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情,你有真正和孩子站在一起吗?
作者:顾莉萍 2020-12-01 15:44:51 成长心理

乐乐生气地说:“波波以后都不能来我们家!我再也不和波波玩了!”

妈妈赶紧过来苦口婆心地劝:“真没礼貌,这样不对,你和波波都是好朋友,波波妈妈也是你很喜欢的, balabalala…”

“哼!你不要再说话了!”…

这样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妈妈在教导孩子礼貌和规则,好像都是在教正确的事情,但是娃却不给力?甚至更生气?

如果我们放大看这个场景:波波和乐乐在玩,两个妈妈在聊天,波波想玩乐乐的娃娃,乐乐不同意,波波抢的时候扯坏了一只腿,乐乐生气地说… 知道发生了什么,不一样的解读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处理。怎样才能让孩子感觉我们和他在一起,让他相信父母可以信任、有事情都可以找?我们需要学习和孩子共情。

共情是指通过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处境,从而感受和理解他的情感能力。和孩子一起,我们常常是透过他们的表情、语气、说话的语速、动作、做的事情来去感受或者理解他们的情绪,我们会表达理解孩子的情绪感受。最后再进入解决问题里面。我们可以透过下面几步来学习和孩子共情式沟通的方法。

关于共情,你有真正和孩子站在一起吗?

1. 积极的聆听

积极的倾听是指我们全心全意地和孩子在一起,听他们说话,并且尝试透过他们说的内容、语气、语速、表情变化、动作幅度等来理解孩子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经历的情绪感受的状态。乐乐一直在说话,妈妈尝试停下手上的事情,蹲下来看着她,安静地、投入地听她说话。

关于共情,你有真正和孩子站在一起吗?

2. 认可感受

有的时候,孩子虽然说了很多的话、但是我们仍然可能弄不清楚具体的状况;有的时候,孩子在情绪上头会说一些不合常理的话,但是他们在这个过程做的只是在传递一个信息:我很生气/懊恼...在诉说经历的情绪风暴或者感受。这个时候尝试肯定滴说出孩子的感受,透过认可感受传递理解和信任。例如开头的情景里,我们会说“乐乐很生气”;有些时候我们是了解事件的同时看到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的,如果在放大的场景后,这样说:“波波扯坏了娃娃,你一定很伤心很生气,如果妈妈喜欢的东西被扯坏了,我也会这样难受的”。

在文章开始的情景里面,乐乐很生气,妈妈在讲道理,虽然妈妈说的都是理,但是两个人却是在一个事情的两个频道上——乐乐处在和玩伴的不愉快事件的情绪里(洞底),妈妈在说解决问题的建议和要求(洞口),在同一个事件的不同层面上,所以很难继续聊下来。通过共情式的沟通方式“爬到”洞底,和孩子一起体验他的经历和感受。

关于共情,你有真正和孩子站在一起吗?

3. 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事件的影响

有些父母在咨询中和我说:我尝试了一下,可是我不会像他那样有情绪啊!我们确实和孩子不一样,例如,同样抄写生字半小时,有些孩子能写得又快又好,有一些孩子会觉得很困难而写得很慢,还有一些孩子对着字就开始生气或者哭。

共情,是尝试把我们自己放在孩子所处的位置上,理解他此时此刻在这个事情上的感受,而不是此时此刻的我们在这件事情上的经历或者感受。学习困难的孩子写字的懊恼和沮丧,就像五音不全的人被要求要在众人面前练习唱歌,或者运动不协调的人学跳舞,都是非常困难和受挫的经历。但是学习困难的孩子和正常发育的孩子比写字,就像拿年轻的时候自己和当下的孩子比较,能力、任务要求都不一样,这样的比较很难让自己了解对方,可能会令到自己更焦虑和有更多不合适的期待。

关于共情,你有真正和孩子站在一起吗?

4. 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共情并不意味着我们不管孩子。而是通过共情和孩子建立聊天,到洞底接地气再到讨论孩子遇到的问题解决的过程。跟随孩子的关注与需要,和他们一起来寻求他们想解决的问题。一般分为几种情况:

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我们在表达了尝试理解的孩子的情绪后,孩子的情绪就能快速平静下来,自己找到答案,或者没有表示进一步的需要,自己主动去做其它事情了。例如,妈妈表达出理解和认同后,乐乐擦擦眼睛就说“妈妈我也来帮忙”,或者“我去照顾一下我的娃娃”等。这种时候,往往我们的聆听和认同理解感受就已经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安慰。

表示需要进一步求助的可能一是孩子的情绪来自多方面的因素,除了我们理解的事件外,情绪来源还有很多“激发源”的时候。例如妈妈对乐乐的事情表示共情,乐乐从对同伴的生气恼怒这里平静下来一些,很快又陷入另一个情绪风暴里—因为“娃娃腿坏了”而伤心郁闷,我们在共情、孩子的情绪风暴平静下来后,可以和孩子先讨论一下护理娃娃的办法,后面探讨关于保护物件的办法。

二是孩子会主动说出经历的事情或者主动求助,说明自己的问题或者困境(例如学龄期的孩子不会写作文)。和孩子尝试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探讨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下次遇到这个事情怎么办呢?有什么需要妈妈帮忙的吗?

关于共情,你有真正和孩子站在一起吗?

共情是一种亲子沟通的方法,需要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坚持实践,能帮助我们在孩子的问题中理清孩子的想法和需要,从而有更亲密信任的沟通方式。努力尝试和实践,时间和经历会给予我们不一样的收获。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情绪管理偏执型人格职业性格焦虑症社会心理学孤独症PUA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心理咨询师绿帽产后抑郁女人心理回避型人格障碍智力测试社交恐惧社交恐惧症九型人格外貌焦虑叛逆期咨询师冥想心理恐惧症心理学家霍格沃茨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