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格式塔治疗 Relational Gestalt Therapy 初体验
作者:孙平 2020-11-04 10:13:31 心理百科

关系格式塔治疗(Relational Gestalt Therapy)9天8夜马拉松式工作坊——鄙人不才,申请到了太平洋格式塔治疗研究所(PGI)和洛杉矶格式塔治疗研究所(GTILA)的双份奖学金,遂最终成行

格式塔治疗系统训练...一直都好像是俺儿时的梦。而这次PGI组织的培训,我相信代表着格式塔治疗的最新发展——和精神分析一样,经典格式塔,正在向关系/主体间转变。而太平洋格式塔研究所,是这种转变的先锋。

我试图整理当时发的朋友圈,感性的、理性的,从而把这段神奇的经历能够梳理、固化下来。

抵达大洛城北部的little town Ojai...放下期待,但愿能在这美丽的Ojai山脚下享受这段高强度的完形之旅。

上午,马上干货就来了——传说中的LA第一位格式塔治疗师Gary Yontef 讲座,介绍美国西海岸六十年代的格式塔发展和趣事掌故。

我仍然以精神分析师的视角在听“他们的故事”,然而内化整合认同已经在悄然的发生。

这哪里像精神分析那样早年化智性化...小组里一上来就立当下,就上情绪...虽然感觉有点蒙,但体验是很好的,更像自己。希望有天格式塔的历史和掌故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故事”

Gary Yontef--LA格式塔治疗的活化石,佩尔斯在Esalan Center的亲授弟子,但他对佩尔斯本人充满着复杂的感受和记忆,我们下面会谈....

紧接着下午进治疗小组,自己被做,且看别人做....

一下午体验下来,对关系格式塔的实操产生如下感触:

1. 关系格式塔对于情绪的接触相当轻缓。

2.非常非常遵从改变的悖论,不轻易做实验,即使邀请组员做实验,也不会push.

3. 改变了“在团体当中进行个人治疗”的经典设置,开始充分利用组员之间的团体动力。

4. 团体facilitator有很大一部分功能在于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呈现自己的openness,以邀请组员以更大的openness来呈现自己. I jump, you jump, but I jump first anyway, 你随意.

5. 经典格式塔的面质技术,在关系格式塔中几乎难觅踪影

6. 始终不变的焦点是当下对情绪、身体感受的觉察,什么过去和将来的主题都会回到当下的情境中进行具体化, 尤其注意情绪和躯体感受两大管道

7. 承认有自我(self)存在,但自我是一道水流,变动不居。所以不否定自我,但否定有稳定不变之“常我”。和关系精神分析比起来,精分注重自我的关系性,与其他自我的纷繁联系性;关系格式塔注重自我的动态性。

关系格式塔治疗 Relational Gestalt Therapy 初体验

儿子醒了,我必须去做早餐了....本来想起码写完day 2的,看来得放在下一篇了,也好,这就是格式塔的精神——情绪来就感受情绪,事情来事情就做事情,想法来了就说。别特么拧着,你的存在总是温柔地裹挟着你,它总不会辜负你。

我一铁打的汉子,没想到在第二天跟治疗师Armin在团体里工作后,就哭得稀里哗啦. 然而工作完以后的那份轻松、愉悦、如卸下千斤重担般的体验,依然记忆犹新。当天体验结束以后,我发的圈是:

“感谢你们如画般存在着,让我明白,人终究不能治愈另一个人。然这种深度的、难以言喻的相遇和交汇,让所谓的治愈变成了副产品,它真的只是副产品。

在这幅画中,我看到了一个孩子,他畏缩地躲在窗户后面,看着我工作,看着我和另一个人相遇,因为此番相遇,我们谈起了这个孩子,我们希望他不要再躲藏,那个人吃人的年代,那些人整人的关系已经过去,而且就算它们再来,我也不会走开...I am here, I am here, 我就是不屈的生命力。

在格式塔中的疗愈体验,如水银泻地一般,当然有十年如一日的精分领悟做铺陈,但是格式塔紧扣身体,停驻当下,顺势而为,注重过程而非内容的敏锐还是把我震撼到了。

精神分析让我知道了这个孩子,让我去爱这个孩子;格式塔让我去抱他,不要离开。如此连缀自然,是为一体。grateful.

所以如果我要给我的同事和学生建议,那就是不要到加州来学习精神分析和格式塔,去东部学CBT,DBT,还有MBDT,年轻人不要让疗愈来得太早,也不要让生活太美好。I am joking.”

如今再来看当时的这段文字,还有配图,我可以清楚地知道我当时在说什么:

一、 “人终究不能治愈另一个人”,

我想表达的意思:治疗师Armin在和我的工作中,呈现出了很多的思考和疑惑,但他没有掩饰自己的疑惑过程。他在听到我的故事后,他共情于我的痛苦,同时我也可以看到他在苦苦思索应对的方法。

这一段治疗过程让我感到两个字——真实。对方作为一个治疗师,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感情,有困惑,携带着文化差异,但却始终内外一致,不掩饰这一切的——人。

我当时的体验就是:哦,天哪,他是一个如此不同的人,他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和我相差三十岁......——but so what!?此时他依然想理解我,他依然想要穿过层层个人、社会、文化的迷雾,和我相遇。

这种“相遇”(encounter)的体验一旦被获得时,用最直观的语言来形容就是:你个人的苦难,终于被另一个人类同伴真切地看到了,而且他不是站在你头上看你——他挪动着笨拙的身子,一直想下来,想下来,和你呆在一起。而他也踉踉跄跄地做到了,他做到了。

当这种“相遇"达到的时候,你的苦难,你的症状,你所诉说的一切,遂有了一种被转化的体验——它们依然在,但因为另一个人类同伴的参与,它们似乎被稀释了,似乎,不再那么刺痛了。

关系格式塔治疗 Relational Gestalt Therapy 初体验

二、“我看到了一个孩子...”

这一段中,我想表达的是:因为过往伤痛而解离出来的那部分人格——我在团体中把他命名为“小孙平”,被格式塔技术,给清晰地外化了出来。

在Armin的带领下,我开始与这个孩子对话,我告诉他过去的,业已过去;就算它们不过去,我——“大孙平”以今日之力量和悲悯,也绝不会让那些人和事再伤害你。

格式塔治疗是纯体验的,它不会像精神分析那样,问你什么过往造就了这个孩子,它不会让你去思考这个孩子伤痛何来——它会让你直接去抱住他,别让他再一个人,忍受那犹如百年般的伤痛和孤独。

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就是“去解离”,让人格中垂直分裂的两个部分再次相遇、和解。

三、精神分析和格式塔

在第三、四段中,我对比了格式塔治疗和精神分析给我带来的不同体验。这一点我在此不展开。

只想说一点:没有十年下来超过1000次的psychoanalysis个人分析,我不可能在一个格式塔团体小组中这么快地出体验。精神分析让我早早地就认识、了解并且爱上了这个“小孙平”——格式塔让我直接拥抱他,这就像一个得以最终完成的仪式,一切水到渠成。

经过这一次团体,我在体验层面上,用自己的肉身完全确认了现代精神分析和关系格式塔治疗之间的兼容性。

四、人的疗愈/而非物的修复

最后一段,我开了一个玩笑:我希望我的朋友和学生们都去学习有正规操作流程的CBT以及它的变体DBT,还有各种BT....我无意讽刺认知行为治疗体系,这个体系中某些人物也确实赢得了我的尊敬。

我想表达的只是:在心理治疗领域里面,有一群人,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人,然后才看到症状;他们在治疗中总是抚心、自问、反求诸己,而不是去翻阅各种经典操作手册......

这些人文主义阵营的治疗师,他们的疗愈可能没有充分的所谓“实证基础”,但我不认为它们应该被现在市面上多得数不清的各种实证疗法所淘汰。

实验、数据、测量达不到的某些人类心灵层面,是这些人撑起了在这些层面上,独属于人的尊严。

关系格式塔治疗 Relational Gestalt Therapy 初体验

整个9天8夜的训练,其实每一天,关系格式塔的培训基本上都分为四大板块:1. 晨间理论讲座. 2.治疗性团体(参考上一篇). 3. 咨询实战团体  4. 晚间工作坊

今天我要来谈谈第3个训练板块——咨询实战团体 (breakup group)。

这个团体的设置很简单:通常由5-7名受训格式塔治疗师+1名资深督导组成,其中每轮咨询实战,都由一名受训者做咨询师,另一名受训者做来访者,而督导及其他受训者在一旁观摩整个过程——其间:

督导可以叫停咨询,问“咨询师"或者"来访者"问题(但督导一般不会这么做——除非咨询师有重大失误);

咨询师在遇到瓶颈时可以停下来向督导和组员求助;

另外,在咨询结束以后,其他组员要给出反馈(而非评价)

在第三天,我完成了自己第一次关系格式塔“咨询师”练习。当时发的圈圈:

“完成了第一次在督导和团体成员“监控”下的格式塔治疗session。感觉很好,督导相当满意,特别是对我“在场”(presence)的能力给出了很多的credit.

其实在这次训练中我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那就是“共情”和“在场”的能力,很自然地被另一个人的情绪深度触动,但也能够理解这种触动的能力,似乎真的是在我身上已经定型下来了。

无论我有多么紧张,督导就坐在右手边,盯着我做咨询,组员围了一圈(围太近的还要被我赶走)——但那种只看到来访者,紧紧跟随,真实与之相对的咨询状态——那种全世界我都看不见唯独看见你的状态,真的在我身上,已经形塑且稳定下来了。

有时候我对自己临床能力并不自信,但是经过这样的现场咨询训练&督导,我相信我不必对自己再过度怀疑。

就是两个人,两个活生生的人,要相遇要跨越一切的不理解和深刻的不同而相遇。所以别让任何理论横亘在你我中间,别让任何呼吸练习、任何身体觉察占领你我的视野,别让任何先入为主的东西打扰我-你之直接相遇。

就这么简单。之前我对此并没有足够信心,而今天,就这么“简单地”处理了这个极其沉重的丧亲case,却获得了喝彩。

这让我发现我一直在做的,就是我自己,且这个自己一直深具感受力。”

今天再读这段文字,当然会有喜悦,但更多的是对自己通过整十二年沉淀下来的咨询风格的思考:

1.  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第二段中”很自然地被另一个人的情绪深度触动“——是进得去,是感性地与人互动,思之所思,感知所感,视其所视,伤其所伤...之能力

而”能够理解这种触动“则是一种能够相对理性地,稍微跳脱一些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我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下得了他人地狱,那是悲悯;能从那地狱中活着出来,那是智慧——心理咨询需要悲智双运“

有些咨询师感性能力很好,有些咨询师理性很强,而我发现自己非常平衡,这是大天秤的基础人设,可能也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事情。

2. 共情沉浸(或者说“现象学聚焦”)能力的夯实:

”那种全世界我都看不见唯独看见你的状态,真的在我身上,已经形塑且稳定下来了“说的就是这个能力。

这个部分毫无疑问得自于科胡特的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以及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

长期和来访者保持共情同调状态,长期“跟随”来访者的情绪,其实就像练肌肉一样——会夯实、内化一个咨询师聚焦于来访者的能力。

而且这种聚焦不是把来访者集中地当成一个物体去做“外部观察”;而是长期地“消散”在其主观视角下,做“内部体验”。

时间久了,“共情”也会逐渐从最开始的技术,转变为一种基本态度。自然到来,自然离去,无需强求。

我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提及这种能力——共情能力是没有办法一蹴而就的,它真的是拿个人分析、督导、10000个小时及以上的个体/团体咨询时间,一分钟一分钟给你磨出来的。

那些走捷径偏废临床的所谓大咖们——总归绕不开这一层,因你绕不开这一层,那么是真金还是废铁,其实就不难分辨。

3. 先看人,而非先动用理论和技术的能力

“两个人,两个活生生的人,要相遇,要跨越一切的不理解和深刻的不同而相遇。所以别让任何理论横亘在你我中间,别让任何呼吸练习、任何身体觉察占领你我的视野,别让任何先入为主的东西打扰我-你之直接相遇。”

我觉得这种能力来自于长期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心理治疗训练,这是一种——在日益把人物化,把理解技术化、把生命程式化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依然保持本真的治疗态度。

这种态度并不是说心理咨询不需要理论,无需动用技术——而是说:在我-你的直接相遇过程中,在我充分理解你所说的那一饭一蔬,一情一爱,一人一事,一起一伏...之前,我不拿我所学的心理学理论来框你的体验,我不动心思用我所学之心理学套路来“应对你”。

人优先,对人的理解优先——没有这个部分,后面的理论和技术套路用得都不会合其身,得其法。都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情商测试心理咨询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职业性格心理测评系统冥想职场心理树洞心理健康测试焦虑症正念容貌焦虑智商EPDS心理医生心理咨询依赖型人格绿帽癖无性婚姻叛逆期情绪管理思维反刍抑郁症心理学霍格沃茨源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