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残、割腕、喝农药,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
作者:恰好 2021-04-23 17:49:09 婚恋心理

朋友结婚了,和他曾想要分手的女朋友。

本来,他们是异地恋人,女生在老家当教师,男生在城市中跑业务。

异地的原因,让女生产生很多焦虑,她需要朋友时刻的定位、信息的及时回复、每天必备的甜言蜜语...渐渐地,朋友觉得疲惫,希望结束这段恋情。

但是,女生并不允许“分手”二字的提及。她自残,把割伤的手腕拍成照片给朋友看。

吓到的朋友,害怕恋人真的想不开,不再敢提分手之事。

最终,经过多次挣扎和思量,他选择回到老家,与她结婚。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恋人选择“自伤”的行为,挽留另一半。被留住的爱情,就算进入婚姻,也不会留出让人喘息的空间。

这已经不再是“爱”,而是生命的依附。

知乎有不少帖子,用自残、喝农药等方式去留住恋人,并且是真的实施“自我伤害”行为的人。

“分手”太让他们恐惧了!

《执迷》一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说,将自己和对方囚禁在爱情牢笼里,如果对方想要逃出,便做出自我伤害或伤害对方事情的人,叫做执迷者。

往往,执迷者并不自知,TA只觉得自己深爱着另一个人,却排除了对方“不爱自己”的可能,或者说,TA拒绝承认这种可能性。

使之在这场恋爱的双方,陷入了你退我进的局面。

我们对这样的局面或多或少有些熟悉感,它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人之中或者自身便是参与者。

自残、割腕、喝农药,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

他们在爱情中,会呈现以下四种特征:

1. 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恋人,或想要得到的那个人

也许相处并不久,但不妨碍TA认定对方,无时无刻的想念对方,而失去爱情之外的生活。

2. 对对方有强烈的渴望,但又难以被满足

需要对方不断的承诺、无限的陪伴,但总是觉得不够,不能够满足自己内在的需求。

3.已经被对方明确拒绝,或者说感觉身体上或精神上得不到对方

客观上,对方很清楚地表达了拒绝自己的想法。但是TA会否认事实。比如:出轨的恋人,其实只是在逢场作戏,只有自己是真爱。

4. 被拒绝或者得不到后,自己的行为开始不受控

确切的被拒绝或者意识到无法得到对方后,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通过伤害自己或对方的方式来挽留这段感情。

其实,每一段爱情的开始,都会充满着对恋人和未来的幻想。不同的是,健康的“迷恋”时间是有阶段性、相互的,并不会影响到双方关系。“执迷”则不同,在爱情中,TA的感情需求会逐渐变多、患得患失,使得对方会有窒息感。

通过这样较为具体的特征表现,我们可以借之去加以识别,不管是对己或他人,多一个选择和调整的机会。

为何会有人在恋爱中,陷入“执迷”的状态呢?

在他们内核中,有一种挥之不散的“匮乏感”,这种感觉源于生命最初时期的“被抛弃感”。

婴儿和母亲原本是一体的,婴儿的生命依附在母亲身上,这种状态是一种既温馨又恐怖的事情。

恐惧是怕被遗弃,温馨是能够享受一个人全副身心对你的爱。

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母亲是有限的,她无法完全满足孩子。所以,孩子势必要经过“分离”走向“独立”的阶段。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把这个阶段称为“过渡阶段”。

有些孩子创造出看不见的小伙伴 、幻想世界、或者其他的人际关系,能够让自己顺利的渡过分离,走向独立。

但有些孩子,在早期就要面对家庭解体、父母长期外出工作、新成员诞生、幼儿双亲离世等因素,如果他们没有获得合理的解释,便会感受到强烈的“被抛弃感”,而导致这个阶段无法顺利完成,内在的孩子的成长停滞于此。

停滞的阶段,势必会在成长时期重现。

隐藏在内心、想回归到最初与父母在一起的需求,在恋爱中,最容易浮现出来。

这也是因为,情侣是成年人最亲密的关系。在关系中,“恋人”会不由自主地将父母的角色代入到另一半身上,不停地索求“合二为一”的亲密。

而一旦遭受拒绝,蛰伏在内心的孩子对抛弃的恐惧感也会被激活。

所以,被拒绝的痛苦不仅是当前的对方的拒绝,而且还来自于自己对于过去的恐惧。不断重叠的痛苦,让拒绝看上去更加难以忍受。

苏珊·福沃德说,“没有恋人能够治疗你童年时被拒绝的创伤,必须是你,而且只能是你,有能力、有动力、有责任地去完成这项挑战。”

只有我们才能拯救自己。

看到这里,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朋友是一个“执迷者”,这里提供了两个转变角色的方法,希望你或者给予TA去尝试帮助自己!

与内在的小孩对话

你不需要为童年时期遭受过的任何形式的拒绝负责,不需要让内在小孩替代现在的你去处理和面对感情。

为TA的行为画出一条界限,让TA知道到哪儿该停下来。

这种对话的方式,可以通过“空椅子”技术进行。

首先,为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关掉电子设备,在对面摆一张空椅子。

然后,看着椅子,发挥想象出那一个伤害你的孩子,现在就坐在椅子上。

坚定而温柔的注视TA说,该停下来了! 告诉TA,“你不要再伤害我了,不要用任何极端的方式去胁迫一个不爱你的人,我需要开始新的生活,不要去找TA、不要打听TA了!”

当你在做这个练习时,肯定会浮现很多画面和想法,把这些都说出来。没事的,不用羞涩也不用害怕有人听到,你很安全,你需要和这个小孩说说话。

这个练习,可以每天都进行或者有想法时就开始也行。并不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只需要你通过声音让自己听到、感受到!

书写执迷日记

你需要对自己的执迷模式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书写便是很好的方式。

你可以记录一段时间后,回头看日记的内容,这个时候会更加客观地看到,原来自己是这样感觉、这样想、和这样做的。

日记形式:每当你心里想着都是恋人时,或者与对方接触时,就记录下来;

日记内容:想法、感受、行为、结果。

举个例子:

刚分手的晚上,你一直等着TA给你信息或者打电话求复合。这时,你听到信息的声音,开心地期待着TA复合的信息。没想到,打开信息一看,TA写了“互相删除”信息。你感到很愤怒,决定用自残的行为来告诉TA,你不能没有TA。

在这个例子中,“TA会找你复合”是想法;“等待信息或电话”是行为;“开心、愤怒”是感受;“自残”是最后的结果。

根据这种形式,花费一周或者更长的时间把自己应对分手的方式记录下来。

之后,从执迷的行为入手,改变具体、显现的行为以影响惯性的思维方式。

首先,警惕“触发物”。触发物是让你产生“想法”的情景、物品、或者是情绪,上面例子中,手机就是触发“TA会找你复合”的物品。

然后,在“触发物”贴上“执迷标签”。如果是手机的话,可以设置一个“停止与对方联系”、“停止不可能的复合想法”等屏保内容来提示自己;如果“触发物”是一种情景或者想法,比如,你难过时、去某个地方时,想起对方或者进入幻想时,提醒自己“这只是你的执迷”。

以上这两种方法,是从情感、认知、行为的方式进行调整的,每一个环节的转变都会带动着其他环节的变化。

改变的过程势必很痛苦,但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般,经过这样的蜕变,才会真正让你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获得真正属于你的幸福!

祝好!

参考文献:

《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苏珊·福沃德

作者:恰好,不务正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恰好的文字,恰好的你和我。

编辑:刘祎

文中插画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桃花运焦虑治疗师社交恐惧症产后抑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九型人格恋母情结职业性格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焦虑症绿帽外貌焦虑无性婚姻男人心理恐惧症安全感焦虑症倾诉源码智商测试智商抑郁症测试爱情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