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及表现?
作者:赵晴 2021-09-30 19:24:27 心理百科

进屋的时候为身后的人多留一会儿门,给公交车上的孕妇让座,帮提着重物步履蹒跚的老人拎东西……

这些时常与“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赞扬一起出现,泛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被称为“亲社会行为 (Prosocial behavior)”;其中体现的为他人着想的特性,被称为“亲社会性 (Prosociality)”。

亲社会行为或亲社会活动的种类十分丰富。

较为正式的包括参与志愿者活动,比如常有带着袖标的叔叔阿姨在公交车站帮助维持乘车秩序;社会性较强的包括为他人提供无偿的帮助,比如参与无偿献血、为需要的人捐款;相对个人的亲社会行为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在朋友难过的时候安慰ta,时常关心自己身边的人等等。

作为受关注度较高的研究课题之一,亲社会行为已被证实具有各种益处。

从个人层面而言,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提升个人自尊,实现自我满足,让人觉得“我还能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社会交往的角度而言,它对促进人际和谐十分重要,相比自私冷漠的人,大家自然更愿意与友善亲和的人相处;从更宏观的角度而言,亲社会行为也是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建构。

还有研究者考察了亲社会性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影响,结果发现亲社会性较强、亲社会行为更多的个体,在老年期也拥有更积极的社会关系与人际往来,同时具有更好的心理与生理健康状态。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及表现?

听到这里,我们几乎已经确信:为他人带来幸福感的同时,我们也会感觉更幸福。你是否跃跃欲试想要马上“助人为乐”了呢?

且慢!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聚焦他人幸福感的自发性。

简单来说,就是你是被控制着做这件事,还是出自真心。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有研究者招募了年龄在19-88岁之间的295名被试参与实验。

第一天,被试完成了个人信息采集以及初始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第二天,参与者将接受视频训练,一半的人被要求观看“将关注点集中于他人幸福”的培训视频,剩下的人则观看“将关注点集中于自身幸福”的视频。随后,参与者需要将学到的策略直接应用于实际的社会互动,并不定时报告自己的社会互动情况与主观幸福感评价。

该研究的结果发现,那些将关注点集中于自身幸福感的被试,在实际的社会交往中报告了相比初始水平更低的主观幸福感(这一效应也同时受到年龄与关系亲密程度的影响);而被要求将关注点集中于他人的参与者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变化。

也就是说,只关注自己的人,变得没那么幸福了;而按照要求“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的人,也没有变得更幸福。

这一结果启发我们思考亲社会行为对实际生活的意义。

就如研究者在训练视频中强调的那样,两种关注策略并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关注自我还是关注他人的幸福,在不同的人际交往情境下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可能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主观幸福感,而类似上述实验掺杂了有意控制的亲社会行为,可能无法带来同样的效果,在年轻人中甚至会出现更多的消极情绪。老年人能更好地运用人际问题解决技巧为他人提供建议,并调整自身的回应,因此较少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

所以,客观上能提供帮助固然是好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也需要同时考虑主观的意愿,不要过于勉强。

自然地赠与善意,才能自然地心生欢喜。

参考资料:

[1] Nikitin, J., & Freund, A. M. (2021). Does focusing on others enhanc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role of age, motivation, and relationship closeness. Psychology and Aging, 36(1), 69-82.

[2] 丁凤琴, 陆朝晖. (2016). 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 (08),1159-1174.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情商哈利波特心理医生亲密关系智商智力测试桃花运自卑依赖型人格回避型人格障碍抑郁症性取向叛逆期恐惧心理社交恐惧症恋母情结心理咨询爱情挽回心理健康测试正念心理健康社交恐惧症易怒症洁癖MBTI测试容貌焦虑冥想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