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抚养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作者:开森心理 2021-08-12 16:56:33 成长心理

01、动画片喂大的孩子们

不知道生活中的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正在敲打着键盘改着领导要的文件时,你的孩子把电脑弄坏了;当你刚穿上新买的衣服,却被淘气的孩子弄上了彩笔印记;刚刷完的白墙不到半年就成了孩子的绘画板……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会怎么做呢?是指着孩子大骂一通?拿起棒子教训孩子?

深受追捧的动画片《小猪佩奇》的妈妈在孩子把电脑弄坏后,并没有责备孩子,只是平和的告诉他们不可以这样,之后就让猪爸爸去修理电脑,自己去做饭。在孩子将衣服弄得满身泥巴的时候,猪妈妈也没有生气,甚至和孩子一起去跳泥坑。很多家长都在感叹,小猪佩奇多懂事,真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变成小猪佩奇?

但是,在中国式家庭中又有几个父母能够像猪妈妈一样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指责不抱怨呢?或许像猪爸爸一样能花一些时间有效的陪伴孩子呢?我们发现,幼儿时期的孩子很喜欢看《小猪佩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似乎会选择一些有暴力元素、英雄主义题材的动画片,这又是为什么呢?

幼儿时期的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他们与母亲有着稳固的依恋关系,无论自己遇到什么痛苦,他们认为能够从母亲那里得到安慰。母亲就是他们的一切,母亲的情绪波动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如果母亲情绪多变就会造成孩子的情绪不稳定。

幼儿喜欢看《小猪佩奇》,因为他们在这个动画片里能感受到母亲的温暖与宽容,父亲的慈爱与睿智,这让他们很有安全感,他们还会模仿佩奇和乔治的行为去“搞破坏”,但如果换来的是父母的责骂,那在幼儿的认知上会产生矛盾。究竟哪个才是妈妈应该有的反应呢?

在他们的行为一次次得到的是母亲的消极反馈时,他们开始不愿意去相信《小猪佩奇》里的情节了,甚至很多孩子会说我们长大了,不会去看那么幼稚的动画片了。取而代之的是暴力题材,英雄主义题材的动画片。或许在孩子的心中认为看这样的动画片能让自己变得强壮,有一天也可以和总是否定自己的父母较量一番。

这也为青春期的叛逆行为埋下了伏笔。

这也为青春期的叛逆行为埋下了伏笔。

家庭抚养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02、社会教育的不可控性

现代的教育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教育体系组成,最好的教育状态是三者统一,即家里说的话和学校、社会说的话是同一个方向,而现在则是三个方向,那孩子该听谁的呢?他自然会选择哪个是他能接受的。

对于孩子来讲,动画片是他们喜欢的形式,也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现在很多家长回到家之后要做饭,或者上一天班累了想休息,就让孩子回家看电视或者玩手机,既省心又省力。但孩子得到的是什么呢?是动画片里的暴力行为?还是英雄主义?是动画片里的大人语言?还是穿着暴露的人物设计?

曾经有一个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将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混合在一起分为两组看电视。一组看的是温情篇,就是家庭和睦的,如何处理矛盾的;另一组放的是暴力片,有暴力行为、污秽语言的。观看完影片后,把他们带到摆着家具等物品的院子里。看完暴力影片的孩子出来就开始踢,碍着他事儿一样,都要制服物件;看完温情片的孩子出来后将杂乱的物品摆放整齐,还互相抱一抱,拍拍对方的肩膀说话。

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了,暴力片对孩子的行为有明显的影响。

家庭抚养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不仅仅是孩子,就连整个社会都充斥着暴力的味道。电视剧《都挺好》一经播出就刷到了一大波好评,或许每个人都能在这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苏家的三兄弟姐妹本应该相亲相爱,但是因为从小就有被原生家庭抛弃的苏明玉长大后与家人渐行渐远,让她与从小就被父母呵护长大的妈宝男苏明成有着很多分歧,甚至拳脚相向。

这又让人们对亲情产生了质疑?难道亲情不是坚不可摧的吗?是什么能让哥哥对妹妹下如此重手呢?

婆媳关系一直都是难以破解的社会话题,电视剧《当婆婆遇上妈》中就将婆媳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可能会和自己的婆婆或者媳妇有着很多的冲突和矛盾,但不知道你会不会采取像剧中婆婆张问勤一样对媳妇罗佳恨得差点没亲手掐死她?当然,这只是个例子。但我们可以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对孩子说过脏话?有没有打过孩子?有没有对自己的父母大喊过?有没有和同伴发生过暴力行为?

家庭抚养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03、家庭健全≠家庭教育的健全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绝大多数的家庭是健全的、温馨的,绝大多数的父母是爱孩子、教孩子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可爱的。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曾经在北京石景山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四少年绑架杀人案吗?

四个未满18周岁的少年因为没钱玩游戏,绑架班级同学勒索150万并最终将同学残忍杀害。这四个少年没有单亲家庭、没有离异家庭,都是父母双全,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成员中没有不良前科,父母也始终在教育孩子,但为什么孩子还是犯了罪呢?

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需要学习,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

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分别是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已步入青春期,孩子的性格和人格都已基本成型,这时的家庭教育往往效果不是很明显。12岁之前则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期, 1-6岁则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期。

家庭抚养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一些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其实是父母行为的反应或结果。孩子的胃口是家长喂出来的;孩子的脾气是家长带出来的;孩子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孩子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爱出来的孩子的观念是家长的认知……

中国也有一部家庭教育非常优秀的影视剧《我爱我家》。你会发现在这个家庭中规矩的建立是非常明显的,比如爸爸怎么说话,妈妈怎么说话,孩子说什么样的话是合时宜,说什么样的话是应该被批评的?现在的电视局中充斥着子女对父母的指责,还有调侃。或许这样的话在《我爱我家》里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我们的社会提供的就是这种——不尊重父母变成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我们很多人受国外家庭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要和孩子做朋友,要和孩子平等,但平等并不代表没有规矩,没有尊卑意识。很多国外的家庭要规定每天孩子必须在9点之前回家,规定孩子在多大年龄前不能饮酒……但是因为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我们还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而不是盲目的去学习国外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抚养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04、家庭抚养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因为职业的原因,曾经接触过很多类型的家长。有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家长每天都在外为家庭打拼,但是孩子的教育却频频出问题。

曾经有一个非常有钱的家长对班主任老师讲:“我这孩子就交给你了,只要你能教好,我每个月给你1万块钱。”不知道你的身边有没有这种财大气粗的家长?

现代的教育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教育体系组成,而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至少在孩子还没有进入到学校和社会中去之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现在很多家长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而只是认为我只要为家庭、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就是一名合格的家长了。

家庭抚养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这种家庭教育是没有情感的教育。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物质,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保姆带孩子比自己亲手带孩子的时间多。抚养与情感,情感与教育息息相关。

为什么小猪佩奇的爸爸那么受孩子们的欢迎呢?猪爸爸几乎完成了所有孩子童年的梦想,他陪孩子一起一起放风筝、一起跳泥坑、一起旅游、一起打篮球……猪爸爸可以放下家长的姿态陪伴在孩子身边,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为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故意做出“幼稚”的、“错误”的行为;在陪伴孩子疯玩之后也会树立他们的规矩意识,是一个有担当、有智慧的父亲。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能像猪爸爸一下,放低姿态、抛下疲惫,真正的融入到亲子时光里,让你陪伴孩子的时光变得有效而温馨呢?

家庭抚养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05、尊重、榜样是教育的前提

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长会把自己的愿望和意识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孩子想学什么他要决定、孩子做什么他要同意、孩子和谁交朋友他要干预……因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都是弱小的,是需要父母给予引导的,但并不是操控。近几年,博士生、硕士生等高学历人才频频出现自杀事件,给父母的遗书中这样写到:“爸爸妈妈,我按照你们的要求完成了你们的梦想,对不起,我先走一步了!”

很多家长会疑问:“难道考入高等学府让他们这么不快乐吗?”或许,他们可能从小就没有童年。当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得到的是父母的否定;当他们穿上自己心爱的衣服时,得到的是父母的不认可;当他们在游戏中取得胜利高兴告诉父母时,却换来父母的一句:“这有什么用,你只有考100分我才会高兴。”

就这样,他们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得到100分,就在不停的学习、学习,他们的快乐失去了、他们的善良失去了、他们的自尊失去了……他们还剩下什么?只有分分分,才能换来父母的笑容。

孩子是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平等的商量、理解和沟通的,只有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才能试着去理解孩子,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在这个社会中,没有人会做到十全十美,但是为人父母只要愿意学习和改变,孩子一定可以感受到你的努力,有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你的一个行动要远比一句说教更容易让孩子改变。

我从来没看过哪个回家就拿着手机不放的父母可以教育出一个静静看书的孩子?我也没看过哪个上班经常迟到的父母可以教育出一个有时间观念的孩子?为人父母不易,学会自我成长,让你的孩子也成为幸福的小猪佩奇和乔治吧!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智力焦虑症心理学家偏执型人格容貌焦虑俄狄浦斯情结心理学社交恐惧症产后抑郁咨询师智商负面情绪思维反刍回避型人格障碍女人心理焦虑控制情绪人际关系心理恐惧症桃花运抑郁症测试冥想心理测评系统依赖型人格抑郁症原生家庭边缘性人格障碍MBTI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