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情,如何培养共情能力
作者:李亚 2020-07-14 17:53:45 心理百科

我是在学习了5年精神分析之后开始接的第一个来访者,当我忐忑又兴奋地坐在我的来访者面前,却发现我学了一堆理论,可是真的面对一个活生生的痛苦着的人的时候,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比如说,我知道他是全能自恋,但好像直接告诉他也没有什么用,更何况,即便是表现出同样的症状,但是症状背后的原因却千千万万,贴标签式地给出一个诊断一样的诠释并没有什么帮助。

我也知道咨询师要共情,可是我不知道该怎样共情。

我发现在我知道来访者的问题和帮助来访者真正的修通之间,有着一个巨大的空洞和鸿沟。所以,在最初的时间里,我的来访者经常脱落。

我后来发现,新手咨询师在上路的时候,不仅仅需要深刻地了解理论,更加需要知道这些理论如何转换成可以输出的语言,让我们在咨询中可以实在地运用。

在准备这次的讲课稿的时候,付丽娟老师希望我们的讲课稿能更加偏临床,要像发得很松软的面,好像在一个人的心上写东西,要足够的细腻,足够的松软。

我理解她的意思,是要把艰深晦涩的理论解构、揉碎、再铺展开来,这其实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把理论讲得理论对于我们来说不难,也许对于受过一定训练的咨询师来说都不太难,或者对于学习能力强的人,他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看书来获得很多理论上的知识,

但是把理论讲得松软,就好像可以陪着听者一起,可以钻到理论里面去,一步步进入一个逐层深入的、逐渐铺展开的内在世界,我们一起去一点点认识那里面的风景,让内在世界可以明晰地被辨认、好懂,大家听了就可以拿走,拿走就可以去用,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了。

这要求讲课的人自己要把理论吃透,自己要有深刻的体验,讲出来的东西才能清楚、好懂、实用。这也是这个课程中,我们特别追求的部分,也是凝聚了我们最多心血的地方。

什么是共情,如何培养共情能力

我给大家透露几段讲课稿,看看大家是否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松软,这是我在《情感协调的共情和镜映》这一讲中的几个片段:

心理咨询中,情感协调主要是指咨询师可以正确的理解来访者情感状态并且给予合理的反应。

比如:一位30多岁的女性。因为想改善人际关系前来寻求心理咨询。咨询中,她说她有一个非常强势且十分专制的父亲。她觉得父亲对自己过于严格,从来都不会认可自己。

她的母亲,因为沉浸在自己的抑郁情绪里无法抽离,没有办法对她有任何情绪回应,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这让她觉得母亲是一个没有脸的人。她很努力地想要做一个跟母亲不一样的人,总是换着法子跟女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女儿还是很容易情绪崩溃,并且有自杀的情绪。

在开始咨询的时候,她抱怨说自己很孤单,很难得到理解,在朋友那里她像一个导师,她的那些朋友都不如自己有见识,她想与朋友在一起,但是她又看不上那些朋友,觉得他们有很多毛病,比如素压低、不如自己有文化。

总而言之,她对那些朋友们有一种过分的防御,这些防御经常让她觉得那些朋友不够格,根本不可能懂到自己。

咨询师并没有否认和处理她过分防御的行为,反而对她的主观感受给予协调的回馈。

咨询师并没有质询她为什么觉得自己的朋友不合格,而是非常关注来访者的情感体验,并给予回应。

比如咨询师说:你觉得很失望,你觉得你总是照顾别人的人,而你很难得到照顾。

或者咨询师说:你很害怕,如果你给的不够多,会不会像你母亲一样被人嫌弃,你希望自己是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或者说:当女儿比赛输了的时候,你觉得很羞耻,就好像是你也输了,你觉得你不是一个好妈妈。咨询师通过这种方式协调来访者的情感。

在咨询中,来访者能够感觉到有另一个人可以在关系中同调他的体验感受,这对于这个人是新的体验:感觉到有个人能够不带批评,发自内心,真诚地想要理解他的感受和体验。这是对他人心理内容的一种阅读。

这种阅读是相互的,两个人至少在一个时刻看到和感受到了大致相同的心理图景。这样的相遇是心理咨询最主要的部分。这是双方自发的互动,对咨询的推动有巨大的贡献。

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中试着去教这个人如何用语言去描述自己的情绪情感,人们学习了解情绪、体验情绪的方法是我们的养育者在情绪上和我们保持同调,所以一个人发展出描述谈论自己情感的方式,是通过养育者和他们谈论情感、谈论感受。

什么是共情,如何培养共情能力

很多人没有情绪的词汇库,帮助他们描述他们的情感状态。所以咨询师的任务是找到那个正确的词汇,可以去描述这个人讲这段故事时当下的感受。建立起这个人用来描述情绪的词汇库,整合自己的情绪感受,之后他们就可以使用这些词汇库和我们沟通、讨论,同时也可以和他们生活中其他重要他人去谈论他们的情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体验。

这样持续了几个月以后,来访者的经验组织原则慢慢发生改变。由于她感受到咨询师对自己的主观世界给予协调的情感反应,她的自我反省能力逐渐提高,对别人的主体性也更加敏感。

她从咨询师这里获得了情感协调的体验,她也逐渐地可以去同调她的孩子,孩子的情绪状态也明显的有好转。来访者虽然有时候她还是会用一种轻视的眼神看待他人,但是每当她用这种方式看待他人的时候,她脑海中就会出现自我反省的想法“是不是我把对方想的太弱了?”

这种新的体验也是在跟咨询师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因为她发现那个她以为不会对她做出任何情绪反应的、没有脸的咨询师其实没有她想的那么弱。而这种自我反省在以前是没有的。这样的相遇是心理咨询最主要的部分,对咨询的推动有巨大的贡献。

在咨询中,有时候,来访者在讲述一个很悲伤的事情,咨询师在回应的时候,给出一个分析性的解释,这是情感不协调的的表现 。

什么是共情,如何培养共情能力

比如:有一个来访者半年之前大哥去世了,在一次咨询中,他告诉咨询师自己梦到了大哥,在梦中自己打游戏正在最紧张激烈的时候,大哥就出现了,梦也定格在了这里。醒来以后,来访者特别的悲伤。

之后来访者有一长段对大哥的回忆,咨询师给了他一个回应:我发现你好像一直是沉浸在梦里面,我会觉得你好像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完全出来,你刚刚的那种状态还是陷在里面。

在这里,我们看到来访者在表达自己的丧失和深深的悲伤,咨询师给出的回应跟来访者的情绪状态是不协调的,这样的回应容易让来访者感觉到指责,好像自己不应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里面。

就像来访者在过去的经验中无数次体验到的,自己不能不开心,那样会让大人觉得很麻烦。这其实是咨询师在感受上没有与来访者情感交互,才在语言上也无法共情。我们不是说不应该有分析性的解释,分析性的解释应该在情感被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

在咨询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境,比如来访者说,我从小就习惯一个人呆着,我的父母都很忙,整天看不见他们。咨询师可能会问,那你的父母他们在做什么?

什么是共情,如何培养共情能力

这个时候,咨询师其实是离开了关注来访者的位置,而是将来访者的父母作为主体在关注,而来访者缺少父母的陪伴,那种孤单的经验没有被触及。

那么在匹配来访者时,可能这样回应更好:你很难过,作为一个孩子,却没有拥有常常与父母在一起的体验。

情感协调的共情和镜映很重要的一点是咨询师要在场,在场感是咨询师需要和当下这个人的情感留在一起,而不是滑到自己的头脑中。

我们需要避免沉浸在自己的想法里,变得过度理智化或开始去思考怎么做能更有帮助, 比如有一个人说他的睡眠很不好,我们可能想给他一些关于如何睡眠的建议;

一个人说他在亲密关系中碰到了问题,我们可能也会给他建议,他应该调整一下自己的期待,他应该怎样做更好等等。虽然,给建议的确有可能会帮到一些人,但与之相应也存在一些风险。

我们可能也在潜意识中向对方传递一种感觉:我们不相信他能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可能也会误导对方感到的确是这样。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停下来去思考、理解,他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他有了睡眠困难?到底什么在影响他的亲密关系?

什么是共情,如何培养共情能力

我们需要忍受我们自己的不确定性和焦虑,并且继续两个人共同探索、共同理解症状背后的意义。最后咨询师和来访者可能会一起发现,原来睡眠问题是来访者害怕分离。

在咨询中,咨询师不在场,无法给出情感协调的共情和镜映的一个困难场景是,来访者陷入深深的自我厌恶、羞耻感,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生命。

当面对这些最深层次的痛苦感受时,我们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去否认和不认可他们,我们更常见的是给予一些虚假的保证,比如我们说:“不,我认为你是一个很好的人。”对这个人而言这又是一次不同调的体验。咨询师这样的回应可能会更好:你觉得自己很糟糕,你不相信自己可以被人喜欢。

之所以选择这个片段分享给大家,是因为这篇4000多字的讲课稿被我全部推翻,包括我选择的案例呈现也全部推翻重写了四次,这是我写得非常痛苦的其中一篇。

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困难来自于我有些忘掉自己当初入行的样子,会想当然地认为很多概念大家已经懂了,不需要再细讲。于是有些地方就不够细致和落到实处,会不由自主地变得很学术和生硬,这也是我推翻重写的主要原因。

什么是共情,如何培养共情能力

其实讲共情的文献有很多,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在去世前四天的一次演讲上,就做了非常著名的《论共情》的演讲,但我写出来以后发现,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也许也只是知道了要共情,但到底什么叫情感协调的共情,在不同的情况下,该怎样情感协调,什么样的情况叫没有情感协调,这些大家看了以后还是不知道。当我读给自己听的时候,我没有找到让我满意的答案。

重写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也是不断突破自己的过程。我希望要真实、再真实,要贴切、再贴切,精神分析也是在不断贴近真实自己的过程。我希望重现的是自己在跟来访者工作的过程中,真实的思考的过程。

在痛苦的打破再重建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跟我一起工作过的来访者,那些我们一起度过的或美好或艰难的瞬间,一年又一年的一起工作中,我经验和见证着他们的改变,也验证着理论是怎样在指导着实践,并且在实践中被印证真的有用。

我想再没有什么能比一颗支离破碎的心逐渐获得整合更加动人了,再也没有什么能比一个痛苦中的人,能够重新获得心灵的平静更加让人动容了,就把这些真实发生着的过程呈现出来,也把我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的过程分享出来。

当然,这里面的案例都经过我的拼凑和修改,重要的是想呈现给大家怎样去理解和操作的过程。

在每一节讲课稿中,这样的片段比比皆是,这也是我们从每个月100节咨询当中,也是在不断地学习和持续地被督导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和积累起来的经验。非常希望我们的分享能够帮到大家。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桃花运心理医生心理测评智商职场心理心理学家焦虑双相情感障碍产后抑郁症心理咨询容貌焦虑MBTI测试树洞自闭症弗洛伊德正念智力测试心理源码反社会人格心理健康治疗师人际关系俄狄浦斯情结存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