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咨询师的两次“挫折”之路
作者:UM心理 2020-02-17 18:38:43 心理百科

1.坠落的希望

“很抱歉的通知您,您没有通过实习期内考核。”

我看着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发来的通知,说不出话来。

这是我在工作室做实习咨询师的第5个月末。

每天,为了实习期间的面询,仅是路程,我就要来回2个多小时。我不知疲倦,满怀憧憬,以为自己加入了签约咨询师的日常督导,有了每周一次的稳定频率,见识到整齐划一的高素质专业小组,接受业内知名老师的督导,就能帮我应对让我焦虑的来访,跨过考核门槛,成为工作室正式咨询师的一员。

然而事实给了我迎头痛击。

我看着通知,一片茫然,我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不具备签约条件”。

整整三个月,我陷入自我怀疑,抑郁,情绪低落,甚至时不时想起这件事就会落泪。我在自我体验中,反反复复绕回这个话题:到底为什么我会没有通过。

一位心理咨询师的两次“挫折”之路

也许你会问:“至于吗?为什么会这么难过呢?”

那是因为在我,以及许多和我一样的从业者心里,成为工作室的认证咨询师,就意味着进入了业内知名机构,个案量和收入会日趋稳定,从业之路,将有极大的概率,成为一片坦途。

要知道,在中国成为一名职业咨询师,这条路并不好走。

曾有知名机构,在2016年,对国内的1477名心理咨询师开展生存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在从业5年以下的心理咨询师中,超过60%的年收入低于5万元,超过45%的年收入低于3万元;从业5年以后年收入超过15万的心理咨询师仅占22.3%。

要知道同期,IT行业的人均收入已达12万。工作5年后的咨询师,多数还低于5万,收入仅够温饱。

更别提这个职业的发展,需要持续投入金钱时间接受专业督导,需要有能力让自己具有市场影响力,可以有持续的个案来源。

这些对单打独斗独自摸索的个体咨询师,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因此,通过工作室的考核,进入职业咨询师的梯队,这个机会,是我作为选择这条道路发展的重要希望。

四十不惑,我为自己立下人生发展的新方向,谁料希望熄灭,试问谁能不心伤?

我的自信严重受挫。

一位心理咨询师的两次“挫折”之路

我开始怀疑当初转专业跨行选择心理咨询的决定、怀疑最初设定的职业目标、怀疑我是否具备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人格特质?怀疑能够关联到这件事的很多生活细节,包括实习期内言行是否有不妥当、给老师的印象是否不好。

最终,在最后一次去工作室交接来访者材料时,我决定坦诚的面对我最关心的问题,我问付丽娟老师:“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成为签约咨询师?”

付老师的回答犹在耳畔。

“胜任力是签约咨询师的唯一条件,咨询师需要有内在体验的成长,加上细致长期的训练,才能具备这些。”

我向付老师申请实习延期,付老师用沉静的语气讲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我成为一位成熟的咨询师,需要至少3-5年的时间,我渐渐冷静下来,这时,我听到付老师对我说:

“如果你还想回来,觉得准备好了,还是可以回来的。”

我心里燃起了小小的火苗,再回来,是的,我想要再回来。

但是,那会是在什么时候呢?

2.在“深耕计划”里体验“匠心”

结束了在工作室的实习、督导,还有相关的评估工作,我的心感觉一下子空了很多。

我把回到工作室的渴望留在心底,仍然坚持投入专业学习。因为我认为,这个职业只要肯深造,就总有机会。

18年的下半年,我如愿拿到了武汉精卫中心举办的中美高级精神分析师连续培训项目的录取通知。

中美班开班后,我的日子又恢复到了充实的状态。

然而就在第二期集训前,我看到工作室发布了“深耕计划”。

看到“深耕计划”文案的那一刻,我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受翻涌出来。尤其是看到考核期不过,可以适当延长学习期的条件时,有种很想哭的感觉。

曾经的遗憾重新在心头翻涌,我想起那时未能延期,自己曾多么渴望能够再被给予机会。

而这个机会,竟然真的再次出现在眼前。

一位心理咨询师的两次“挫折”之路

那是“深耕计划”第一期,在全国范围内招收18位深度培养的“种子”咨询师。

然而,我还是经历了两天紧张的内心冲突期。因为学费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中美班的学费加上深耕计划,我评估过我的咨费收入没有那么大的承受力。

我询问了招募助理,事实上,在询问的那一刻,我其实也并没有抱太大期望。

因为这样的计划,要招满18个人,并不是难事。没有必要一定为了一个有困难的学员去设立特别通道。

然而,“深耕计划”给了我一个意外,允许我分期缴纳学费。我开心的写好分期计划,在与工作室签一份分期付款协议之后,我成了工作室“深耕计划”第一批学员之一。

3.启程

第一期“深耕计划”包含36次督导以及相关的小组讨论。前18次督导只能观摩,不能发言,也不呈报案例。后18次督导针对学员开放,轮流呈报个案。

乍一看,平淡无奇,看不出任何的含金量,甚至让人怀疑学费会不会扔进水坑里了?我与几个认识的学员私下沟通报课动机的时候,发现她们都对“深耕”培养后的实习更感兴趣。

我理解我的同行们太需要这个签约机会了,就像我理解2018年的我自己。

我想我与她们或许还是有些不同的,除了签约,我可能还想找回我认为失落了的一些东西。“一些东西”具体是什么?在成为“深耕计划”学员的时候,我还不知道。

观摩督导的师资堪称豪华,除了国内资深的精神分析师提供督导,还有国外资深的精神分析师参与。

观摩督导的好处是我逐渐发现的,当我在督导中不用准备发言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心和脑可以变得更沉静,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我开始思考一个案例里面,最重要的资料是什么?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督导师聚焦的重点信息又是什么?督导师为何要将督导的点锁在某些具体信息上?参与者有多少种理解来访的角度?每个参与者习惯关注什么?呈报案例者的反应是什么,反馈又是什么?

我不用着急表达,只是思考,然后整理自己的思考,将思考卡住的地方拿到小组去讨论。

我注意到这样的学习模式是我从来没有尝试过的。

观摩之后的小组讨论,既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也让参与者的思维从停留自我的层级里,跳出来、参与碰撞、折回、趋向整合。

一位心理咨询师的两次“挫折”之路

我开始越来越享受这样的观摩过程。

小组讨论两次后,开始添加新的学习任务。每次督导结束后阅读指定的书籍或是文献,写阅后感。

在深耕学习组里,没有学员请假,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很稳定,组里面的人似乎铆足了劲,去学习,去写作。

付老师在呈交的习作里,挑选出来,给意见,帮助修改,鼓励我们交给编辑,发表在工作室的公众号上。

在阅读文献和书籍的过程中,我发现把读写联合在一起,极大调动出更多的动力去阅读更多的资料。写的过程也需要把脑海里之前散乱在四处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比如读弗洛伊德的《论移情之爱的观察》需要延伸阅读布洛伊尔与安娜欧的治疗案例,《论移情之爱的观察》写的是弗洛伊德督导布洛伊尔这个案例的思考与总结。阅读克莱因的《儿童的精神分析》需要延伸阅读温尼科特和弗洛伊德的相关书籍,目的是帮助理解消化克莱因在文中提到的某些引用。

这个学习过程有点像小孩玩拼图游戏,为了完成内心想要的美丽,就要在过程中付出耐心。每次完成一篇阅后感,内心充满成就感,整个过程也乐在其中。

在观摩督导的学习中,我一共完成了大约5万字的文献读后感,加上后期的咨询视频观察3万字,合计约八万字。

这是我自己也没有预想到的一个收获。

以前提交一份五十次以上的案例督导报告,需要提前一周开始准备,现在可以缩短在两三天内可以完成。交一篇编辑约的千字文也从三天变成一天,长一点的三千字以上可以控制在三天左右的时间拿出初稿。

这些能力与“深耕计划”稳定始终地训练学员,包括听案例(观摩督导)、看案例(观看视频咨询)、讨论案例、写案例合集(文献和书籍)读后感、写视频案例分析不无关系。

付老师还给我修改过一篇文稿,她在去外地出差的火车上修改我的稿子,然后在微信与我逐句核对我的句式。她的要求是尽量不出现专业词语、内部术语,要把一百年前老弗爷的文献翻译成用户轻松就能接收到的词语。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它要求你真正地读懂了文献里面要传达的意思,要把一些似是而非整理得非常确定,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出来,传递给读者。

文稿要求记录弗洛伊德的《给从事精神分析操作的医生的几点建议》的读后感,我选取了建议中的一个点:均匀悬浮式注意技术与咨访关系里的投射性认同,书写我自己的看法。

文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对于这个技术我还有一个理解,有助于帮助分析师始终保持在一个中立的位置上,分析师比较正确的行为就在于保持态度上的空间,在分析过程中,不需要预测和过多的沉思,而是在分析完毕之后,再对材料予以合成。

付老师与我核对了几个细节之后,我改成了这样:对于这个技术我还有一个理解,有助于帮助分析师始终保持在一个中立的位置上,分析师比较正确的行为就在于保持态度上的空间,在分析的过程中,不需要预测,避免对收听到的材料加入主观性的推演,这对于病人而言,是一种不易被觉察的侵占,即使有合理的假设浮现出来,也不用过多的沉思,而是在每一次的分析完毕之后,再对材料予以合成。

这是对我的写作训练在细节上的一次示范,也让我近距离地体察到付老师在深耕计划里传递出来的“匠心”。在很多牛人身上,我能看到这一点。对待事情严谨细致,在行为上精耕细作,在结果上认真负责。

“深耕”教我懂得咨询师的成长之路:从被“打磨”,走向自我“打磨”。

日本匠人精神典范、秋山木工的创始人秋山利辉在自体著作《匠人精神》一书中,传达真正的“匠人精神”即人格上的独立性。匠人的培养与其说是培养技艺,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心性,其终极目标是人。

成名后的秋山在入室弟子的挑选上极为慎重,他认为,匠人需要个性,选择匠人之路必须出于自身主体意志的选择,是知情基础上慎重抉择的结果。

2019年12月,我终于付完了深耕计划的最后一笔学费,第二阶段的学习也即将在2月下旬开始。

在我们这一批学员里,有一拨人人格基础、专业技能、理论功底、从业经验都很不错,她们经过层层考核,已经进入到另一个长程的实习通道里面接受进一步的锻炼。

很不幸运的是,我并不是其中的一员,这让我有些小小的受挫。也让我回想起,2018年的那次出局。仔细对比前后两次受挫的感受,我发现它们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强度上从7级强震降为0.7级的微震,我也没有感觉到自尊上有挫败。

这对于我而言,是一次竞争失利,但不是对我整个人的否定,我可以耐心再准备三个月后,继续提交视频接受考核。

深耕计划有一个学习模块,是对一段视频咨询进行讨论。这也是整个课程里比较吸引我的一个模块。我专门深入对比过两种督导形式的不同点,我发现,相对于只督导文字稿,咨询视频承载的材料是繁复的、也是丰富的,它承载着咨访双方不易察觉的面对表情、肢体动作以及各种无意识的重复性反应等各种非言语信息。

一位心理咨询师的两次“挫折”之路

咨询双方细微的情感变化不可避免地通过这种方式在双方之间流转、传递,督导一段视频可以最大限度地对这些资料进行收集、处理、表达、分析。而这些东西在文字稿督导中很难看到。

对此,我有一个比喻,咨询视频是新鲜的豆角,口感绵软多汁,文字稿是干豆角,不用肉炒难以下咽。

在我参与的工作室的心理服务项目中,通过对我录播的工作视频督导,使我清晰地看到我技术上还存在的短板,比如倾听当中的有效性还不够、重述语言不够简练、有时会赘述等。

我也有机会观摩到很优秀的工作视频,可以借鉴和吸收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

我发现我不再因为落选怀疑自己,我可以安静地在回到咨询中继续打磨技术上的短板。

对于深耕计划,我可能只是它已经体验或是即将体验的学员之一;它对于我的职业成长之路,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阶段。

回想起与“深耕计划”的这段经历,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山本耀司的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伴随出局让我倍感失落的某种东西,它并不会真正失去,它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的自性之光。经历打磨,经历艰辛,经历所要经历的一切,它将由折叠变为舒展,由幽暗变为通透,最终成为我们想成为的样子。

一位心理咨询师的两次“挫折”之路

一个心理工作者,要真的能和来访者一起工作,无论是能力还是态度,都必须得打磨结实,装得下自己与每个来访者的关系,才是执业的起点。

深耕细作,是态度,也是能力。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易怒症男人心理职业性格强迫症心理医生洁癖回避型人格障碍叛逆期控制情绪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学产后抑郁症依赖型人格自闭症女人心理智力测试PUA负面情绪哈利波特职场心理社交恐惧症心理医生绿帽情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抑郁症源码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