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的模仿对孩子来说影响深远
作者:周娱菁 2021-04-13 16:00:39 成长心理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观察到孩子表现出的某个小动作、某个表情和家长简直一模一样。

在成人世界,我们会观察到,某个人的脾气、性格、举止、神情、体态和他的父亲或者母亲简直一模一样。这就是养育过程中,家长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潜移默化的模仿对孩子来说影响深远

当孩子身处这个世界中,他会去观察了解身边的人或事,他会去探索“这个东西是怎么工作的?”“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身边的这些人是怎么回事?”孩子会去模仿身边的人,把身边的某个人当作习得社会经验和言行举止的榜样。

很多家长都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如何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答案往往是: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用言语向孩子传递知识是一个教育孩子的重要途径,可是“讲道理”、“教诲”孩子的效果不如“用行为展示给孩子看”的效果好。我们绝大部分能记住的经验都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互动。

潜移默化的模仿对孩子来说影响深远

模仿是人天生就具备的学习能力。国外研究发现,出生两三天至二十天左右的新生儿就能模仿人的面部表情。

比如成人和宝宝在相互对视时,成人张嘴,宝宝也会跟着张嘴;成人伸出舌头,宝宝也会模仿伸出舌头。

这是由于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在作用,它能够像照镜子一样,通过内部模仿辨认出所观察对象的行为的潜在意义,并且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

因此,镜像神经元对人类的意义,就是让人类能够通过“观察”来完成“学习”。

潜移默化的模仿对孩子来说影响深远

孩子喜欢模仿就是因为孩子大脑内部的镜像神经元在活动。

例如,孩子看到妈妈在化妆时,孩子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也在四处连接,并且与妈妈化妆时大脑的神经元的连接形式是基本一致的。

所以,孩子在看的过程中,其实大脑也已经开始学习化妆了。

如果榜样的言行不一致,比如父母说“守时很重要”,但是父母总是无法做到守时,孩子也很难做到守时。

孩子会把他们观察到成人真正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当作自己的行为标准。

再比如,当孩子看到妈妈理智地表达情绪,理智地解决问题,他的大脑便会想象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当孩子看到妈妈失去理智,辱骂他人或自己时,他的大脑也会按照同样的模式去学习。

“有了孩子之后我们都学习很多育儿知识,学习了和孩子相处的科学方法。都说不能对孩子太凶,不能总是批评孩子,要多表扬。可是,孩子也要做出让我们表扬的事情啊。”

的确,当孩子出现某个好行为时,我们去表扬肯定孩子,可以增加好行为发生的几率。但是前提是,这个好行为必须自发的产生。

如何做才能增加孩子自发的出现这些好行为的几率呢?这里有以下建议:

1. 动人以言不如动人以行

你希望孩子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自己能时时做到。给予孩子一个随时可以获得的学习的榜样。

2. 温和的态度

孩子更愿意模仿那些态度温和、及时回应孩子情绪需求的人。以温和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可以拉近你与孩子的关系,而孩子们更喜欢模仿和他们关系亲近的人。

3. 在孩子面前塑造出有能力、有力量的形象

孩子更倾向于模仿他们心中“权力大、地位高、能力强”的人。要塑造这样的形象,你可以这样做,比如做到信守承诺、帮助孩子解决现实问题、遇到家里人都觉得心烦的事情你能保持镇定、保持自信、看上去有活力、热爱目前的生活等等。

潜移默化的模仿对孩子来说影响深远

4. 允许孩子模仿

当孩子到了喜欢模仿的年龄,开始频繁模仿你的语气、表情、某句话、某个行为时,请允许孩子模仿。这是他在学习。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

比如你在铺床单,孩子也想像你一样整理床单,但是他动作笨拙,打乱了你的步骤。这时请不要批评孩子“瞎捣乱”,而是要鼓励并指引孩子,比如为孩子讲解铺床单的注意事项,每个动作的目的,孩子的笨拙动作造成了什么后果等等。

5. 对于孩子模仿不好的行为冷处理

如果孩子学了某个骂人的话、或者某个不好的举动被你发现了,你要平静的处理,不要逼他改正,也不要暴跳如雷。

比如你可以告诉孩子“说这句话不对,会让别人觉得你不尊重他,误会你是个没有礼貌的孩子。”“说这句话会给你带来麻烦,别人可能会觉得你不友善,不愿意和你一起玩。”并明确告诉孩子,你希望他说什么话,哪些话是好话。

6. 正确引导孩子

孩子除了向大人模仿以为,也会模仿动画片、电影、电视里面的形象。我们要陪伴孩子看动画片,和孩子一起讨论动画片人物的形象以及描述的故事,引导孩子正确评价各种人物,多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解读故事。

潜移默化的模仿对孩子来说影响深远

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也是最早提出“幼儿园”这一概念的先驱。他的名言就是:“教育无他,爱与榜样而已。”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MBTI测试悲观主义心理自卑心理社交恐惧反社会人格心理医生九型人格绿帽情节心理学家依赖型人格障碍心理治疗职业价值观冥想原生家庭自闭症回避型人格双向情感障碍叛逆正念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师焦虑社会心理学容貌焦虑产后抑郁洁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