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懂拒绝,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作者:夕暖 2021-07-06 13:14:11 成长心理

孩子太老实了,被欺负也不敢吭一声!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妈妈的求助:孩子不懂拒绝,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有一天,她带着儿子在外面玩沙子,一个小孩拿着铲子来跟儿子换。

儿子没理睬,低头挖沙子,很明显表现出了不愿意。

可对方的姥姥却在一旁一直说:“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借弟弟玩会吧。”

孩子不懂拒绝,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她也觉得,孩子应该大方点,试着去和别人分享,就劝儿子和弟弟交换着玩。

儿子仍低头不语,默默地抗议着。

不想姥姥直接动手抢走儿子的铲子,丢下自己的给儿子,强行让两孩子交换着玩。

孩子不懂拒绝,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她心里虽然不舒服,但想着“以和为贵”,也就劝孩子:算了,也没差,都是铲子。

儿子依旧默不吭声,没有哭闹抢夺,也没有拿对方的铲子,而是开始用手挖沙子。

之后,她反复想起儿子在沙滩上低头隐忍的模样,越想越揪心:孩子这么胆小,连被比他小的孩子“欺负”了,也不敢反抗,该怎么办?

父母要求孩子礼貌、谦让、懂得分享,这样的教育本身并没有错。但当父母过度强调,并常常不顾孩子的感受,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就是本末倒置。

慢慢的,孩子会形成一种观念:自己的感受不重要,而把别人的感受和需求放在第一位。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取悦症”,是一种强迫的甚至成瘾的,过分追求他人认可的心理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好人”。

他们总是有求必应,总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别人。可孩子越是退让,别人越不懂得尊重他,而他拱手让出的应得利益就越多,这等于在不断掏空自己,开启了一个“恶”的循环。

《人间失格》一书中所说:“我的不幸,是因为没有拒绝的能力,因此别人一旦劝诱,我便觉得假如拒绝的话,会在对方心里和自己心里都留下一道,显而易见、永远也无法修补的裂痕。”

所有违心的接受,最后伤害的都是自己。

而带给孩子痛苦的不是别人,是毫无原则的退让,以及不懂拒绝的处事之道。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敢拒绝

其实,孩子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不懂得说“不”。相反,每个孩子都有喜欢说“不”的阶段。

只是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怕说“不”的心理原因有二:

(1)就这样拒绝,会不会伤了对方的心

日本有位教授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难事,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时候,亦是叫人头痛万分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说出拒绝的话了。”

在面对那些不想接受的请求时,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犯同样的毛病,不好意思开口拒绝,似乎只要说了“不”,就等于伤害了对方,还会心生愧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投射效应,把自己害怕被拒绝的心理投射给了对方。

这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语:

“没看到他哭了吗,还不赶紧给他,真不懂事。”“你再不乖,妈妈就不要你了。”“你不借我,我就不和你玩了。”

这些惩罚,总能让他们的内心被内疚、羞愧、害怕所占据,以致于他们害怕“被拒绝”的伤心,更害怕“拒绝他人”所带来的恐怖后果。

所以,与其说他们怕对方被拒绝受伤害,不如说为了避免自己重新体验到成长过程中的某种痛苦,因为拒绝被指责、被惩罚,甚至失去父母、朋友的关爱。

他们的“好”,是被自己的畏惧驱使,对拒绝、抛弃、愤怒或对抗的畏惧。

孩子不懂拒绝,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2)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拒绝

当别人提要求时,有些孩子总能一口拒绝,有些孩子就显得茫然无措。

归根结底在于,心理界限是否清晰。

所谓的“心理界限”,就是让孩子能清楚地知道:哪些领域是自己的,是别人不能侵犯的。当心里有了判断的标准,在面对他人的请求时,孩子就知道该不该拒绝了。

反之,生活中没有“界限”的孩子,会不知道自己底线在哪里,也不知道该如何照顾自己的感受,一旦别人态度稍微强势些,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妥协和退让。这也是许多校园霸凌事件频频发生的原因。

学会拒绝,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卓别林说过一句话:“学会说‘不’吧,那样你的生活将会好得多。”

我们的一生都是在不断拒绝中度过的,无论说话还是做事,有选择就必然会有放弃和拒绝。

所以,学会对别人说“不”,是社交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1)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拥有拒绝的权利

《家有儿女》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邻居来家里借电熨斗和电风吹,看中了小雪的杂志,想借去看看。

小雪在房间听到后,立马走了出来,简单和阿姨聊了几句,就问她:“阿姨,你能把手上的杂志还给我吗?”

阿姨愣了下,没想到会被拒绝:“借阿姨看看好吗?”

小雪坚决表达拒绝的立场:“对不起,这本杂志我不能借给您。”

孩子不懂拒绝,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阿姨走后,小雪父母好奇地问:“你怎么说出这个‘不’,还不需要找理由?”

小雪淡定地答道:“说不本来就不用理由,我有权利拒绝别人。”

孩子不懂拒绝,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正如毕淑敏所说的,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物权,孩子可以选择分享他的食物和玩具,也可以选择拒绝。这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全因自己的意愿而定。

所以,不必因为担心拒绝别人会伤害别人,而内疚到无法开口说“不”。一旦别人提出请求,也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

(2)帮孩子划清界限,允许孩子说“不”

在《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一书中,作者提到的教会孩子“三件事”原则。

“三件事”指的是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而所谓的原则,就是指谁的事情谁负责,以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界限。

在不涉及到安全或原则问题上,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允许孩子表达自我意愿和想法,给予孩子选择和参与的机会,不强制孩子分享,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如果觉得孩子的想法不合理,要向孩子解释其中的道理和原因,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拒绝,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这样在面对他人的无理要求时,他才能勇敢地说“不”。

(3)教会孩子拒绝的技巧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简单直接地说不可能很难。因此,教会孩子婉转、礼貌地表达拒绝,也是很重要的一课。

比如,拒绝他人请求,可以这么说:

“这个玩具我很想换给你,但是它是爸爸买给我的,我很喜欢。”“我可以让你玩秋千,但你需要等我玩完,我还想玩一会儿。”

这种“态度+措施”的方法,一来可以告诉孩子,你的玩具只能你自己做主,借不借也全凭你的意愿;二来通过父母的以身示范让孩子从中习得解决冲突的办法。

这种礼貌性的拒绝,不会让对方觉得难堪和不被尊重,也不会让孩子觉得歉疚。

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请他家大姨吃饭,没想到大姨不停地点菜,一直点到这个年轻人“破产”。

起先年轻人疑惑不解,到最后他更是满肚怨气,可始终不发一言,不加阻拦。

直到吃完饭回家,大姨才告诉他:“傻孩子,你长大后的第一堂课,就要学会拒绝,拒绝他人的不合理要求和无端勒索。”

学会拒绝,是一种生存能力,更是一种自我保护。

作为父母,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谦让并不是没有底线的迎合,拒绝别人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在很多情况下,它是一件好事,因为可以保护我们自己。

所以,千万别觉得“只是玩具被抢没什么大不了”,千万别觉得“只是被插队没多大影响”……

要知道当孩子对一件小事说“不”时,其实也是在为将来面临困境时积蓄说“不”的勇气和力量。

每一次拒绝,都能让孩子明确自我的底线原则,自主规避掉可能遭受的损失伤害。

亲爱的父母们,想要孩子活得舒坦自在,免受侵害,从教会他说“不”开始。

作者简介:夕暖,新晋宝妈,一手奶娃一手育已。坚信没有打不倒的神兽,只有不学习的自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社交恐惧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思维反刍安全感产后抑郁症智力依赖型人格心理健康女人心理社会心理学焦虑症智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亲子关系孤独症叛逆抑郁症霍格沃茨边缘性人格障碍心理测评系统恐惧心理聊天外貌焦虑人际关系绿帽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