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与选择心理,如何去权衡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
作者:岩读 2021-01-06 13:24:15 心理百科

你很饿,你想在10min以内去吃鸡肉。

你的室友不是那么饿,希望在半小时以后去吃鸭肉。

一番沟通后,最终你们决定20min后去吃既有鸡肉又有鸭肉的麻辣烫。

选择是个人的,但选择的结果却常常受到自我和他人的共同影响。

01、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

正如 Tomasello( 2009) 在他关于合作的书中所说,任何能存活的生物都带有自私( selfish) 的特征,他们必须考虑自身的生存和福利。西方经济学之父 Adam Smith 最重要的著作《国富论》认为,人们“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自身的利益,但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 Smith,2000) 。个体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导致社会总利益的最大化成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信条。

权衡与选择心理,如何去权衡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

然而,一些著名的博弈模型 ( e.g,Camerer,2003; Dixit & Skeath,2004),预测的结果却是如果每个人都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社会总利益反而会下降或者出现不公平。

例如囚徒困境:

两个小偷共同犯罪并被分开审讯,根据他们是否认罪被判不同刑罚。无论对方是否招供,自己招供获益都较大,然而如果两个小偷都招供,他们利益的总和却最小。

权衡与选择心理,如何去权衡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

在排队问题中也有相似的情景,无论别人是否插队,自己插队都会节省一定的时间,但是如果人人都插队,则会导致秩序混乱,耗费更多的总时间和精力。

在最后通牒博弈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结果:两人分一笔总量固定的钱,比如100元。方法是:一人提出方案,另外一人表决。如果表决的人同意,那么就按提出的方案来分;如果不同意的话,两人将一无所得。如果A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很大可能的结果是两人一无所获。

如果一味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反而可能导致社会总利益的下降,在经典博弈模型中的结果质疑了亚当斯密斯在国富论中的观点。

因此,人们认为,单一的对自我利益的考虑不能解释人类在社会行为中的复杂决策。Adam Smith、Paul Samualson 等就认为人们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还关心他人的福利( Fehr,2009) 。考虑他人偏好( other - regarding preference) 指的是对他人福利的关心 ( Fehr,2009; Fehr & Schmidt,2006; Silk etal. ,2005) 。

考虑他人偏好的测量范式由 Silk 等( 2005) 设计并首先应用于黑猩猩的实验中。该研究发现黑猩猩没有表现出考虑他人的偏好。后来其他研究者将此范式延伸到儿童发展领域,可以确定年幼的人类儿童具有这种为他人考虑的偏好。综合比较人类儿童和黑猩猩的研究,初步推断考虑他人的偏好可能是人类一个显著的社会性特征。

02、如何去权衡自我与他人?

人类不仅追求自我利益,同时又考虑他人利益。自我和他人有时候是具有共同利益的,而另一些时候则产生冲突。那么在做出社会决策时人们如何权衡这两个方面呢? Lurie( 1987) 就试图把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一起放进其理论框架中。最近一些神经成像研究也发现亲社会型的个体在他人获利时奖赏系统也会被激活( Rilling & Sanfey,2011) ,这提示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利己与策略性地考虑他人

竞争可以激发人们的利己倾向。在最后通牒任务中不止一个提议者,而人们只能接受一个提议者的提议时,最终的结果实际上是提议者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提议者提出的方案就更考虑自身的利益,即利己(proself) 。

而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人们也会策略性的考虑他人( strategic other-regarding)。研究使用选美竞赛博弈测试成年个体在社会决策中的心理状态递归推理能力。在这个博弈中,参与者要在0-100之间选一个数,谁选的数最接近所有人选的数平均值的2/3,谁就获胜,并能获得一定数额的奖金。如果参与者在进行社会决策时具有1级递归推理能力,那么他会考虑其他人怎么选择。如果参与者具有2级递归推理能力,那么他能估计其他人也会考虑他人的选择。

公平

公平理论( Equity Theory,Walster,Walster,&Berscheid,1978) 认为人们更偏好公平的结果。这是一种缩小自己和他人的收益差距,平等考虑他人和自己收益的倾向。

社会决策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使用最后通牒任务考察人们的平等分配倾向。正如之前提到的,大部分分配者会分配40-50%给对方( Camerer,2003;Güth & Tietz,1990) ,表现出平等分配的倾向。功利主义认为平等分配是使社会效用最大化的分配方式( Baron,2008) 。公平可能是一种合作互利的机制( 苏彦捷,穆岩,2004) 。

亲社会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或者促进与他人融洽关系的行为( Hay,1994,见 Jackson & Tisak,2001) 。具体来说大体分为合作,互惠,利他三个具体方面。

合作:指共同协作获得利益。合作的达成通常需要三个方面,即共享一个联合目标,联合参与; 担任互惠或互补的角色; 以及如果需要,愿意帮助对方完成该角色承担的任务。

在实验中,人类儿童和黑猩猩都可以选择是否和同伴合作得到食物,黑猩猩的选择与机遇水平没有差异,而人类儿童不管同伴能否得到食物,都会显著的选择与其合作获得,这表明人类有一种简单的合作偏好,而黑猩猩则没有这种合作的偏好,提示人类的合作是有其特异性的。并且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能表现出合作行为( Coleman,1995;Moll & Tomasello,2007)

权衡与选择心理,如何去权衡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

利他:需要在增加他人利益的同时牺牲自我利益( Tomasello,2009) 。社会决策的研究使用独裁者博弈来考察人类的利他行为,发现大部分独裁者会分配20-30%给对方( Forsythe et al. ,1994) 。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类的利他是天生的而不是教养的( Spelke,2009,见 Tomasello,2009)

互惠( reciprocity): 通常涉及多回合的社会互动。从单次互动看,可能某一方先遭受即时损失而惠及他人,但后来这个损失会被抵消,这就是互惠性利他( reciprocal altruism,Trivers,1971) 。而如果从长远的多次互动来看,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天平可以短暂地倾向他人利益,但长期而言需要自我和他人利益的共同增长。互惠连接了合作与利他。

人类的社会决策往往具有复杂性,即便无法预测对方的选择,但也可以从其可能的立场对问题进行多层次的考虑~

不管怎样,“为他人着想”似乎是区分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苏彦捷,张慧,张康.社会决策: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权衡

[J].心理科学,2012,35(06):1423-1428.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恐惧症反社会人格社交恐惧社会心理学职业价值观心理咨询边缘性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自闭症MBTI绿帽情结心理学家易怒症智商测试存在主义心理咨询师产后抑郁聊天悲观主义源码控制情绪亲密关系女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