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老年人有充分的安全感
作者:夹心饼 2022-06-17 08:55:30 成长心理

老龄化问题始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国家也在提倡“积极老龄化”这样一个重要的观念,积极老龄化过程也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过程。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实现“老有所安”,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安全感是一种低层次的需求,从焦虑和恐惧中分离而来,是一种对自身目前安全状态的主观认知。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是个体发展进程中除生理需要之外最基本的需要。如果一个人的安全感较低,可能更容易引起负性情绪问题,情绪稳定会变差,更严重的会出现强迫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导致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降低。

心理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安全感的缺乏会增加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会更愿意采用回避退缩的消极应对策略,减少求助行为和社会接触。因此可以说,心理上的安全感是我们能否拥有良好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心理安全感在年龄上存在差异,成年人的年龄越大,安全感相对越高,这是因为随着人生阅历的日渐丰富,人们能够更自如地去应对人际关系和不确定性事件。

如何让老年人有充分的安全感

那么怎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老有所安”,

使老年人获得心理安全感呢?

这需要多方的努力。

安全感主要来源于社会,自然环境和家庭。

给予老年群体安定、舒适的客观环境。

近些年,我国的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这就需要养老保障能够及时地跟上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医疗条件、居住环境、物资保障……这些对于老年人的生活都至关重要,在衣食住行上都能够安心、踏实,才能为心理上的安全感打好基础,以睡眠质量为例,有研究表明,失眠的老年人会更加缺乏安全感,因为睡眠的缺失导致了他们对于周遭环境的压力更加敏感,会将生活中的一些应激刺激进行放大,而失眠本身也会成为他们的压力源,因为失眠带来的压力越大,会更加过度担忧睡眠质量,久而久之陷入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去改善老人们的居住环境等,在客观上确保安全感。

代际支持在心理安全感的获得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因素作为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促进个体身心健康、提高生活满意度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子女、孙辈,应给予老人们足够的关怀,使他们感觉到社会支持。研究表明,较高的家庭亲密度和更多的家庭关怀都能够使老年人的心理安全感得到提升。相比于非空巢老人,缺少子女陪伴和照顾会使空巢老人存在更多的安全感缺乏。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几年前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大强这一角色,吵嚷着要喝手磨咖啡的他看似很“作”,但事实上是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不要压抑情绪的表达。

有研究发现,情绪表达有利于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体验,更多表达情绪的老年人能够大胆向家人表达自己的愿望,通过获得家人的反馈来获得安全感。如果不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是选择压抑起来,并不利于情绪的缓解,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因此,对于老年人群体,应不吝啬自己的表达欲,将自己所感与家人亲朋分享,释放情绪,通过他人的反馈来获得安全感,也不失为良方之一。

你有足够的安全感吗?

当安全感缺失的时候你是怎样解决的呢?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小妙招!

参考资料:

[1] 李晓芬, 陈晓, 杜秀荣, 李延翠, 苏爱华. (2018). 老年人心理安全感与家庭关怀度的相关性研究. 全科护理, 16(16), 1924-1926.

[2] 杨航, 邵景进, 张乾寒, 蒋悦, 李加美, 白学俊. (2019). 老化恐惧与老年人受骗易感性:安全感和掌控感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7(5), 1036-1040.

[3] 周玮, 洪紫静, 胡蓉蓉, 朱婷婷, 刘燊, 张林. (2020). 亲子支持与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关系:安全感和情绪表达的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6(2), 249-256.

[4] 朱永兴, 赵娟, 邹杨, 王广法. (2021). 老年人失眠与安全感,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的关系. 中国老年学杂志, 41(7), 1517-1520.

[5] Bar-Tal, D., & Jacobson, D.(1998).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security. Applied Psychology, 47(1),  59-71.

图片源于网络(https://baidu.com/),侵删!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哈利波特社交恐惧正念反社会人格抑郁症九型人格自卑心理健康绿帽情节易怒症恋母情结情商测试偏执型人格桃花运亲密关系九型人格思维反刍心理咨询师产后抑郁症回避型人格冥想心理医生自闭症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