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更坚强、更勇敢,是谁的需要?
作者:小溪 2020-10-31 09:42:12 成长心理

周末,在公园看孩子们玩拓展活动。

有个小女孩,大概三四岁模样,还没迈上第一块木板就不想上去。开始,是妈妈陪着—没问题,“不用害怕,不高,别人都可以,宝贝最勇敢了”……孩子还是不肯上去,妈妈又说出可爱多,大概是孩子最喜欢吃的了吧,果然,美食当前,孩子让步了。

可是,只有一步。

最后,妈妈使出杀手锏——“不管你了!”

让孩子更坚强、更勇敢,是谁的需要?

一旁的爸爸走过来,拉着孩子的手让她往前走,几次抱着她站上去,孩子自己又滑下来。最后,爸爸只好让孩子下来。

我以为爸爸放弃了,过一会,看到爸爸领着孩子又回来了。

我的二女儿马上就十岁了,她也只是在初级上面玩耍,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的确有些项目是她力所不能及的。我很为这个孩子担心,所以一直关注着她。

起初我以为他们一家早就放弃了,却没想到这是一对执着的父母,这一点也让我对他们佩服不已。孩子到最后还一直在哭,我不知道孩子有什么想法,只是,父母为何非要孩子走完全程,威逼利诱在所不惜?

大人可以有一箩筐的道理——为了让孩子克服困难,为了让孩子勇敢、坚强,为了让孩子学会坚持不轻言放弃,为了……只是,有几个大人考虑过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什么希望孩子勇敢、坚强,为什么孩子必须坚持?

大人千方百计让孩子完成这项活动,不外乎几个原因:

1. 钱都花了,票也买了,不能退,那就必须玩完,得对得起自己花的钱啊!否则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这就好像我生病买了药,病好了,药没吃完,那我得吃完,否则就浪费了;

2. 孩子必须要有坚强的品质,要从小严格要求;

3. 碍于当时的情形。前有不费吹灰之力跨过去的孩子,后有追上来等着过去的孩子,周遭有其它父母注视的目光,绝不能让孩子给自己丢脸了,这个面子,必须要!

4. 为了孩子,什么苦都可以吃,提供了自己小时候得不到的物质条件,孩子就得听“我”的。

让孩子更坚强、更勇敢,是谁的需要?

父母可以有各种各样有理有据的说辞,唯独忽略了一点——孩子是独立的个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也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想法。遗憾的是,如同前面提到的小女孩,她的哭诉父母完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父母在乎的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面子,自己的期望,父母希望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个有需要的孩子,却不在考虑之列。

这样看来,要求孩子坚强勇敢,是父母自身的需要,并非孩子想要一个结果。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看到有学校的作文题目——“我学习,我妈很快乐”。

多少时刻,大人为了自己的需要,忘了面前站着的这个人。

大人想着自己的雪花银,想着自己的面子,把自己的需要强行施加给孩子——孩子变成为父母争面子的工具,孩子的坚持是父母不输给别人的条件。父母希望自己比别人好,让孩子要替自己完成愿望。

对孩子毅力的培养固然重要,父母在这方面的确需要给孩子正确的指导。

让一个处于担惊受怕中的孩子完成TA完全做不了的事情,孩子就因此而勇敢坚毅了么?孩子战战兢兢带着那份近似于绝望的无助坚持下来,他们就胆大坚强了?这留下的阴影只会让他们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优柔寡断,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担心和害怕。没有人可以帮助的那份无助无望,那种切肤的无助感绝望般裹挟着TA。

让孩子更坚强、更勇敢,是谁的需要?

长此以往,孩子将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这一现象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对狗进行研究时发现的。起初将狗关在笼子里,特定的声音想起,就对狗施以强烈电击,狗在笼子里无处可逃。反复多次后,即使打开笼门,狗在被电击时不但不会逃离,而是不等电击先倒地颤抖。狗知道跑是没有用的,索性不逃。

这项研究显示,反复对狗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其无助和绝望的情绪。

后来,塞利格曼对一群大学生进行噪音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很多心理学家在对人类的观察中,均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孩子天生是积极的,他们在不断尝试中会出错,也会寻求帮助,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如果多次求援都被拒绝,父母都没有伸出扶助的手,孩子必然知道这条路走不通,也不会再去尝试。

也许父母不知道孩子在求助,犹如公园里那个小女孩的爸爸妈妈,因为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需要,孩子,就像那一株花盆里的梅,只是为了让主人赏心悦目的。

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可以尝试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所遇到的问题,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而不是仅仅通过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

让孩子更坚强、更勇敢,是谁的需要?

那么,大人如何正确理解和帮到孩子呢?

01、教孩子寻求帮助

孩子在需要帮助时,父母马上伸出援助的手,孩子会明白父母始终是TA的坚强后盾,逐渐的,他们会把这项技能拓展到其他人;

02、大方接受帮助

大多时候孩子在遇到困难不会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发脾气、任性、哭闹等方式表现,家长需要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孩子背后的需求;

03、多和孩子沟通交流

大多时候孩子在遇到困难不会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发脾气、任性、哭闹等方式表现,家长需要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孩子背后的需求;

04、表达希望被帮助的需要

家长自己平常在需要帮助时多和孩子表达,让孩子在遇到困难 时可以不忌讳、无障碍表达自己的需要;

05、表达希望被帮助的需要

我们都是在试错—纠错中不断成长起来的,错误是学习的机会。允许孩子犯错,孩子才能从错误中成长。

很多人从小被教育要坚强,要勇敢,要出人头地。自己背负着上一辈的期望,当面对孩子时,重蹈覆辙,让年幼的孩子承担起满足大人需要的重任。

让我们把孩子的需要还给孩子,把自己的需要从孩子身上拿回来,和孩子一起修炼,一起成长吧!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情商测试双向情感障碍孤独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抑郁症测试回避型人格障碍心理悲观主义聊天思维反刍治疗师焦虑哈利波特产后抑郁测试桃花运心理测评系统智力反社会人格职业性格控制情绪绿帽叛逆心理效应心理测试容貌焦虑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