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的心理归因:啃老是家长与孩子的合谋
作者:刘丹 2020-10-12 17:11:26 成长心理

有些年轻人跟父母共住,这样就有更多机会花父母的钱,而不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独立学习和工作。中国台湾地区把啃老族称作尼克族,意思是没有接受教育、没有工作、不是学生或实习生、不是工作人员、不升学、不进修、不就业、无所事事的族群,他们的衣食住行都依靠父母,而且花销很大,甚至超出父母的承受能力。

这个群体的年龄集中在22~40岁,被称为新失业群体。不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工作,也不是因为经济不好,而是他们不愿意工作。这个现象在中国大陆出现得比较晚一些,但在很多地方也已经备受人们关注了。有很多媒体报道过这样的啃老例子,甚至有一些年轻人还被父母告上了法庭。

啃老的心理归因:啃老是家长与孩子的合谋

英国某保险公司通过调查发现,到2025年,英国将会有380万年龄在21~34岁的年轻人和父母同住,这将比目前的数字增加超过1/3。

啃老族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孩子和父母双方导致的结果。也就是说,只有啃老的人,没有愿意被啃的人,是不可能发生这种现象的。在经济不发达的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几乎不存在啃老现象,那时候社会上流传的话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3岁左右不上学出去捡煤球、上山打柴补贴家用的孩子比比皆是。所以说,当代的啃老族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双方导致的结果。

这不是在批评父母,而是要求我们看得更远一点儿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啃老族之所以能够诞生,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很多父母比上一辈有了更多的积蓄,有能力养育孩子更久的时间。

啃老的心理归因:啃老是家长与孩子的合谋

有一个家长来做咨询,他的问题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几乎所有科目都不及格,他担心孩子再这样下去很快会被学校开除。他说:“我苦苦相劝,要儿子好好学习,我实在弄不明白为什么他不愿意好好学习,我从他上大学开始就跟他讲‘你不需要有任何生活的压力,你学习也不需要太好,尽力就行。我会把其他一切事情安排好,你不需要担忧除学习外的任何事’。”

我问这个家长:“你说的不用担忧,具体指什么呢?”他说:“我跟儿子讲‘我已经给你买好房子了,你不需要担忧自己的将来,哪怕没有找到一份特别好的工作,也没有关系,爸爸公司的状况还不错,你可以来公司。钱挣多挣少没关系,我们的养老问题,你也不用担心,我们已经买了相关保险,即便将来我们身体出了问题,也有高额的医疗保险用以支付治疗费用’。我们在他这个年龄承担了很多压力,不想再让他跟当时的我们一样。他只需要好好珍惜,好好学习就可以了。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儿子就是不愿意学习,其实他并不笨,可是每门考试成绩都不及格。”

我对这位家长说:“听你这样讲,我实在想不出你的儿子有什么必要好好学习。他生活中所有需要努力的部分,你都帮他解决好了。他为什么还需要努力呢?他为什么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呢?他完全可以轻松地过日子,不用学习的。换作是我,我也不想考试及格,我就想去做一个快乐的人,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就好了,因为我的父母已经帮我把未来的事情都安排好了。对于一个18岁的年轻人来说,他是需要在大学生涯里对未来有一个追求的。所以你可以告诉他‘我可以养你到22岁大学毕业,到时你就需要自己去赚生活费了,你需要为你自己的未来规划,你需要自己努力,我可以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你,但都不是义务和无偿的了。比如,你可以继续住在家里,但是你大学毕业之后便需要交房租给我’。”

啃老的心理归因:啃老是家长与孩子的合谋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有一些人的啃老行为是父母在无意识中造成的。父母在无意识中给孩子的啃老做好了一切准备。案例中的家长便是用他的行动来告诉孩子——你不需要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房子、票子、工作这些事情我都帮你搞定了,你完全不需要操心,只需要学习就好了。

需要强调的是,我并不是在责备这对父母,他们的做法自有道理。他们是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从小就背负着家庭的各种压力和期望,家人需要靠他们上学来改变命运,家庭甚至完全不知道如果生病有什么办法可以得到充分的救治,也不知道孩子的未来是怎么样的,更不知道孩子以后结婚了可以去哪里住。为了过上自己和家庭想要的生活,他们承担着各种焦虑

当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后,他们每次面对孩子分享经验时,还是会重新回到自己上大学的焦虑中,因此他们愿意为孩子提前做好所有的准备,避免孩子体会到自己当年的痛苦。实际上,孩子跟他们是不一样的,孩子并没有体验过贫苦和高度紧张的生活;而父母买房子、买保险,其实是自我缓解心理压力。

啃老行为不是由年轻人一方造成的,而是个体与家庭互相影响所促成的。家长希望孩子对未来没有任何压力和焦虑,于是为孩子准备好了一切,所以,啃老行为是家长与孩子双方导致的结果。年轻人缺少社会经验,他们对未来的焦虑和恐惧在无意识中受到父母的影响,如果他们感受到的是父母不希望他们过高压力的生活,不希望他们对未来有不确定感,那么在潜意识中,二者一拍即合:孩子不愿意离开家,父母也在无意识中提供了经济支持。当然,父母在意识层面常常会劝孩子好好学习、出去找工作。而事实上,啃老现象如果能持续多年,就一定不再是孩子一方的责任,一定是父母提供了足够的经济支持。

啃老的心理归因:啃老是家长与孩子的合谋

来访者Z,家中独生女,36岁,曾在旅游局工作过,后来又换了几份工作,现在没有上班,没有结婚,没有恋爱,也没有生育。

Z高中毕业后离开家,在别的城市读书,通常只在过春节的时候回家。有一年,Z生家人的气没回家过年。Z认为自己是比较恋家的人,现在却独自一人在二线城市生活。Z没有恋爱经历,读书的时候收到过不少情书,但她一概不回。读高中的时候,她对班上的一个男生有好感,后来知道这个男生恋爱了,她也不觉得难过。因为父母催婚,Z相了10多次亲,基本上都只是见了男方一面,如果男方再约的话,Z一概拒绝。在Z的内心深处,她认为自己还小,可是一想到都36岁了,Z会有些焦虑。

Z认为自己是一个传统的人,没有想过要独身一辈子,但不接受姐弟恋,觉得应该找年纪大一些的来照顾自己。因为一直被父母催婚,尤其是父亲,所以Z跟父亲的关系很紧张。在日常生活中,Z性格开朗,与人沟通完全没有障碍,也有自己的闺蜜。尽管在与人交往中稍微偏被动一些,但她平时也参加很多社群活动,并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和异性的相处一般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旦关系深入,她就不知道怎么相处了。

咨询师在了解Z的个人情况时,仔细问过Z的既往史,发现Z并没有遭遇过性侵或暗恋受伤这一类型的创伤。Z提到过她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从未觉得寂寞,她喜欢听音乐、看电影,还经常做运动。

Z说,她初三的时候听母亲说父亲出轨,当时觉得母亲受委屈了,对父亲很生气。母亲说她跟Z说出来后心里舒服多了,Z很庆幸自己可以帮助到母亲,可以成为母亲的宣泄对象。父亲可能至今都不知道Z知道他出轨这件事。Z曾经很希望父母离婚,但是最终不知道为什么,父母关系反而相处得很好,他们也并没有离婚。

Z在咨询当中提到自己已经36岁了,也没有结婚的意愿,她不想跟很多人交往,尤其是男性,她对自己有一些怀疑,但是这些怀疑并不会让她痛苦。她会考虑自己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况。

谈到自己状况的时候,Z说,她一直单身,而且她觉得单身生活比较无拘无束,不需要考虑别人的想法,能更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比如说自己春节不想回家,可以跟团旅游,或到闺蜜家乡游玩。但是Z也能感受到现实带给生活方面的压力。因为自己没有上班,也没有工作能力的提升,这让她有一些自卑感;她会对父母存有愧疚;相亲的时候也曾经想过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太行,因而对方对自己有一些挑剔。

啃老的心理归因:啃老是家长与孩子的合谋

对于这样的个案,我们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她的处境。在进行家庭咨询时,我们首先要注意避免偏见,也就是要保持中立。系统咨询最重要的立场是中立, 即不带偏见地看待事情,虽然很多时候不带偏见不太容易,但是我们要知道中立的立场对于系统式工作是很重要的。

对于“什么年龄结婚、跟谁结婚、结不结婚”的事情,咨询师需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有偏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地在某些方面存有一些偏见。比如,有些咨询师认为某个地方的人不好相处;有些咨询师无法与有同性恋倾向的人一起工作。对于结不结婚这个问题,有些人秉持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年纪大了就一定要结婚;而有些人则认为“不结婚很好,这样很独立、很自由”。这两者其实都带有偏见。

我们要做到对一切事情都不带偏见是不太可能的。我在训练咨询师的时候,并不会要求大家做到绝对没有偏见,而只是要求咨询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偏见,比如地域偏见、性别偏见。了解自己的偏见后,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接受自己有偏见。我们如果在咨询中持有偏见,是很难进行工作的。所以第三个事情就是要学会在咨询中表达偏见,以一种诚实且中立的态度来表达。

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表达偏见,即“我很公正、坦诚地告诉你,我并不像你想象中那样能够接受一切,但是我能够接受我自己有偏见,并且意识到我有偏见,我愿意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了解你”。第二层意思是在表达偏见后,我们要继续表达对对方的好奇,并愿意跟对方一起深入探索。

在系统咨询中,确保自己保持中立的态度和立场后,接下来就要对个案进行全面了解。以Z为例,我们不仅要了解Z从小到大的情感发展历程,还要更广泛地了解她生活各方面的情况,比如经济状况。

所以问题来了,一个36岁的女性,换了几种不同的工作,没有积蓄,却可以在二线城市独自居住,这个生活成本还是挺高的,而且她还能找咨询师,这花费也是不小的。那么Z的经济来源是什么?难道是她的父母在为她支付房租?甚至在为她支付心理咨询费?Z还有业余爱好,会去听音乐会、看画展、看电影,这些消费在二线城市并不低。另外,她还会跟闺蜜去旅行。所以,有没有可能是父母在给予她经济支持?因此,经济问题是咨询师需要了解的,这是作为了解Z现实功能的一个重要参考,也就是我们需要对Z进行现实性评估。

Z是在自己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时积攒了一大笔钱?在无业期间投资股市或做其他投资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呢,还是跟父母有一个默契,即便她不工作,父母也可以支持她的花销,维持她的生活?这里体现的就是家庭咨询的关系角度。Z已经36岁了,虽然不跟父母在同一座城市生活,但她仍然有可能是隐性啃老,这样她才可以在父母的支持下不用工作。

啃老的心理归因:啃老是家长与孩子的合谋

在全面了解Z的生活之后,我会给出不同的建构。Z和其他有类似情况的年轻人相比,智力情况比较好,能胜任不同类型的工作,人际关系也还可以,有不少闺蜜,也有过跟异性相处的经历。Z没有明显的创伤,在跟人交往和咨询的时候,她都能够保持良好的交流,维持正常的咨询关系,这些表明她的一般社会功能是良好的。那么在这样的状态下,如果她觉得对自己不了解、存有困惑,而且想作出改变的话,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建构。

第一个建构的方向:有可能Z从小到大在家族中承受了很多期待。父母的原生家庭比较亲密,母亲的兄弟姐妹会介入Z父亲出轨这件事。Z上学后,父亲家族的人会给Z家一些经济支持,父母两边家族的人都对Z有很多期待。这种成长经历会使长大的Z更愿意远离这种传统文化,避免家族人员过于亲密的生活形态,而选择独自生活。

从家族的角度来讲,Z远离自己的原生家庭和故乡,独自在异乡生活,并且没有生活焦虑,这有可能因为Z代表了整个家族的内在需求。家族需要一部分独立性,需要一部分远距离的空间,让家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而不是所有的家庭成员都紧密联结在一起。也就是说,Z一定程度上在完成父母没有完成过的独立,完成父母对于独立生活的追求、对心灵空间的追求、对自由的追求。

孩子会在无意识里完成父母的期待,比如小说《家》《春》《秋》里写到的,老大告诉自己:“我是家里的老大,我要承担家庭的责任。”他对弟弟们却说:“你们可以去外面打拼,去看看世界的精彩。”家族里不同的孩子在承担不同的责任、履行不同的使命,这在家庭治疗里被称为派遣。

Z在远离父母的城市里独自居住,不急于找工作、也不急于结婚,这有一种象征的意义,似乎是Z在替父母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对自由的追求。

啃老的心理归因:啃老是家长与孩子的合谋

第二个建构的方向:Z的父母那一代人从小有过多的经济压力,每一个孩子都在为家庭承担很多的责任,要拼命打拼,努力赚钱以确保以后生活衣食无忧。父母在40~50岁积攒了足够的财富后,Z作为孩子就可以替他们过衣食无忧的生活了。这体现在:Z不需要着急找工作,也不需要着急结婚,更不用着急跟别人生活在一起,Z可以独自富足地生活。

我们这里对于Z的建构,是从代际关系和家庭发展的角度来看的。一般家庭会把培养孩子当成主要的目标,那么父母就会把自己的期待、未完成的情结,甚至终生感到遗憾的一些愿望投注在孩子身上,孩子会有意或无意地来承接这一部分。比如有些人说,“我必须学医,因为我家人很需要医生照顾”。这就是家庭的一个派遣。孩子承接家庭的派遣是一个有意思的状态,而且有时候一些家庭的派遣使命是无意识的,这更需要我们通过建构将其揭示出来。

请注意,这样的建构用的不是缺陷取向,而是资源取向,这是家庭咨询很重要的原则之一。Z没有能力出去工作、没有办法找到伴侣结婚,这就是缺陷取向;而没有去工作是在承接父母没有完成的愿望,Z是在帮父母实现某部分的愿望;Z的父母在青年时无法衣食无忧地生活,而Z实现了,这就是资源取向。

资源取向在这个个案咨询中还有另一个应用。原本Z所呈现出的困难处境似乎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当我们从资源取向来进行多元建构时,建构出来的是个案和家庭成员双方的主动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是当事人可以选择的部分,这是赋能的过程。Z其实也可以去工作,但她选择了代表父母在家族中实现自由和不纠缠的部分。

在分析这个案例时还要注意一点,咨询师会担心Z不婚是不是受了父母关系的影响,因为父亲出轨使得Z对婚姻失去了信心,这里就涉及对创伤的评估。的确,有些人会受到父母婚姻关系带来的不好影响,但是到底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呢?我们从整体来看Z的个人生活、工作和社会关系,通过对Z进行评估,会发现她基本适应良好,因此父亲的出轨即便对她有所影响,也是在Z能够处理的范围之内。

有些咨询师会问,我们做多元建构后要怎么办呢?系统式家庭咨询更强调我们帮助个案建立多元建构、多角度的认知后,进一步询问当事人会产生哪些新的想法和感受,甚至要直接问当事人:“你回去后会有哪些行动上的倾向呢?你愿意做些什么吗?”

咨询师要给予个案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产生改变的意愿和动力,然后在接下来的咨询中交流有什么样的变化会产生,而不是立刻帮助个案改变自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强迫症绿帽九型人格智商回避型人格分院测试自闭症智力情商测试产后抑郁依赖型人格无性婚姻聊天外貌焦虑职业性格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亲密关系双向情感障碍容貌焦虑爱情挽回叛逆期焦虑人际关系洁癖心理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