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是更可怕的传染病
作者:李文瑶 2020-02-10 17:59:54 心理健康

1.绝望的父亲和丈夫

某天深夜,刷微博,看到一位武汉绝望的父亲,他也是一名丈夫,他的微博透露:他一家六口有两人已确诊新冠状病毒感染,他和他母亲,他的症状较轻而母亲症状较重,现在他怀孕38周+的妻子也有了畏寒,发烧等疑似症状。

妻子怀的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而没有感染疾病的2岁大宝,据他以前的微博透露,也是一位先天性心脏病的小患者。

最危急的是,高度疑似的孕妇,多家医院都不敢收治,当时他多方求助无门。

1月31日7:29,他在微博写道:

“昨天就这样打了一天的电话,各种你们能想到的部门和机构都打过了。”

“感觉困在家里等死的感觉。”

在屏幕另一头的我,也被这种恐慌和绝望深深搅动,然而我除了帮助转发一下,什么也做不了。

所幸的是,帮助转发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了明星姚晨的转发,终于迎来了转折性的好消息:有一家医院愿意接受高度疑似患者孕妇。第二天,孩子顺利出生,成为高度疑似患者产妇自然分娩全国首例。

故事到这里,有一个圆满的结局,然而紧接着,网上第二个,第三个类似的揪心的求助信息接踵而至。

除此之外,还有漫天的物资短缺,病例上升,以及各路未经证实但疯狂传播的关于疾病的小道消息……

如果那些已确诊或高度疑似家庭身处绝望的漩涡中心的话,那我们这些隔着屏幕不断接收各种信息的外围的人,感受到更多的是对于未来的可能发生危机的恐慌。

“恐慌”成为近期搅动最多中国人的最主要的情绪,在各处发酵,这本身已经让人开始恐慌。

2.恐慌,是应激的正常能力

疫情爆发以来,“恐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核心词语。

记得刚刚得知有不明肺炎的消息,群里的朋友们对于“不明”二字就开始恐慌,非典时期的记忆顿时涌来。

再后来,疫情逐渐扩大,各种恐慌弥漫而来,确诊案例增加,恐慌,封城,恐慌,抢口罩,恐慌……

恐慌是更可怕的传染病

在疫情相对较轻的上海,我们都感觉到一轮又一轮的恐慌不断袭来。更何况身处风暴中心的人?

然而可能我们不仅要面对现实的情况引起恐慌,更要面对想象中的恐慌,以及恐慌引起的恐慌。

前两天因为听说双黄连能够抑制病毒,于是出现了全国各地抢购双黄连的现象。实际上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既不是疑似更不是确诊,而是恐慌着自己有可能被传染的人。

他们心中的恐慌,很大程度不来自于现实,而来自于想象,在想象中,自己似乎在不久的将来已经得了这个病,所以需要备着生病才需要的药品。

对于恐慌的恐慌,这个也很普遍,很多人因为焦虑,因为恐慌,在隔离期间在手机上刷各种疫情信息,其中不可避免的是负面居多,导致恐慌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不断聚集。而此时,这种恐慌的情绪本身就足以引起另一种恐慌:我这样恐慌,是不是不正常?

我们很多时候会把“恐慌”看作负面的情绪,希望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它都不会存在,我们都依旧镇定自若,然而这样实际上是反人性的,也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恐慌情绪,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应激反应,实际上,“恐慌”是一种调动机体进入战斗状态的情绪,是保护我们的“友军”

在非常状况之下,如何对待“恐慌“,如何利用好这一支“友军”可能是我们最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3.适度的“恐慌”,是怎样的?

作为一种应激的预警情绪,“恐慌”通常在危机真正发生之前就已经出现,这时候适量的“恐慌”的出现,是为了让人们有更快的行动去为危机做准备,比如说储备口罩,寻找医院之类。

虽然“恐慌”给人的感觉并不舒适,但正因为这种“不舒适”,它推动着生命个体的自我保护功能启动。

只要这个“恐慌”没有过量,可以说,留一点恐慌,反而有利于度过危机。

恐慌是更可怕的传染病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

什么才是适度范围的恐慌?

判断的标准很简单:看这样的情绪有没有影响你的正常生活,你的行为有没有失调和紊乱。

比如,你刷着手机看着新闻心慌慌,但是一日三餐也没少吃,虽然焦虑得半夜睡不着,但第二天也还可以睡到中午才起来,嗯,目测生活节奏只是有一些微调。

即使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绝望的父亲,虽然在那样极端的条件下,面临着种种绝境,但他依然保持着不断尝试,不断联络的行动,最终给妻子和孩子争取来了进医院生产的机会。

即使带着强烈的情绪,也没有扰乱正常的行动和流程,在慌乱中顺利渡过,这,就是适度。

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才是正常。

4.共存:接受情绪,控制行为

长久以来,很多人对情绪和行为的关系有一种误解:将情绪和情绪引发的不当行为混为一谈。

在对待“恐慌”这样的情绪,存在着两极的表现:要么就是完全不想要这样的情绪,想尽快消除这种情绪,要么就是被“恐慌”所击倒,出现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很多人着急地问,面对“恐慌”要怎么办?实际上有可能他已经进入这两极的状态:“怎么办”的潜台词之一是“怎样赶快把恐慌赶走?”而光顾着问“怎么办”,也代表着在行为上已经陷入了停滞甚至有可能混乱。

过度的恐慌容易让人陷入这两种极端的状态,而破局的关键,并不在于找到所谓特效药“怎么办”,而在于第一步“分化”:把恐慌的情绪和行为分开。

有意思的是,在疫苗的攻坚战中,分离出病毒株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所以“分化”不管是在物理上和心理上,都是最重要的一环。

恐慌的情绪,不必然导致慌乱的行为,如果它在我们的觉察之下。

意识到自己是恐慌的,接受自己目前的恐慌,更能一定程度上把恐慌的感觉降到不影响行为的程度。

恐慌是更可怕的传染病

在疫情之下,很多武汉的医院人员爆满,医院超负荷,发生挤兑现象,很多疑似重病一时都无法找到床位,原因之一在于其实很多其他普通感冒发烧的人也深深恐慌自己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要求医院必须给自己查肺炎,这就是让没有觉察的慌乱影响了自己的行为。

5.为什么说是没有觉察的慌乱呢?

因为所有直接转化为行动的情绪,都几乎是没有经过觉察处理过的。

觉察,就像一块海绵垫,情绪经过它,首先得到了缓冲;

觉察,也像一层滤纸,情绪经过它,也得到了净化;

觉察更像一面镜子,情绪经过它,我们能够更加看清它的样子。

恐慌是更可怕的传染病

当恐慌袭来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急急忙忙赶走它,或者完全忽略它,而是停下来,和它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和时间好好看一看它:

你,是因为什么而恐慌?有现实的原因吗?

如果有,现实的原因会造成多长的时间内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

恐慌,给你的身体带来怎样的感受?

恐慌,让你心里有了哪些想法?

恐慌,让你想做什么?哪些是有实际意义的,哪些只是为了消除恐慌情绪?

……

通过这样的觉察,能筛选出“恐慌”中帮助推动我们自我保护的部分,也能够渐渐剥离出那些想象中的“恐慌”,让我们不必为了尚未出现的威胁而消耗过多的精力。

过滤到最后,总难免有一些不安在心头,那也是为我们自己留一个“把门儿”的,时刻准备着,应对下一轮危机。

学会与这支“友军”协作并肩,是在特殊时期,为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做的最好的保障。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强迫症绿帽情结九型人格依赖型人格心理测评心理健康心理恐惧症倾诉焦虑桃花运抑郁症测试职业价值观外貌焦虑产后抑郁情商自闭症性取向自卑正念恐惧症叛逆期智商测试偏执型人格心理咨询师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