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改掉熬夜这个毛病?
作者:Miss/赵丽 2022-03-11 19:49:40 心理百科

最近一年熬夜成了我的生活常态,这是我始料不及的。随便百度一下熬夜,各种危害能吓出一身鸡皮疙瘩。长期熬夜会让身体疲惫不堪,造成免疫力下降,女人容易得乳腺癌,男人可能会影响生精,脾气暴躁,易激惹,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

熬夜最直接的影响是让人迅速变老变丑,白发越来越多。虽然我很期待自己在90岁100岁的时候变成一个有趣老太太,那个时候满头白发自然是加分不少,但若是以当前41岁的妙龄,且自知没有练霓裳的颜值,着实驾驭不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发型。

所以我也不敢大意,于是一边贴着面膜,一边熬着长夜,被家人嘲笑是典型的掩耳盗铃。

熬夜也不单是我个人的问题,它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了,2017年亚马逊中国的调查数据显示,81%的中国人睡眠时间已不足8小时。既然熬夜的坏毛病一时半刻也改不掉,索性就戴上心理学的眼镜来看看我为什么熬夜,熬夜又是为了什么,以及熬夜的习惯是怎样维持下来的。

为什么熬夜?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熬夜,不外乎就是死本能和生本能的作用。

熬夜就是慢性自杀,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死本能的力量。死本能体现仇恨与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杀的欲望。它或者向外表现出破坏,侵犯的驱力,或者向内转变为一种自杀的倾向。当一个人不想,不能,不敢伤害身边的人的时候,内心的愤怒就转向攻击自己,熬夜就是宣泄的形式之一。

既然熬夜是死本能在牵引,和生本能还有什么关系吗?人本身就是很复杂的社会性生物,生死本能也是一体为二的,互相结合转换的。生本能是自我本能与性本能的结合,表现为一种生存的、发展的、爱欲的力量,代表潜伏在生命自身内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动机性内容。与生本能相联系的一切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

睡觉对我来说有点浪费,按照一个人每天要睡够8个小时的理论:人生大约有1/3的时间都在睡觉。如果我活到100岁,也就是说我有将近30年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这个事实多少让我有些焦虑。因为我想活得更快乐一些,活得更久一些。通过熬夜,我就会缩短睡眠时间,可以尽情地释放我的力比多,比如熬夜写文章,刷手机,和朋友八卦等等,这样做让我感到我的生命被延长了。

怎么样才能改掉熬夜这个毛病?

熬夜为了什么?

一个心理现象或者行为习惯得以维持下来,肯定是症状获益的缘故。熬夜会让我得到什么好处呢?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认为我们的需求存在着优先顺序,从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尊严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

我希望能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美,我还希望能够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我希望能够持续地学习和工作,完善自己。而这些希望都需要足够的个人时间。

对我来说,最欢乐的时间是晚上孩子们入睡后的一个半小时之内。这是第一个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孩子们进入深度睡眠后,我可以写字,甚至可以接咨询,或者和督导视频开会。而在早晨四五点钟的时候,孩子们很容易从较长的快速眼动睡眠中醒过来,我没办法专注地工作了。当然,这个解释也可以理解成我对早起的一种防御,合理化。

熬夜是怎样维持下来的?

行为主义认为熬夜的行为被结果强化了,熬夜已经成为习惯,所以即使工作提前做完,身体也没办法快速入睡。

认知心理学家朱利安罗特提出了控制点理论。他认为人具有内控倾向和外控倾向。具有内控倾向的人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掌控自己的命运。而具有外控倾向的人喜欢听天由命,顺其自然。

我们的控制点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情境中改变,比如学习好聪明成绩好,那可能在学业上面就是内控倾向。但如果家人比较胖,自己也比较胖,遇到美食又管不住嘴,那在这方面就有可能是外控倾向。

其实完全可以用早起来替代熬夜,但早起比晚睡更考验一个人的内控能力。李老师还有我的书友凝眸老师,二十多年坚持早睡早起,每天早晨固定5点起床工作。这种强大的自我控制能力让我深感羡慕。

我原来很喜欢睡觉,也曾经周末连续睡到下午一点。无所事事的时候,我就用睡觉来实践莎士比亚的那句诗:睡眠,将大脑中缠绕在一起的细微关怀编织起来。不过这些年来我的睡眠越来越少,而且睡眠模式还变得非常灵活,差不多是在任何想要睡觉的时候入睡,而且还常常在半夜醒过来两三次,玩玩手机,喝喝水,看看娃。这些说明睡眠的可塑性还是很大的,可长可短。

那么我对睡觉的热爱会不会再回来呢?毕竟熬夜不仅让人变胖、变丑还会缩短寿命,另外根据心理学家威廉德门特的观点,缺乏睡眠还会让人变笨。

天哪。熬夜,我想尽快跟您拜拜!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咨询师绿帽情节哈利波特偏执型人格恐惧心理易怒症九型人格九型人格原生家庭心理测评系统心理测试强迫症自卑洁癖焦虑症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亲密关系无性婚姻孤独症依赖型人格障碍亲子关系心理医生社交恐惧职场心理产后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