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害怕麻烦别人?
作者:夕暖 2021-12-17 19:10:28 成长心理

我不想给他们添麻烦

看到这样一条新闻,又好笑又心酸。

长沙一小学班主任,发现班里一名8岁男孩没来上课,立马联系家长,家长却表示:孩子一早就去学校了。

这下,老师和家长都慌了,赶紧找人。

为什么害怕麻烦别人?

所幸,有惊无险。“走失”孩子并没有丢,而是被“困”在学校的厕所里。

原来,这个男孩上厕所没带纸,但他又不好意思主动开口求助,其他孩子也没发现,以为他就是在正常上厕所。

就这样男孩一直在厕所里,蹲了好几个小时。

为什么害怕麻烦别人?

看完后,心里不由心疼起这个男孩,在这短短的3个小时里,他经历了多少挣扎。

总在竖着耳朵听内外的动静,总在不断心理建设“只要开个口就好了”,可又总在张口后发不出任何声音,只能听着门外的脚步声渐行渐远,直至消失。

然后,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懊恼中:为什么我就是开不了口。

很多人说,这孩子脸皮真薄,简单的一句“帮忙”而已,有什么难的。

其实,那些不敢开口的孩子,只是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从小,我们一直被教导:要独立,别去麻烦别人、能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凡事都要靠自己。

于是,我们都变成了不敢开口求助的人:

学校里受了委屈,回家三番五次想开口倾诉,却怕惹父母心烦,只能一个人默默在操场上,拼命奔跑把眼泪压回去;

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问老师,也不敢问同学,生怕麻烦了别人;

即便是遇到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宁愿自己硬着头皮上,也不愿意开口请别人帮忙。

在父母的眼里,这样的孩子“没有麻烦”、很独立也最让人省心,是他们平日里“骄傲的谈资”。

殊不知,“怕、不敢麻烦别人”这种伪装的独立,其实是危险的“不敢求助”现象,这背后藏着很多隐秘的原因。

要不到糖的孩子,只能把眼泪“憋”回去

为什么害怕麻烦别人?

是因为害怕体验被人拒绝的羞耻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配得感。

就像《都挺好》里的苏明玉,从小爹不疼娘不爱,凡事只能靠自己。

哥哥出去玩要3000,家里说给就给;她想上个辅导班要1000,家里嫌贵不愿出。

为什么害怕麻烦别人?

大哥留学,二哥工作结婚,家里卖房都要供;她想考清华,妈妈却让她去师范,只为早点工作补贴家用。

为什么害怕麻烦别人?

两个哥哥一有需求,都会被超额满足,而她却连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

所以,她只能被迫“独立”,一切困难自己解决,一切委屈独自吞进肚子里。

被打住院没人照顾,不敢求助男友和师傅,也没有通知家人;为处理母亲后事,得罪了合作方,面对质疑也不去辩解,就怕给别人添麻烦。

为什么害怕麻烦别人?

即便是面对男友石天冬,她也不敢暴露自己的脆弱;所有交往都算得明明白白:石天冬以送餐、特供等名义各种关心她和家人,她总会用金钱来购买这一切,从不亏欠,每次都会为“麻烦石天冬”而买单。

她渴望爱,却又不敢敞心扉。

这些其实都是在防御“对方接不住自己需求”带来的恐惧:一种来源于童年时期、没被父母“好好接住”而埋下的创伤。

母亲的拒绝和嫌弃,让小小的苏明玉感受到耻辱、不被爱,进而产生无价值感、不配得感:我的需求永远得不到满足,说了也没用。

将母亲这个客体内化之后,她遇到每一个人,潜意识都会认为对方接不住自己的需求。她自动关联出相同的互动模式,用压抑来回避焦虑和痛苦。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作者约瑟夫·布尔戈曾提到,一切防御机制,其实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当一次一次的请求被拒绝,甚至压根儿就没有请求的机会,无人可依的孩子,就只能学着去依靠自己。

如果被允许,谁会想成为父母口中“独立、懂事”的孩子。

假装独立的孩子,他们不是真的不需要帮助,而是怕,怕再次经历不被爱的痛。

所以,比起这种担惊受怕的感觉,他们宁可选择独自面对。

有多少"缺爱"的孩子,在假装独立?

每一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是满心依赖父母的。害怕,他们会躲进妈妈的怀里;受挫,他们会呼叫爸爸的帮助。

只不过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有太多的“担心”:担心孩子会变胆小,而拒绝保护;担心孩子学不会独立,而拒绝帮助。

我们以为,这是为孩子插上翱翔的翅膀,却不曾想到,这是在孩子心里埋下“恐惧”的种子。

知乎上一网友曾讲过她的童年经历:

她说,在家我就像个“客人”,不敢提要求,总怕给父母添麻烦。

家里有3个孩子,她是意外多出来的“老三”,父母总在忙哥哥姐姐的事,很少有多余的精力和耐心给她。

每次她一出“差错”,父母总会说:“当初生你干嘛,早知道不要了,净添乱。”

所以,小时候她总怕父母一不耐烦,真的不要她。只能尽量讨好父母,父母希望她懂事,她就事事顺从他们的意思;父母希望她独立,她就不敢再寻求帮助。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临近回家,她把车费弄丢了,不敢找同学帮助的她,就在宿舍从早上一直坐到中午,终于等来了妈妈的电话。

她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心里窃喜,妈妈找不到我,担心了,有救了。可等来的是妈妈的怒火:“从小到大就你最会添乱,自己解决。”

于是,她从学校一路走回家,走了整整10公里,终于知道了“独立”。

现在,妈妈常说她“爱逞强”,搬家也不会喊帮忙;有困难也不会求助家里,硬要自己扛。

她说,以前总在假装独立,可“装”的时间久了,也就忘了如何去依赖别人。

孩子小时候,如果父母总是表现出不耐烦,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在给别人添麻烦。

他们很难与这个世界建立信任和安全感,也很容易成为一名“依赖无能者”。

为什么害怕麻烦别人?

他们在困境时,不会抓住他人伸出的手,更不能容忍自己的生活和他人交织在一起,太过清晰的边界感注定了他们没有办法与他人建立长久、深刻的关系。

久而久之,身边的人就会被一个个地“推开”。

最终,他一个人活成一座岛,一座荆棘丛生充满防备的孤岛。

小时候享受过“依赖”的孩子长大后才敢向外求助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能培养出一个独立、有主见的孩子。可这并意味着,在孩子求助时,就要狠心放手不管。

真正的独立,是建立在孩子敢于依赖的基础上,他们知道再苦再难,也还有父母能“接住”自己。

早前,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和父亲在花园里玩耍,小男孩试图搬起一块大石头,他使劲地搬,可石头还是纹丝不动。

父亲说:“你还没有竭尽全力。”

小男孩大汗淋漓地说:“我真的已经用尽全力了。”

父亲说:“我就在这里,你却没有向我求助,我难道不是你的力量吗?所以我说你还是没有竭尽全力。”

在培养孩子独立的同时,父母更要让孩子明白如何“适度依赖”。

只有父母肯定孩子表达自己,并在他们需要依赖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孩子才会明白自己的情感需求是正当的、合理的,不管自己是开心、难过还是迷茫脆弱,都有地方可以去,都有人可以依靠。

父母给的安全感,以及孩子对世界最初信任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建立起来的。

心理学上说,亲子关系决定未来的一切关系。

父母在亲子间建立良好的“情感链接”,孩子“有据可依”,以此为模版复制到未来的人际关系中。

小时候,学会依赖父母的孩子,长大后也敢向外求助。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学过最多的是助人为乐的道理,以为这是必修课。直到长大后才懂得:

遇到小困难、小麻烦,敢于张口求助人,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是一种能力和勇气。

所以,不要向孩子过多的强调独立,也不要总指责孩子给别人添麻烦。

一句话能解决的事,就不要让孩子默默承受,大胆去麻烦别人吧。

孩子们会得到机会、历练,也会更明白助人与被助的快乐和意义。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恐惧症焦虑症自闭症桃花运叛逆MBTI测试回避型人格亲密关系绿帽情结心理测评人际关系智商测试外貌焦虑容貌焦虑依赖型人格职场心理心理咨询师自卑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师心理恐惧症社会心理学焦虑产后抑郁测试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