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大龄未婚女性困境,什么才是剩女必需品?
作者:毒舌女 2021-11-26 16:40:20 女人心理

初次听到“剩女”一词时,感觉很刺耳,为何女性就一定要早早结婚?为何女性单身就是“被剩下”?为何社会对未婚女性的恶意如此明显?

所以,今天我们来谈谈“剩女”这个话题。

2007年,教育部发文《中国语言生活状态报告》,首次收录了“剩女”一词;

其定义为:合适婚龄却尚未婚配、并一直持续单身超过27岁的女性。

婚恋网站、情感专家、大众媒体等轮番上阵,对“剩女”穷追猛打;

靠扭曲未婚女性的形象收名利双收,合谋掀起了一股消费剩女的狂潮。

“剩女”已经被媒体塑造了一种刻板印象:

择偶高标准,并为这个高标准付出长期焦虑不安的代价;

总是桀骜不驯,强势、精明、不安分,把追求者远远拒之门外;

不是把自己锁在狭隘的交友圈和工作中,就是孤傲地品味生活;

最后只能嫁不出去,沦为“剩女”。

可她们真的是嫁不出去而被“剩”下的吗?

又是谁给她们贴上“被剩下”的标签?

揭露大龄未婚女性困境,什么才是剩女必需品?

2014年由比利时导演耗时四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剩女》,一经上映立马在国际上荣获多项奖项,获得了美国PBS的高评分。

本片在国内播出时也像深水炸弹一样:一石激起千层浪!

导演选取了三位‘大龄剩女’,以此来讨论中国的独特的‘剩女’现象。

揭露大龄未婚女性困境,什么才是剩女必需品?

这三位女性分别是律师、播音员、高知。

以女律师邱华梅为例,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的她是一位出色的律师。

35岁时,她有了体面的工作和拿得出手的成绩;

却因为单身成为了全家人的“众矢之的”。

揭露大龄未婚女性困境,什么才是剩女必需品?

邱华梅出生在山东农村,家境贫寒,父母含辛茹苦将她供上大学;

考上的重点高校的邱华梅要比自己四位姐姐起点更高,毕业后她留在了北京一家高级律所做了律师,是别人羡慕嫉妒的‘别人的孩子’;

一直以来邱华梅都是父母的骄傲,虽然在五姊妹中排行老幺,却堪比男儿;

然而随着邱华梅步入三十岁,曾经的骄傲沦为了耻辱。

邱华梅很怕回家,因为一回家,果不其然就会被全家人催婚:

揭露大龄未婚女性困境,什么才是剩女必需品?

邱华梅的父母对她说:

“你该结婚了,要求不能太高了,能够找个结婚的就结了吧!”

他们甚至还打算将她许给村里的老光棍。

邱华梅也曾试着反驳,尝试诉说单身的好处,可家人们的声讨更激烈了!

四姐对邱华梅说:

“你不结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不结婚的人,就应该被判刑!

所有的人都结婚,你怎么能够不结婚不生娃呢?

你干脆别回来了,邻居也就不会说闲话了!”

就连自己的小外甥也一遍又一遍地称呼自己为“光棍儿姨”。

曾经有多骄傲,此刻就有多悲凉。

邱华梅泣不成声。

临走前,家中堆积如山的棉花,是父母早就为她准备的嫁妆,也是压在邱华梅心中的重担。

只是家人不知道的是,华梅一直都在穿梭于各大相亲市场,只是杳无音讯。

在相亲市场,红娘打击用“相貌不好、年龄太大、性格不好”将她打击得体无完肤。

揭露大龄未婚女性困境,什么才是剩女必需品?

在公园的相亲角,大妈听到她的职业就退避三舍。

揭露大龄未婚女性困境,什么才是剩女必需品?

好不容易有个相亲对象,对方还是个大男子主义者。

揭露大龄未婚女性困境,什么才是剩女必需品?

华梅的相亲可谓是屡屡碰壁!

但她只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位尊重她、真正接纳她的伴侣。

揭露大龄未婚女性困境,什么才是剩女必需品?

尊重一个人是底线,她的要求并不高!

可是在影片中,这个人自始至终都没能够出现。

最后邱华梅别无法他,只能通过远赴国外留学来逃避家人的逼迫。

揭露大龄未婚女性困境,什么才是剩女必需品?

影片中其余两位女性也都在为了自己想要的爱情和婚姻不断寻觅、等待和抗争。

总而言之,她们并不是畏惧婚姻,只是不想被年龄打败,更不想将就罢了!

距离影片上映已经过去了四年,如今的邱华梅已在德国定居;

事业上她开办了自己的律师事务,家庭上也与心爱的人结婚生子,幸福美满。

这一切都是她不将就得来的结果。

影片中的其余两位女性也在自己的节奏中相继步入了婚姻;

她们摆脱了‘剩女’的标签,也不再为人诟病。

从影片中我们不难发现,消费剩女的浪潮还在进行;

这股消费狂潮背后,是各种政治、资本和文化势力的勾结与角逐。

“剩女强”和“剩女错”这两种响亮的声音在舆论中不断回响,传达的信息是“女人不结婚就是错”。

社会对“剩女”已经逐渐上升至性别对立甚至女权对立的角度;

可这都是对女性赤裸裸的偏见!

那些嘴里强调‘剩女社会稳定威胁论’的人,无疑对女性怀有极大的恶意。

在这类人看来,女性就应该到了适婚年龄就结婚,否则就是托社会后腿。

可是结婚只是一种选择,难道不结婚就该判刑么?

社会的稳定性需要靠分配女性来解决?

笑话!

我的人生我做主!

无论是选择单身,还是选择婚姻都是女性的权利。

选择单身和被动单身都不应该成为他人的牙慧。

毕竟,主动单身≠被剩下;

被动单身≠不想结婚。

很多人之所以会对抗年龄焦虑选择单身,是为了避免为结婚而结婚。

实际上,女性普遍对婚姻有着很大的积极性,但因为婚姻试错的代价太大,所以女性对婚姻也保持着很高的谨慎度。

换个角度思考,这同样也是为了降低离婚率而做出的选择。

毕竟,晚婚晚育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它能够给婚姻增加四成的稳定性,谁又敢说这样的单身没有效率呢?

谁又忍心拿社会标准捆绑女性呢?!

从来就没有什么“剩女”,有的只是社会对女性的消费和固有认知。

美国记者玫瑰第一次来到中国时,第一次听到了“剩女”一词,这令她震惊:为什么要用如此丑陋的词汇来定义女性?

于是她耗费了五年的时间,采访了中国上百位“剩女”,写下了《单身时代》。

书中揭露了舆论场的悖论和单身女性的社会价值:

在书中她引用了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博士的话:

“‘中国的经济奇迹有两个奥秘,第一个奥秘是农民工,第二个奥秘是受过教育的年轻女性。’

用彭凯平的话说,自我实现像是一杯混合个人成长、事业、爱与尊重的美酒,全世界大约只有30%的人才能如愿以偿品味到它。

在中国什么人最接近这个目标?是年轻的未婚女性。”

此言不假,据统计2010年,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高达68%,印度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只有28%,日本和韩国的这一数据接近,大约48%。

在中国,职业女性贡献了GDP的41%,这一比例全世界最高。

2016年,北京超过纽约成为世界亿万富豪之都,原因就在于白手起家的中国亿万女富豪越来越多。

哪些实现了财富自由后选择独身的女性,并非嫁不出去,而是因为她有底气选择单身,也有能力承担自己世界里的一切风雨。

婚姻是一种选择,同样单身也是一种选择。

这两种状态谁也不比谁高贵,每一种选择背后都会有其得和失。

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捧高踩低,对选择婚姻的女性大肆吹捧,对选择单身的女性穷追猛打。

女性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

更何况在现代来说,更多的女性并非不愿意步入婚姻,只是在决定步入婚姻之前会有诸多考量。

绝大部分成功的女性是为了等待理想中的另一半出现,只会将婚姻视为锦上添花的存在,她们甚至不在乎婚姻的形式,不在乎是否扯过结婚证。

另一部分被动剩下的女性,也并非都是高标准,只是对婚姻也有着自己的顾虑和恐惧,毕竟女性在婚姻当中的试错成本太高。

既然如此,一个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不给社会添负担,能够自食其力,独自美丽的女性,就算不结婚又怎么能够说成是“剩女”呢?

所以,“剩女”不该作为贬义词!“剩女”这个词也不应该被歧视,更不应该被嘲讽或者是被偷偷的议论。

最后,作为女性,我想站在个人的角度说一句:

我只是个俗人,社会结构的稳定和结婚率的高低我不在乎;

我只是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婚姻负责。

我不接受任何压迫性的发号施令;

也不接受“到了年纪就该结婚”的社会定义。

单身也好,结婚也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愿我们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为生活锦上添花;

当然,找不到也没关系,单身也挺酷;

按照自己喜欢的节奏去生活吧!

婚姻只是一种选择,单身才是常态。

毕竟,能够陪伴我们走到最后的,只有自己!

答应我,永远永远永远不要辜负自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职场心理智力女人心理心理医生自卑负面情绪洁癖心理效应依赖型人格障碍绿帽情结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产后抑郁心理测试男人心理倾诉原生家庭社交恐惧治疗师心理恐惧症心理医生自闭症心理学家容貌焦虑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