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心理学,如何才能不后悔地过完这一生
作者:岩读 2021-03-17 13:58:26 心理百科

听过这样一句话:“去当兵你可能后悔两年,但不去当兵你会后悔一辈子”。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心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就是“做效应”,但同时更深刻的是,它暴露了生活的真相:我们都活在后悔当中。

其实关于“后悔”,心理学上也有很多研究,让我们看一看这些有趣的现象,相信你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希望你找到影子对应的阳光。

01.关于后悔情绪心理特点的研究

哲学取向、经济学取向以及心理学取向是研究当代后悔理论的三种主要方向。以反事实性思维为框架是心理学取向后悔理论的基础。后悔情绪从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将事件的真实结果和可能发生的一个比真实结果更好的假设结果进行比较而产生的痛苦情绪的过程。

国外心理学界对后悔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Kahneman 和 Miller 的标准理论是解释反事实性思维最著名的理论。标准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评价事件时往往出现“情感放大效应”现象。决策者往往在头脑中预先设定好一定的背景和可能的结果,当决策的真实的结果出现时,决策者会不由自主地将它和“反事实性思维”的结果进行再比较,如果真实的结果不如反事实性思维”的结果理想时,后悔情绪便油然而生。

对于决策结果所产生的后悔程度,经过进一步研究后,后悔的“做效应”(Action Effect) 被提出来。Kahneman 和 Tversky 认为:人们由于“做”(Action)导致的后悔程度要比“没有做”(Inaction)引起的后悔程度高。“做效应”规律的提出开启了后悔研究的实证阶段。

社会认知心理学开始关注后悔研究领域,例如:学生 A 在检查试卷时,有一道题的答案没有把握,但他没修改,结果发现如果修改了会多得 10 分;学生 B 在检查试卷时,有一道题的答案没有把握,他做了修改,结果发现如果不修改会多得 10 分。哪个学生更后悔?研究发现:学生 B > 学生 A。学生 B 更会对自己的“做”后悔,而人们对“不做”所产生的后悔程度相对弱些。实验证明,这种现象即使是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的中的个体并没有差别。

研究还发现,后悔的强弱程度与实际结果接近意愿结果的程度成正相关。实际结果越接近意愿结果后悔程度越强:而当实际结果与意愿结果差别越大时,后悔强度反而逐渐减弱。Rose 认为实际结果与意愿结果的接近性主要包括时间接近性、空间接近性、和主观数字的接近性。比如迟到 3 分钟错过航班比迟到 30 分钟更后悔;发生危险(火灾或水灾)差 1 米就能得救比差 100 米能得救更后悔;买彩票差一个号码中大奖比差 3 个号码更后悔;Meyer-Levy 和 Msheswaran 通过有关实验证明了事实与自己所期望结果越接近 , 反事实思维所体验的后悔情绪就越强烈。Medvec 也发现奥运会上银牌选手比铜牌选手后悔更强烈。

后悔心理学,如何才能不后悔地过完这一生

有意思的是在关于后悔的时间性模型研究中发现,长时后悔(程度较深的后悔)反而是“不做”引起的后悔。无论是 Kinnier & Metha 对青年、中年、老年人的调查比较;还是 Terman 专门对老年进行的调查;以及 Gilovich & Medvec 对过去一周内 和 过去人生进行比较的调查,都得出一个结论:决策者短期的后悔,“做”产生更大的影响;但决策者长期的后悔,“不做”反而产生更大的影响。我国学者张结海认为后悔的“做效应”中的“做”与“不做”是把不做作为标准,他在研究中进一步提出了将“原始状态”作为标准的“状态改变与状态继续”概念。原始状态不同就会导致标准的不同。因而提出了后悔一致性模型。

还有,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与后悔非常相似且难以区分的情绪——失望。导致后悔和失望的原因往往是同一个事件:(比如拿到 59 分的成绩单,有的学生产生的是后悔情绪,有的学生产生的却是失望情绪)即都是把实际结果与不确定性的预期结果进行对比的过程;都是对风险决策结果认知的一种情绪体验。所以,后悔和失望常常被混为一谈。但研究却发现后悔和失望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情绪。两者从现象学、产生条件以及评价方式等认知机制均有差异。

Gilovich 也提及后悔情绪发生时一般是可控的,但失望情绪发生时往往伴随着明显的无奈失控感。Bell 和 Loomes、Sugden在早期的研究中就指出 , 仅使用后悔心理因素不能够解释所有的悖论 , 后悔并非是个人决策行为中唯一的心理体验 , 将失望纳入效用函数,提出失望理论。

02.关于后悔情绪神经机制的研究

开始对后悔的神经机制进行探索开始于 2004 年Camille 等人的脑损伤病例的研究,Camille, Nathalie等在实验中比较正常人组和眶额皮层 (OFC) 受损的病人组在决策中的情绪的变化的差异。实验中要求被试在不同概率 (0.2,0.5,0.8) 以及不同预期 (50,-50,200,-200) 的两个赌注中选择一个,然后让被试用情感量表评定提供未选项的结果的信息与未提供未选项的结果信息感受到的不同的情绪体验 ( 后悔 , 失望 , 庆幸 , 高兴 )。

实验的结果是:正常被试组不但实际选项的结果直接影响情绪感受,而且未选项的结果会改变他们的情绪感受。如已选项结果是输 50元,而未选项是输 200 元时,正常组被试体验到的不是后悔却是高兴;如果已选项结果是赢 50 元,但未选项是赢 200 元时,被试体验到的不是高兴却是后悔。另外眶额皮层受损病人组的实验结果却完全不同,他们只感受到选择结果所产生的情绪:即赢钱高兴,输钱难过。反馈未选项结果对他们的情绪没有影响,他们感受不到后悔情绪。导致他们不能象正常人那样去回避更可能令人后悔的赌注。

从实验中可以看出:眶额皮层受损的被试反事实性思维能力明显欠缺,而且在社会性以及独立性决策能力方面表现较差,还表现出反常的情绪期待反应。从实验的结果来看,眶额皮层是后悔情绪和认知的中枢,对后悔情绪的发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另外Anderson等的研究证实海马(Hippocampus) 和杏仁核 (Amygdala) 在情绪性记忆的编码、储存和提取阶段都起着关键作用。“吃一堑”的负性情绪性记忆会让人不断“长智”,使个体在决策和行为时尽量风险最小化以避免后悔的产生。后悔预期时杏仁核的活动会激活了后悔厌恶的情绪性记忆。Coricelli 等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当后悔体验时海马和杏仁核被激活,证明了后悔是基于陈述性认知加工的一种情绪。

03.其他因素

个体所处的文化氛围影响着后悔情绪及相关行为。例如有个常见的现象:在世界各赌场黄种人面孔比率偏高。这与东方文化偏重“侥幸心理”及后悔后产生的“翻本”的非理性行为有关。另外,社会的选择度与后悔情绪成正相关,在选择度越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会感到愈加痛苦,因为他们总想着那些更好却失去的各种机会。所以在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经济独立的社会文化中,婚姻的满意度更差,离婚率更高,这与更多的选择产生更多的后悔有关。

Roese 在 11 个与后悔相关研究中发现,在对自己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情中排名中,“教育”首当其冲。Roese 认为这是因为教育在人生中创造了无尽的机会,它把一个人一生中金钱、个人成就、交际圈、选择爱人的范围以及交友对象联系到了一起。而机会总是会让人产生后悔情绪的。这些现象都可以从社会文化层面进行研究,但这类研究恰恰是当今后悔研究相对欠缺的方面。

另外,后悔情绪的产生还与个体的人格有关。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同一件事发生在一些人身上会产生后悔情绪,而另一些人却不产生后悔情绪。比如,在股市把挣的钱又亏回去了,并不会使所有的人都产生后悔。有些人容易为一些小事懊悔不已,有些人即使做了很大的错事,甚至犯了罪也不产生后悔情绪。所以不同个体人格对后悔的产生和体验有直接的影响。有的学者还认为个体的责任感、事件结果对个体的重要性、机会的可逆性等因素后悔情绪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还需要有足够的实证研究来证明这些判断。

后悔被定义为一种负面情绪,人们总是尽量避免后悔的产生,但后悔情绪与人们又总是形影相随。Roese认为,后悔这种负面情绪也有有利的方面,后悔情绪可以有效地督促人们采取行动去改变未来,可以帮助人们把过去获得的经验融入到以后的经历中,对未来行为产生正面引导,让人们的行动中表现得更加理性。

参考文献

[1]段锦云,王雪鹏,古晓花.心理距离对后悔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05):671-674.

[2]陈仁芳.后悔情绪认知心理特点及神经机制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05):96-99.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社交恐惧PUA抑郁症测试治疗师双向情感障碍亲密关系社会心理学回避型人格障碍易怒症心理健康测试绿帽情节智商心理咨询师叛逆期女人心理树洞职业价值观无性婚姻强迫症心理恐惧症依赖型人格障碍焦虑症男人心理心理学家存在主义社交恐惧症产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