权都要因为“保护”的名义而剥夺掉。在他的潜意识中,拒绝承认孩子具有一个“人”的经受团队竞争挫败的能力,认为孩子真的一碰就碎了,再也粘合不起来。

如果真正看到孩子,TA是一个“人”,有了创口,能够愈合,经历了失败,还可以从头再来,相信TA体内那股原始的生命能量,跟你的一样强大,甚至完全可以比你更强大。

有多少父母在潜意识中其实是惧怕这种强大的呢?似乎你太强大了,我就没有立锥之地了。

这样的父母,那看似掌控一切的强势下面,藏着一个虚弱而渺小的自我。

敢于让孩子承受一些风险和挫折,才是对孩子是“人”的最大尊重,才是为人父母者真正的强大和成熟。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产后抑郁测试哈利波特焦虑症职场心理心理测评系统依赖型人格障碍男人心理树洞情商测试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源码抑郁症测试心理学家自愈能力九型人格孤独症亲密关系自卑心理洁癖心理治疗反社会人格MBTI测试原生家庭心理咨询绿帽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