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背后的心理机制,为什么改不掉拖延的习惯?
作者:岩读 2021-01-02 16:34:48 心理百科

大家好!最近很多地方都下雪了,大家激不激动、开不开心,呃,就在雪花飘飘的这段日子,我们也迎来了考试周,大学最最悲惨的日子。

身处考试周,相信大家都正在经历“想打死之前的自己”的状态,确实,明明可以提前完成的作业、提前准备的考试,却愣是被自己拖到最后一刻,眼睁睁看着论文的ddl烧到眉毛,然而打开的word还没有一个字,这种绝望、烦躁、焦虑的感觉每每会让我们发誓“以后再也不拖延了”“再拖延我就是一条狗”,可是,同样的情况会在下一个ddl来临前上演……

拖延,几乎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似乎我们总是逃不了它的诅咒。关于拖延,你以为只是你想的那样简单吗?

拖延背后的心理机制,为什么改不掉拖延的习惯?

拖延是怎样形成的?

拖延带给我们的只有坏处吗?

为什么我们改不掉拖延的习惯?

我们在拖延的,真的只是任务吗?

你真的了解拖延时的自己的心理活动吗?

今天的岩读就给大家揭秘“拖延背后的心理机制”~

01. 什么是拖延?

在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有两个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 crastinate 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

拖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问题,埃及有两个词都可以翻译成“拖延”,这两个词都跟生存有关。其中一个词暗指拖延是一个有用的习惯,可以避免不必要做的工作和因冲突而牺牲的精力,从而达到保存能量的目的。另一个词暗指拖延是一个有害的习惯,是在完成一件为了维持生存必须完成的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懒惰。本文中所指的拖延则是后一种负面意义上的概念。

拖延具有自愿、回避和非理性三个特征:

(1)拖延是个体的自主决定的不是受他人胁迫的不得已行为;

(2)拖延是不愿意开始或完成已经打算做的事情的回避行为;

(3)拖延是个体在没有适当的理由、明知会造成不利的后果的一种非理性行为。

拖延背后的心理机制,为什么改不掉拖延的习惯?

02.什么影响了拖延?

影响拖延的因素众多,既与个人的主观因素相关,又与无法抗拒的客观条件有关系。

从客观的任务性质看,厌恶的任务和奖惩的时间安排对个体的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

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是人格对于拖延的影响,基于大五人格模型的研究发现,严谨性与拖延有显著的负相关,其次是动机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拖延是一个动机问题,个体因为缺乏动机,因而倾向于把事情向后一拖再拖。

再者是自尊和自我效能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有些拖延是由于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导致的一种自我妨碍行为。自尊对拖延的影响类似于自我效能。低自尊的个体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投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是对自己缺乏价值的进一步确认。因此低自尊的个体会回避困难的任务并避免一切可以对他们能力做出简单推断的活动。

最后是组织规划的能力对于拖延的影响,大部分拖延者往往不是按事件的轻重缓急来决定做事的顺序,而是采取“方便”的原则,先做容易、有趣的事情,结果造成对重要或紧急任务的拖延。拖延者缺乏组织规划的能力还表现在易被分心物所吸引,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在拖延时常常将“有别的事情需要做”作为借口,来掩饰分心或行为控制的失调。

此外,正是由于缺乏对任务组织规划的能力,一些拖延者往往认为要完成的任务是巨大并且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从而导致拖延。

拖延背后的心理机制,为什么改不掉拖延的习惯?

03.是拖延还是恐惧?

很多拖延者担心被他人评判或者被自我评判,害怕自己的不足被发现,害怕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做的不够好,害怕达不到要求。这种害怕是一种恐惧心理,拖延是应付这种恐惧的一种心理策略。

拖延背后的心理机制,为什么改不掉拖延的习惯?

1.恐惧失败,追求完美

理查德·比瑞指出害怕失败的人有自己的假设:

①我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我的能力;

②我的能力水平决定了我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说,我的能力越强,我的自我价值感越高;

③我做的事情反映了我的个人价值。

上述假设可以用以下等式表示: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事实上,这个等式可以转译为以下声明:“我表现好,表示我很有能力,所以我喜欢自己”。或者“我表现不好,表示我没有能力,所以我对自己感觉很糟”。这已经不仅仅是某件事情你做的好或者不好的问题。你的表现好坏直接成了你是否有能力以及你是否有价值的一个衡量标准。

然而拖延打断了能力与表现之间的等号。表现不再等同于能力,因为其间缺少完整的努力。这意味着不管最终表现如何,自我价值感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还能得以联系。人们通过拖延来安慰自己,让自己相信他们的能力要大于其表现,他们甚至还维护着这样一种信念:他们的潜在能力是出色的、不可限量的。

通过拖延,你永远不会逼着自己去面对自己的能力限制在哪里。完美主义的拖延者往往对自己期待过高,不够现实。他们钟爱“平庸招致轻蔑、优秀不用努力”等信念,而这些信念甚至在你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操纵着你,而且它们看上去似乎颇为冠冕堂皇,但是它们可以让你的生活极度失望,不但没有对你的进步起到作用,反而为你的拖延鸣锣开道。

拖延者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完美主义者。为了证明他们足够优秀,他们力求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认为要达成他们的远大目标应该没有任何问题。他们常对自己有不现实的要求,当无法实现这样的要求时,就会变得不知所措。失望之余通过拖延让自己从中退却。

拖延背后的心理机制,为什么改不掉拖延的习惯?

2.恐惧成功逃避成功的一般心理原因:首先,成功需要太多付出,这令我望而却步。因为致力于成功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努力和专注,有些人认为他们达不到那样的要求,还是站在原地会比较安全。拖延者通过拖延的方式显得对竞争毫无兴趣,对胜利的回报也颇为冷淡,给人留下“随你便,无所谓”的印象,因为他们做事从不全力以赴。害怕成功的拖延者担心如果他们不拖延,他们就注定成为强迫性工作的牺牲品,他们就会一直这么干下去,永远也不会再有自己的自由了。

其次,成功是禁区,我觉得自己不对劲。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自己从根本上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认为自己不配成功,我命中注定不能获得成功。总觉得不对劲,似乎就是这些问题深深的根植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在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和满足,然而这种想法不过是一个观念,一个大脑的一个虚构,并非事实。

3.拖延是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策略拖延不仅能够保护一个人免于遭受他人评断,免于陷入与人抗争之外,还能够调节跟其他人的亲疏关系。够维护一定的人际距离,无论亲疏如何,对一个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离开自己的心理舒适区,跟人太亲近或者太疏远,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他们会不遗余力的想要回到让自己舒适的区域,拖延就成为维护他们心理平衡的一种策略。

当我们和他人一起时,我们感到有安全感,其实这是一种来自焦虑的内心需求。因为你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也无法独自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这样的心态不仅仅是出于有人陪伴的需要,更是出于缺乏自我完整感。当我们对自己以及自己的想法不够确信,甚至对能否拥有自己的想法表示心存疑虑,那么在不寻求他人帮助的情况下我们常常是处于拖延状态,面对问题无法采取行动。所以拖延是人们避免疏远的一种方式。

害怕疏远的人都是通过与人保持亲近的关系来获得巨大的安全感,而害怕亲近的人则刚好相反,与人保持距离会让他们更加自在,一旦有人可能会逼近他们,挤压他们,拉扯他们,他们马上就提高了警惕。拖延成为疏远和亲近关系的调节器,使人们处于安全的舒适区,所以拖延又是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策略。

(心理舒适区:指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如果人的行为超出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舒适区是一种自我调节器,它对人有保护作用,能够起到一种避风港的作用。它象征着人的自我形象,它也决定了人对外界信息的接纳度。舒适区的突破意味着打破习惯,扩大行为范围。)

本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关于拖延的原因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大家可以对号入座,深入分析一下自己拖延时的心态,看看是哪些点戳中了你。事实上,拖延就是这些“点”的积累,背后暴露的心理问题还需要我们逐个击破、联合摧毁。

关于拖延的其他问题,我们下期再见哦~

参考文献

[1]王锡梅.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拖延行为[J].社会心理科学,2013,28(11):16-18.

[2]许金声.用现代音乐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J].中国音乐,2006(02):89-92.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倾诉心理学心理治疗自闭症社交恐惧症亲密关系强迫症爱情挽回产后抑郁情商测试洁癖心理效应心理咨询恐惧症哈利波特负面情绪心理恐惧症九型人格桃花运绿帽情节易怒症正念自卑心理心理测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