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学》心理健康的人会出现异常心理现象吗?
作者:贝弗里·格林 2020-10-05 10:45:57 心理百科

核心书摘

《异常心理学》整合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精华,详细描述了异常心理的症状表现、产生原因及矫治方法,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古怪行为背后的秘密,搞清楚异常心理和正常心理的界线在哪里。

《异常心理学》心理健康的人会出现异常心理现象吗?

《异常心理学》心理健康的人会出现异常心理现象吗?

《异常心理学》心理健康的人会出现异常心理现象吗?

《异常心理学》心理健康的人会出现异常心理现象吗?

《异常心理学》心理健康的人会出现异常心理现象吗?

《异常心理学》心理健康的人会出现异常心理现象吗?

关于作者

杰弗里·尼维德,纽约圣约翰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和临床心理学学会会员。尼维德担任数家心理学期刊和杂志的编辑,在心理学专业期刊和杂志上发表了超过70篇文章,撰写或与他人合著了50多本心理学或相关领域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

斯潘塞·拉瑟斯,在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新泽西学院。他感兴趣的领域包括心理评估、认知行为疗法和异常行为,著有《心理学基础》、《儿童的世界》等书。

贝弗里·格林,圣约翰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和临床心理学学会会员。她在阿德菲大学获得了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在公共心理健康领域工作了十多年,担任众多学术期刊的编辑。她独著或与他人合著了超过100本专业图书,获得了11个国家奖项。

本书鲜知

《异常心理学》心理健康的人会出现异常心理现象吗?

学什么?心理健康的人会出现异常心理现象吗

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丰富多变的,正常与异常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正常和异常。即使心理健康的人,在一定场合或特定的时间,心理活动也可能暂时出现程度不同、时间长短不一的失调。

很多人都体验过的烦躁、焦虑、愤怒等情绪,如果是短期或轻度的心理异常,并不会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然而,如果是过于强烈的心理波动或变化,或者已经在这些波动和变化中发生了不良的反应,就会让我们的心理变得异乎寻常,出现异常心理现象和行为。

你还会发现

· 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 焦虑障碍是怎么一回事;

· 物质成瘾障碍对人们的影响。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停留在悲伤的顶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如何认识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这个词,似乎是个很主观的事儿。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同,有人挨批评了,觉得很绝望,有的人却感觉无所谓;有的人考试考砸了,会心理崩溃,有的人会回去复盘,准备下次再考;有人失恋了,就感觉天都塌下来了,有的人人却整理精神准备去敲响另一扇门。

那么,究竟什么程度的伤害才算是真正的创伤呢?

1、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学研究认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的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的心理障碍。主要症状包括反复做梦、事件回放或创伤事件感觉的回放,以及严重的心灵痛苦。

《异常心理学》心理健康的人会出现异常心理现象吗?

这个概念听起来挺抽象的,下面我们来举个具体的例子,带大家来感受一下心理受到创伤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

杰西卡是一位全职妈妈,在第三个孩子出生后,她决定做输卵管结扎手术。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门诊手术,它的处理方法,是通过灼烧输卵管来防止以后怀孕。但手术开始不久,杰西卡就因为麻醉剂量不足醒过来了,可医生并没有发现。等手术结束,杰西卡就像经历了一场梦一样,恍恍惚惚地回家了。

在做完手术的第四天,杰西卡意识到自己做梦的时候,一直听到手术室里的对话,而自己无法动弹的身体在被灼烧。从那时候起,一些可怕的记忆片段开始在她生活中出现。她对一切微小刺激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经常忍不住对丈夫大吼大叫,一天只睡3个小时,2周内瘦了20斤。

慢慢地,杰西卡把一次次闪回的痛苦记忆拼接起来。她想起来自己是如何在手术台上清醒过来,并且经历了多么可怕的切割和灼烧。杰西卡感到非常痛苦,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被如此折磨,只有漫长的疼痛和恐惧,以及无尽的孤独和无助。

在杰西卡的世界里,创伤开始在她心理打上了烙印,家中的熨斗和卷发棒几乎等于刑具,各种刀具让她觉得恶心和愤怒。更可怕的是,她的丈夫,渐渐地和那些伤害了她的医生重合起来,她的婚姻开始渐渐走向崩溃。

总之,创伤后应激障碍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痛苦,那么,这种可怕的心理障碍是怎么形成的呢?

2、创伤后应激障碍形成的原理

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有心理创伤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功能受到了影响。

生物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里最早发育的,是脑干,也叫“爬虫类脑”。脑干就在我们的脊柱与颅骨连接处的上方,大概后脑勺的位置,负责我们身体运作的基础功能,比如吃喝拉撒睡。当我们还在妈妈的子宫里时,爬虫类脑就发育好了。因为直接关乎生死,所以它对危险非常敏感。

在爬虫类脑的上方,是我们的边缘系统,也叫“哺乳类脑”。听名字就知道了,它处理的是更高级的功能。边缘系统是情绪所在的地方,负责探测危险,鉴定情感意义,它的核心部件包括海马、扣带回和杏仁核等。

最后发育的,是大脑最表面的皮层,负责理性思维的前额叶就在这里。它让我们能够计划、反思并且想象未来。但这个重要的脑区,也很容易在创伤的影响下停止工作。

当创伤来临,这些外界的各种刺激,会被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和皮肤探测到,然后这些感官信息被集中到位于边缘系统的丘脑中。我们可以把丘脑比喻成大脑里的“厨房”。丘脑会将这些感官信息混合加工,确定“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接下来,这些被加工好的感官信息会朝上下两个方向传递。往下,会传递到位于边缘系统深处的杏仁核。它就像大脑的“烟雾探测器”,负责监测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否关乎生存大计,并在海马体的帮助下,快速得出结果。这个过程很快,但也容易出错。

与此同时,信息也会向上传递到前额叶,它的功能好比是“瞭望塔”,让我们能从高处看到全景,辨别闻到的烟味是着火了需要逃生,还是炒菜糊锅了,不需要逃生。这个过程会稍微慢些,但一般比较准。

正常人的大脑,要想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刺激和危险,需要“烟雾探测器”和“瞭望塔”的协作。但神经影像的研究表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这两项功能都不太正常。

他们的杏仁核过于活跃,烟雾探测器经常乱报警;而作为“瞭望塔”的前额叶又不够活跃,无法及时叫停。结果就是,他们常常会因为细微的挫折而暴怒,或者仅仅是被碰了一下就惊慌失措、寝食难安。

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方法

好了,理解了创伤症状形成的原理,我们再来看看如何治疗创伤。目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流治疗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恢复理智与情绪之间的平衡,这属于对内的;第二种是重建社会联系和支持系统,这属于对外的。

二、焦虑障碍:过度担心是一种诅咒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怎么理解焦虑障碍?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人,他们经常会说自己对一些事情有“预感”,他们做什么事儿都是小心翼翼的,甚至出个门都恨不得要看看当天的黄历。

这种看似“神经兮兮”的状态,并非是精神不正常,而是焦虑障碍的一种典型表现。

1、什么是焦虑障碍

所谓焦虑障碍,又称为焦虑性神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主要症状是持续性或发作性的焦虑、紧张、惊恐不安等情绪。

《异常心理学》心理健康的人会出现异常心理现象吗?

客观地说,适度的焦虑对人是有益的,它可以让个体做好应对的准备,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本能,也可称之为“忧患意识”。

但是,“过度的担心就是一种诅咒”,病态的焦虑就会对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了还会要人命。我们在读《史记·吕太后本纪》和《汉书·惠帝纪》时,都讲过汉惠帝刘盈是如何被焦虑症给折磨死的故事。

汉惠帝刘盈是西汉第二位皇帝,他生性仁慈儒雅,不适合搞政治。可悲剧的是,刘盈偏偏就生在帝王家,父母都是出了名的狠角色。

人常说“虎毒不食子”,可是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刘盈他爹刘邦,因为战败坐着马车逃跑,为了让马车跑得快一些,竟然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刘盈直接给丢下去了,要不是夏侯婴及时把刘盈给抢回来,那就没有后来的汉惠帝了。

这件事成了刘盈一生的噩梦,父亲的残酷让他幼小的心灵不堪重负。可是,有个狠心的爸爸还不算,刘盈还有个狠毒的老妈。

当年刘邦在起义途中,遇到了能歌善舞的戚夫人,后来就一直宠幸戚夫人不理原配吕后了,更要命的是,刘邦后来一度生出了废掉太子刘盈,把皇位传给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的念头,这让吕后是既妒又恨。刘邦死后,刘盈名义上即位称帝,但是大权都在他老妈吕后手上呢。

于是吕后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她不仅毒死了戚夫人的孩子刘如意,还把戚夫人的手脚全部砍掉,毁掉五官,浸泡在粪坑里,做成了所谓的“人彘”,更恶毒的是,她竟然还让人把刘盈带过去参观。

母亲的残忍,再次给刘盈脆弱的心灵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再也忍受不住了。想一想自己的一生怎么这么惨啊:从小就没感受过家的温馨,危难时刻父亲狠心抛弃了自己,稍微好一点儿了母亲又毒杀亲弟弟,最后折磨戚夫人那种极其变态的手段,更是在他本已千疮百孔的心灵上重重地划了一刀。他禁不住要问自己,我到底生活在一个什么家庭,我身边的亲人都是些什么人啊?

最后,刘盈整日里郁郁寡欢、心力憔悴,在位仅仅7年就因为极度焦虑抑郁而死,死的时候只有23岁。

刘盈的故事告诉我们,焦虑症并非小问题,它对人的影响有时候是关乎生死的。那么,如此讨厌的焦虑障碍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2、焦虑障碍是怎么形成的

从宏观角度讲,在我们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典型困境,这些困境作用于人的内心形成焦虑和冲突,日积月累,构成焦虑障碍发展的肥沃土壤。其中,现代社会的竞争文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现代文化是建立在个人竞争原则的基础上的,人们不得不为了争取有限的优势资源,而展开零和博弈,一个人利益的获得往往也意味着另一个人利益的损失,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离,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就很可能升级为焦虑障碍。

比如每年的高考,成千上万的考生为了争夺高等院校有限的录取名额,不仅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事,反反复复地去刷题、做卷子,还要承受一次又一次模拟考试的折磨。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些人会因为承受不住考试带来的压力而日益焦虑脆弱,甚至变得有些神经质。

除此之外,焦虑障碍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们为对抗焦虑所建立的心理防御机制。所谓心理防御机制,指的是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内心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换句话说,真正的焦虑不是偶尔出现的困境和突发事故带来的心情不好或情绪低落,它是我们一直竭力逃离却又难以挣脱的无力感。

对于焦虑障碍患者而言,他们的问题不在于应对突发事件或困难时的能力太差,或情绪过于敏感,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面对焦虑时所做出的防御反应。

比如说,面对挑战或困难时,他们通常不会勇敢地接受,而是将责任想办法转嫁给外部世界,并且经常夸大自己实际感受到的挫败感或攻击性。严重时,甚至还会借助酒精或药物来麻痹自己。

此外,还有一种人,他们对于焦虑事件,直接采取彻底的回避策略。他们可能还会经常假装不喜欢一些东西,并以此作为理由去说服自己,躲避这些让他焦虑的事。

然而,事实上,这一系列的防御机制都是自欺欺人的,在真正对抗和缓解焦虑上根本没什么用。

三、物质成瘾障碍:那些无法克制的欲望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物质成瘾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手机、游戏、烟酒咖啡,你是不是有一些戒不掉的东西呢?是不是经常管不住自己,去重复一些对健康有害的行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可以判断,你上瘾了。

1、什么是物质成瘾障碍

成瘾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现象,而在各种成瘾行为中,又以物质成瘾障碍对人类的伤害最大。所谓的物质成瘾障碍,指的是由于对某种物质的依赖而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紊乱的障碍。

《异常心理学》心理健康的人会出现异常心理现象吗?

能够引起物质成瘾障碍的物品很多,比如说香烟、烈酒、咖啡、镇静剂、各种麻醉品等等。这些物质,会在生理和心理上让人产生愉悦反应,这种反应的多次重复就会让人形成依赖。

这种成瘾依赖,会给人带来严重的影响。

比如说,晋朝有一位狂人名叫刘伶,他崇尚老庄,嗜酒如命,还专门为酒写了一篇文章,叫《酒德颂》流传后世。

刘伶常常在外面醉得东倒西歪,回到家里就开始耍酒疯。刘伶老婆气得把家中的酒器摔的摔,砸的砸,指着刘伶的鼻子骂:“这日子没法过了?算我求你了,你把酒戒了行不行?”

刘伶一看老婆真生气了,就说:“好,好,我自己控制不了,要戒酒只能求助神灵了。你赶紧搞点酒肉来供奉神灵,我好向他们祈求祷告。”

刘伶老婆买来酒肉,供奉到家中神灵的牌位前。刘伶向牌位拜了几拜,说:“天神明鉴,我刘伶把酒看作是生命。我刚才说要戒酒的话,您可千万别当真。”

然后,拿起供奉神明的酒肉,边吃边喝,不一会儿又醉得不省人事了。

现实生活中,像刘伶这么嗜酒的人可能不多见,但是生活中养成某种瘾的人却非常多。那么,物质成瘾又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2、人们为什么会对某些物质上瘾

我们知道,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就是我们用来思考问题的地方,是人类的理性所在。我们可以把前额叶皮层看成一个公司,公司里有三个部门,分别实现工作记忆、决策和评价这三种功能。

在工作记忆部门,记忆让人能记住大约一分钟以内发生的任何事件,而工作是指将记忆中的细节拼起来,形成想法。

决策部门的作用是对各种想法进行快速比较,之后确定执行哪一个。

评价部门负责对人脑接收进来的信息进行评价:这东西是好还是坏,应该接受还是回避。这个评价部门的反应最快,它不需要意识判断就知道当前的世界是有吸引力的还是令人生厌的,紧接着,它就迅速启动一个动作模式,前进或者撤退。它还能对决策部门产生直接影响,也就是说,决策部门怎么决策和执行得先看评价部门的脸色。

从大脑的分工,我们可以看出来,人的最终行为受评价部门的影响最大,但麻烦的是,这个评价部门喜欢收受贿赂。这里的贿赂当然不是钱,而是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

进一步说,谁给它大量的多巴胺,它就为谁说好话。结果,那些能带来大量多巴胺的事情,常常会让我们的理性缴械投降。

实际上,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会让我们的多巴胺水平升高,比如美味的食物、被人夸奖、甜美的爱情、完成重大任务等等。而多巴胺升高又反过来让我们想要不停地重复这些事情。但是,为了不让我们吃饭吃到撑死,或者兴奋过头血压升高,人体进化出了一种保护机制,当觉察到多巴胺频繁升高时,它会分泌一种物质抑制多巴胺。

我们正常的行为基本上都可以在保护机制的监视下得到有效控制,唯独瘾品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它会破坏人体的这种保护机制,让你每次使用这些瘾品时,都能得到大剂量的多巴胺。

也就是说,只要你使用它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大大的奖励。比如,瘾品中的可卡因和鸦片,都是大量促进多巴胺分泌的毒品。这么一来,你的渴望和奖励都被牢牢地固定在瘾品上,一次又一次不停地重复。那么,你大脑中负责理性的部门就被瘾品调教成功,这就是成瘾的本质原理。

总结

以上就是《异常心理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本书,我们明白了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丰富多变的,正常与异常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正常和异常。即使心理健康的人,在一定场合或特定的时间,心理活动也可能暂时出现程度不同、时间长短不一的失调。

很多人都体验过的烦躁、焦虑、愤怒等情绪,如果是短期或轻度的心理异常,并不会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然而,如果是过于强烈的心理波动或变化,或者已经在这些波动和变化中发生了不良的反应,就会让我们的心理变得异乎寻常,出现异常心理现象和行为。

这本书中列举的心理创伤、焦虑、成瘾等异常心理障碍,都是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所以,每个关心自己心理健康的人,都应该了解一些异常心理方面的常识,做到有备无患。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治疗师心理测评恐惧症双相情感障碍心理咨询俄狄浦斯情结负面情绪源码叛逆桃花运依赖型人格绿帽情结亲子关系自卑心理情商测试职业性格心理心理学女人心理悲观主义孤独症社交恐惧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心理学家情绪管理分院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