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房号事件的罪与罚“恋童癖”筛查应常态化吗?
作者:旧的衣服 2020-09-10 11:24:39 心理百科

今晚我们也来说说,“n号房事件”。

截止至目前警方所掌握线索的被害女性多达74人,其中16人为未成年人,最年幼受害者为年仅11岁的某小学生。

这些孩子经历了什么?

她们被强迫用小刀在皮肤上刻“奴隶”、“博士”字样,将剪刀、虫子放入下体,剪掉乳头,喝马桶水...... 很显然我们心中那些可爱的孩子遭受着不堪入目的性虐待。

就如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老师对小小的房思琪说,“我要在你身上发泄生活的压力,这是我爱你的方式”。欲望在那些人的背后,如同一条不肯退化的尾巴,彰显着原始而疯狂的执念。

对于孩子,那不是爱情,更不是因爱情而衍生的亲密接触。可是除此之外孩子并不知道别的爱情了,只知道爱是剥光你的衣服还要小心别弄掉一颗钮扣,只知道爱是做完之后帮你把血小心擦干净......

1.为什么“他们”对儿童“情有独钟”?

研究指出,恋童癖者大脑中的“白质”异于常人(白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几乎填满了半个大脑,主要功能是传输信号)。

正常人在看到儿童时会产生保护欲,而恋童者则是产生性欲。这些科学研究的发现,都指向一个越来越被学界接受的结论,即恋童是一种天生的"取向"。

这是“恋童癖”的生理基础,但是很显然具有这样生理基础的人不一定会越过那条底线。但那些越线的人,许多看上去又与正常人无异。存在恋童癖想法的人,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界对大脑神经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曾经人们对于意志力能动性的过度也逐步回归到正确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即使是自我控制能力非常好的人,也无法抗拒生理学上的影响。“恋童癖”通过教育和自制力来进行改善的可行性较小。

内心存在“恋童”的想法和实际实施相关行为之间,往往存在一个模糊的状态。在合适的时间、地点、时机,一个正常的叔叔也有可能变身为“怪蜀黍”。

N房号事件的罪与罚“恋童癖”筛查应常态化吗?

仅仅是通过社交平台建立多个秘密聊天房间,就可以实现在里面浏览照片、视频的目的,成本之低,让一些在其中摇摆的人,瞬间落入欲望的渔网,深深陷入其中。

与其争辩“我只是看看”,不如想想当自己看到孩子受到性虐待的图片或者视频时候,内心是否充满和平常不一样的快乐?

2. 看着看着就做了

“恋童癖”主要追求的是心理上的性满足和性快感,因此仅仅是通过窥视也可以获得相当强度的快感,并不要求直接的性接触;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窥视的次数增多,心理满足便会演变成生理满足,即出现性交要求、玩弄儿童甚至折磨儿童。

也许,在那些“我只是看看”的26万人当中,绝大一部分仅仅是真的从行为上仅仅是做了观看这一行为,但不敢想象其中因此而犯下深重罪孽的看客手上的鲜血几何?

也许,每一个浏览量背后,都增添着一个因欲望膨胀而受到侵犯的孩童。

N房号事件的罪与罚“恋童癖”筛查应常态化吗?

恋童癖是非常私密的个人属性,真的很难被发现,很多人可能已经实施了侵害但是却从未被惩罚,除了受害的孩子便没有其他人知道。“人民网”曾经发表一篇题为《50个神父就有1个恋童癖,教皇称天主教教会虐童频发》的文章,教会“毋行邪淫”的背后是神职人员掩盖性虐待儿童的事实。

而性犯罪者的重新犯罪率高,据数据显示,25年内重新犯罪的统计接近100%。即使受到监禁或接受了治疗,在日后还是重蹈覆辙。他们被监禁的时间越久,就越容易多次犯案。

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一个又一个的聊天室就像是一个不断膨胀的巨口。它发出“让我们一起快活吧”的呼唤,伴随着一个孩子的被捂住嘴巴无声的哭泣,用欲望引诱着看客从虚拟现实走到线下犯罪。

N房号事件的罪与罚“恋童癖”筛查应常态化吗?

3. 筛选“恋童癖”

脑科学发展为筛查恋童癖提供了技术支持,根据目前已掌握的脑科学研究手段,通过运用脑电波脑成像技术来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已成为可能。

虽然对儿童实施性犯罪的,不一定是“恋童癖”“恋童癖”也不一定真的实施相关的行动。但是对幼儿教育类似的行业开展筛查,进而把通过恋童癖筛查测试作为一种行业的门槛,以最大限度降低儿童性侵发生的可能性。这样的讨论,已经成为有关学者讨论的焦点。

N房号事件的罪与罚“恋童癖”筛查应常态化吗?

在一些国家,已经采用化学阉割的方法来打击性犯罪者,抑制其性冲动。2012年5月,韩国法务部对一名曾数次强奸女童的罪犯进行“化学阉割”,这是韩国自2011年7月施行相关法规以来的首例化学阉割。同年9月5日,推出了《性暴力罪犯外科治疗相关法案》,针对再犯可能性大的惯犯实施物理阉割。

时隔八年,这样的事件再次牵动我们的心。其中,有一定的原因在于,“阉割处罚”在实际的司法实践非常谨慎,实际执行的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多,因此“阉割处罚”主要还是起着心理威慑作用。

如果说对儿童伸出魔爪需要犯罪成本的话,仅仅是做一个看客让很多人觉得“心安理得”。那面对这些看客,针对其潜在的犯罪可能性,是否有必要进行这样的检测来筛选出其中的“恋童危险分子”呢?

N房号事件的罪与罚“恋童癖”筛查应常态化吗?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智商测试源码回避型人格障碍外貌焦虑叛逆期聊天咨询师分院测试产后抑郁症弗洛伊德焦虑症正念心理学性取向心理心理恐惧症反社会人格偏执型人格存在主义心理测试洁癖俄狄浦斯情结男人心理双相情感障碍职场心理职业价值观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