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效应和反暗示效应
作者:学术部 2020-11-03 16:24:51 心理百科

看看这位哥们儿:

暗示效应和反暗示效应


——哎呀妈呀,吓死我了!——其实吓到你的,其实是你自己呀~

暗示效应和反暗示效应

啊……你这么说……我好像……好像……真的困了......Zzzzzzzzz……

开讲啦

这不是偶然巧合,更不是鬼使神差,暗示效应其实就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对有趣的心理效应,一起解读、认识并利用好它。

暗示效应和反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和反暗示效应

心理学中,暗示效应就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的心理现象。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自觉地接受暗示,并按暗示做出行为反应的心理现象。

而反暗示效应是指说故意引用反语或过分夸大事实真相,最终产生结果与正常推论得出的结果大相径庭的的效应。这种效应与逆反心理不同,有利于调动人们的注意力,赢得人们的关注。

载舟亦可覆舟

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在1985年的美国洛杉矶有一场较大影响的足球赛,观众达数千人。在看比赛期间,有六个人反应胃部不适,有的反应肚子疼痛,有的表示想呕吐。赛场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猜想他们是喝了台下出售的某种饮料出现的不良反应,于是通过广播提醒大家不要再喝这个牌子的饮料。

不料,广播播出后不久,竟然……

暗示效应和反暗示效应

竟然相继两百多个人出现食物中毒现象被送往医院。所幸,该品牌的饮料送去检查后,发现饮料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这时,广播又通告这个检查结果。于是这个消息也传到了医院,那两百多名“患者”不治而愈,兴致勃勃地跑回球场看球。

可见,暗示效应不仅有积极的作用,

也会有消极的负面作用。

“从前,有位大兄弟

他来到了一家顶好的咖啡厅……”

暗示效应和反暗示效应

还有一个简单的例子:而在学生宿舍里,如果只有一个人在认真读书,其他的舍友都在上网和打游戏,那么最后这个人有很大的可能坚持不了学习,加入舍友的上网、打游戏的行列。但是,如果其他人都在学习,只有一个人在上网,那么这个人很有可能会强迫自己学习,不甘落后。

暗示效应和反暗示效应

教育中的暗示

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因此暗示效应和反暗示效应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应用十分广泛。

作为班主任,怎么对待班里的待优生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建设一个班级的重要环节。老师和待优生交谈,不能一直说一些刺激性的语言,比如“朽木不可雕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等,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他们最后完全丧失学习的动力。

这个时候,班主任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循循善诱,从他们的语言,行为,情绪等细节方面对他们进行关注和鼓舞,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要做到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暗示,待优生得到关注,也会变得更加积极学习,成绩自然会提上去的。

暗示效应和反暗示效应

暗示→催眠

其实,我们熟知的催眠术的实质上也是利用暗示效应使人进入催眠的状态。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被成功催眠,只有那些暗示性比较强烈的人才可能被催眠。一般来说,女性的暗示性强,感情比较脆弱,容易接受暗示进而进入催眠状态。而男性,特别是坚毅的、胆汁质的男人,他的暗示性会比较弱一点,则很难进入催眠状态。

暗示效应和反暗示效应

反暗示效应的应用

同样,反暗示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到,尤其是在市场营销和广告宣传的时候,往往对消费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达到很到的宣传效果。

例如:香烟的广告商有意在广告上写:“抽烟有害,请勿抽烟,其中包括XX牌香烟。”结果,更加吸引顾客购买这种香烟。

有时候广告过头,也造成了反暗示效应,如油嘴滑舌的小贩,把商品说得天花乱坠,反而使人产生怀疑而不去买其商品。

暗示效应和反暗示效应

在教育过程中,激将法也是一种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一种反暗示。针对一些自尊心比较强,智力比较高以及上进心强的孩子可以运用反暗示效应,起到提高能力和战胜自我、树立自信心的作用。

但是,如果家长和老师言语过激,会给孩子心理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甚至有的孩子可能会感到孤独绝望,而产生轻生的念头。因此,激将法也要慎用。

暗示效应和反暗示效应

后面的话

生活之中,除了暗示效应以外,有趣的心理现象还有很多,像“刺猬效应”,“催化效应 ”,“霍桑效应”“人来风效应”等。解读这些心理效应,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问题,换位思考,看穿问题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汤笑.心理效应解读. [M]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年

[2]胥继华. 暗示效应在差生转换中的应用.[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5月

[3]赖丹凤,伍新春.激将法:载舟亦或覆舟:暗示效应在差生转换中的应用. [J] .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10月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亲子关系依赖型人格焦虑症产后抑郁测试治疗师心理医生心理效应心理医生智力社交恐惧叛逆期心理测评绿帽社交恐惧症MBTI测试抑郁症倾诉心理咨询霍格沃茨无性婚姻情商心理学家恋母情结心理测评系统职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