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完美主义者告诉你,追求完美终将一事无成
作者:精诚心理 2021-02-25 11:20:38 心理百科

“完美”这个词被吹捧得太高了,引得众多“信徒”前赴后继地为之奋斗,以达成自己内心认为的完美程度。

这些人被称为完美主义者,他们十分要强,自尊心极强,对自己的要求极高且严格。这样的状态,使得他们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人际关系心理以及身体上的代价。

熬不完的夜

大力是个工程师,因为工作天天熬夜加班,被推进了医院。本来就对丈夫加班不满的妻子找到了公司想要讨个公道,结果公司给的反馈让妻子大吃一惊。

这个公司是小企业,项目不多,大多时候都可以在工作时间搞定,所以几乎没有人加班,但是只有大力会加班。原因是他力求完美图纸,不仅打印出来的要完美,电子版也要细致。

作为背景的地形图他要修,相关联图纸的图层、颜色、线宽他都要调成一致;分图里,每张的文字内容都要方向一致,字号一致,横竖对其。

三个完美主义者告诉你,追求完美终将一事无成

其实他之前是有自己的小团队,但是大家都被他的完美要求搞疯,离职的离职,调岗的调岗。同事们也都知道他的情况,没人愿意和他合作,最后只得他自己一个人做,自然耗费更多精力,终于身体撑不住进了医院。

锁不上的门

作为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以及“优秀学生干部”的小欣,刚刚毕业就被推荐到上海一家上市公司工作。她独自一人激动地来到上海,梦想着可以大展鸿图,结果还不到一个月就被确诊了强迫症,因为她总觉得自己住的地方的门没有锁上,要反复确认好几次,有时候甚至请假回去确认。

三个完美主义者告诉你,追求完美终将一事无成

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了解到,原来她刚来公司的时候去做一个项目,为了汇报设计方案,她熬了几个大夜把能想到的细节都提出来了,她自认为已经相当完美了,结果领导不但没有认可,反而一句“不符合实际、成本太高”就否决了。

之后她就感觉周围的同事对她的态度变了,第二次汇报的时候,中途还忘词了,结束后紧张感还一直不散的她就去茶歇间休息,就听到了同事说自己家的小区发生了盗窃事件。

结果,第二天出门的时候她就感到有点不安,本以为是自己想多了,谁知道情况越来越严重了,连工作的时候都在担心会有小偷进去。

不将就的爱情

我认识的一个“完美”女人,叫她小美好了,36岁,从小就是学霸本霸,名校保送,名企高管。生活那叫一个“精致”,客厅、卧室、厕所用的拖鞋都不一样;实木地板擦得反光;厨房几乎无油渍,甚至炒锅的锅底都很干净;坚持健身和保养,身材保持的很好,外表看上去说28都有人信。

尽管有很多追求者,但是却一直单身。她坚定的认为婚姻不是儿戏,已经等了这么多年了,我不能将就,我得找一个最合适的人才行。却又总是跟我抱怨空虚寂寞冷,让我给她介绍对象。

三个完美主义者告诉你,追求完美终将一事无成

问她那些追求者呢?她说,相亲的聊不到一起,聊得到一起的陪伴时间少,有时间的工作又没上进心,长得好的年纪不符,年纪合适的价值观又不同。

我问她:那你的标准是什么?

她说:其实没什么标准。感觉对了、合适就可以了。一般长相,年纪差不多,聊得来,有上进心,可以互相陪伴的就行了。

我说:这不是没标准,这是一个超高标准,你想要完美情人、完美婚姻。

完美“主义”

主义这个词往往带有某种排他性。当完美变成一种主义的时候,就会将所有个体主观认为的不完美排除在外,因为这些不应该存在,要么极力避免,要么压抑和忽略。

混乱不一的图层和画面在大力的脑海里就是一种失序,所以他极力的避免。

三个完美主义者告诉你,追求完美终将一事无成

卡伦·霍尼(Karen Horney)则将完美主义视为一种神经质,生活在苛刻的要求之中。他们在自己的内在创造出某种完美的自我形象,并按照这个形象生活。这个完美形象源于自己对自己设定的过高的、不合理的标准或期待,同时又要求自己必须达到。所以日常生活中,他们内在总是挫败、不满、充满抱怨、甚至易怒,而一旦出现一些人、事、物威胁或者打破这个形象,他们的心理就会产生巨大的失落,甚至崩溃。

小欣在校期间一直维护的自我优秀人设,初入社会就被打破了,理智自然会尽力压抑失落、挫败感,但最终还是引发了强迫症。

在人格心理学里,把完美主义定义为一种人格特质。其实我们每个人有完美倾向,把一件事做好,做漂亮,这是人类进步的根源。但是是否真的促成进步、成长,核心在于是否符合实际。若不从实际出发,只能带来挫败、失望。

小美忽略现实生活中的人就是会有缺点的,忽略真实的婚姻就是需要互相迁就、互相理解的,一心想要一个完美情人获得完美婚姻,最终只会得到着急且失望的自己。

是谁造就了最初的“完美”

关于完美主义的成因众说纷纭。

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来看,完美主义的强迫行为、焦虑情绪等等源于强大的“超我”。当“超我”压过“本我”且“自我”的防御系统失效,【应该】思维赢于【快乐】及【现实】思维,便形成了完美主义。

而“超我”主要受后天的影响较大,也就是家庭和社会环境,其中家庭因素又是重中之重,因为孩子如何看待社会现象是需要原生家庭中成年人的解释和引导的。

因此,完美主义往往源于原生家庭——大多数情况下是父母的不合理的期待、过高且僵化的规则、无端的挑刺以及长期的否定甚至虐待。

三个完美主义者告诉你,追求完美终将一事无成

父母对孩子的辱骂、虐待、否定,不会停止孩子对父母的爱,但是会停止孩子对自己的爱。

——Shahida Arabi,亚马逊销量第一的心理学及自我疗愈书籍的作者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并不去看孩子本身是什么样,而是将头脑中的理想化的完美孩童或天才孩童的形象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而孩子为了生存就会满足家长的期待,配合家长努力成为完美孩童或天才孩童的形象,反应出父母的形象,强化父母继续投射,进而逐渐失去自我,以实现完美形象为目标,循环体验挫败感、自卑感。

当一个人活在他人的标准、条框里,与现实、与自己脱离,就会在潜意识中形成内在的冲突,内在的不安会让一个人变得敏感。

同时将自我价值感(即我们对自己的认识、看法)建立在自身之外,比如他人的认可,他人的看法,所以就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容易感到莫名的不安、失控、焦虑,而大脑的保护机制,最终只会让他更缩进标准和条框里,失去享受人生的乐趣。

打破完美骗局,松动僵化的标准,接纳自己的不足,拥抱真实的自己,你值得自在轻松的做自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智力测试强迫症绿帽情节人际关系抑郁症测试俄狄浦斯情结MBTI心理恐惧症容貌焦虑树洞心理咨询师外貌焦虑叛逆期桃花运心理治疗原生家庭心理医生易怒症焦虑症无性婚姻悲观主义爱丁堡男人心理社会心理学正念冥想存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