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自体心理学反思:恰到好处的挫折
作者:孙平 2022-02-09 19:02:12 心理百科

一、古典自体心理学强调“恰到好处的挫折”(optimal frustration)帮助建立人格结构。这种强调本身是有问题的。第一个问题,它强调“挫折”,而不是强调在挫折发生以前,分析师和来访者之间,已经要建立起非常好的,情感同频式的共情联结。没有这个共情联结作为背景而孤立强调挫折,会造成对人格成长的误解。

二、 第二个问题,强调“挫折”会让人回到“越挫越勇”的挫折式教育,和古典精神分析分析——“不要满足病人”——的维多利亚时代严厉育儿和医疗价值体系中去。

要知道,挫折之后,二人联结的重新修复,以及修复之后,来访者体验到的——这段关系颠簸不破的韧性和深度,才是其新的人格结构打定的基础。

三、 所以,我认为“恰到好处的挫折”这个概念不可过于强调,就像“足够好的母亲”不可被过度强调一样。对于来访者需求的满足和挫折,就像阴-阳两极。没有大量的满足作为铺垫,挫折再小都会是创伤;没有不可避免的共情失误,或者分析师的限制(请假、度假…)所产生的挫折,来访者也会觉得此地的满足特虚幻,不可向外迁移。

所以挫折不必被强调,就像它不必被刻意实行一样。如果你能满足来访者的自体客体需要,满足的同时解释你对ta渴望被满足——这一需要的理解,这同样也会是一种矫正性体验。

关系型自体心理学反思:恰到好处的挫折

四、霍华德.巴考尔(Howard Bacal)和科胡特是两个时代的人,在科胡特的时代,无论是普通的升学教育还是精神分析,都强调“在挫折中成长”。在巴考尔生活的当代,我们强调鼓励和满足造就成长。

然巴考尔并没有反对挫折式成长,但他认为这只是成长的促进性因素之一。真诚的奉献,由内而外的赞许和鼓励,慷慨的赠与,经过反思的自我牺牲,善意的拒绝….等等等等这些行为,都可以成为“具有疗愈性的”治疗性行为。我们无需拘泥于人类人际行为中“拒绝-挫败”的这一极。

五、精神分析要在北美大陆上继续存活下去,必须说人话。这个国家具有反智的传统,对于不说人话且又不是“硬科学”的学说体系带有一种“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嘲讽和攻击性。所以北美精神分析经过科胡特的改革之后,是一定会往“贴近普通人体验-说人话”的这一面发展的。这也非常符合我们由浅入深分析来访者的平民化传统。

六. “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的坚决”这句话遭到了滥用。科胡特当初说这句话特指俄狄浦斯期孩子的父母。

当代关系型精神分析认为,无论是俄期孩子的父母,还是分析师,都会体验到强烈的性欲和敌意。

而在分析情境中,分析师要充分觉察和体验自己的性欲和敌意,这种觉察本身可以打破很多分析僵局,也会有效阻断分析师见诸行动;至于你是否对此要向来访者做出言语性的自我暴露,这需要视情境而定,但暴露的确是备选项之一。

不断暗示自己是在不带欲望的关心着来访,自己是在不带敌意地挫败着ta——这是一种新型的,更加微妙的“道德中立”。干我们这一行,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中立,我们以我们生而为人的整体性工作。

生而为人,其内在体验就是多样且不可全然受控的;成熟之人可控的,也只是自己的外在行为。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测评情商双向情感障碍霍格沃茨边缘性人格障碍亲密关系易怒症性取向恋母情结焦虑症心理学家回避型人格障碍职场心理孤独症冥想职业性格爱情挽回绿帽情节男人心理PUA心理恐惧症洁癖智力安全感产后抑郁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