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新型肺炎更可怕的是心理思维恐慌
作者:实用心理学 2020-01-28 14:16:34 心理百科

昨天晚上的湖北疫情通报会上,武汉市长披露了这样一个让无数人惊愕的信息:

武汉封城之前,有将近500万人离开江城。

今天,新型肺炎确诊人数就上升到2800多。

面对疫情的不断扩散,很多人心理出现了一些应激反应。

譬如焦虑、担忧、情绪低落、敏感爱发火、胸闷、睡眠不好等症状。

表面上看,这是疫情带来的恐慌,但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么简单。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

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我们对所发生事情的态度和看法。

用在当下,我们也可以说,相对于疫情本身,更让人恐慌的实际是我们对疫情的不合理认知。

那么,有哪些不合理的认知导致我们产生了很多不良的情绪呢?

1. 应该式思维:

认为事情应该怎样怎样,对现实发生的事情不接纳。

面对灾难性事件,我们的心中很容易激发出愤怒的情绪。

比如为什么之前信息披露的不及时,为什么不早封城,让这么多人扩散到全国各地等等。

这些不满和指责很多都是中肯的,不能说人们抱怨的不对。

但是,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纠结于它们该不该发生,执着于这种应该式思维,除了让自己更愤怒、更情绪化外,对解决现状并没有多大意义。

在疫情还没有被消灭之前,更重要的是接纳它。

接纳并不是认同,而是心理上承认这样的事确实发生了。

你只有承认了,才能基于现状去想怎么去应对,怎么去保护自我。

比如新型肺炎更可怕的是心理思维恐慌

情绪化推理:

凭自己的感受判断事情,而不是凭理性的思考

疫情发生时,人最容易被激发出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

处在情绪中时,人的头脑容易发热,很难清晰、理性地思考。

只要是自己感觉到的,就相信它是真实的。

人一旦被情绪裹挟,就很容易误信谣言和虚假的传闻,从而导致恐慌的心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当刷到一条负面信息时,不妨提醒自己一句:

这是不是真实的?

避免被误导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

查消息的信息源。

如果是一些平时就很客观、理性的媒体发出的,可信度就高。

如果不是,或者根本查不到来源,就要心里打个问号了。

否认积极事件:

只看到事情消极的一面,看不到积极的一面。

面对疫情,很多人之所以感到恐慌,是因为感受不到希望。

而之所以感受不到,并不是没有好的事情发生,而是虽然有好的事情发生,但是被自己无视了。

比如这几天的疫情进展,虽然前几日有非常多的混乱,但也有不少积极的事情发生。

比如各地募捐物质的支援,其他地区医护人员的援助,火神山医院基建狂魔式的进展等等。

这些都在说明,我们在与病毒的搏斗中,正一点一点地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所以,当你感到恐慌的时候,可以自己问一下自己:

我是不是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那些消极的事情上,而忽略了那些积极的事情?

主动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看到事情积极乐观的一面,才有助于摆脱不良的情绪,坚定信心。

糟糕至极的思维:

一旦有的不好的事情发生,就认为结果是无可救药的。

夸大是我们思维的一个特点,当我们高兴的时候,看到所有的东西都会很开心;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周围的一切都会变的很伤感。

这样的一种夸大的特点就导致了,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会把它想象的更为糟糕。

当像新型肺炎这样的重大安全事件发生时,就容易想象成灭顶之灾。

但是,不管这种感受有多真切,我们都要提醒自己,这可能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夸大假象。

十七年前的非典告诉我们,再厉害的疫情也有控制和消灭它的一天。

所以,别轻易被眼前的困难遮住自己的眼睛。

过往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

我们所担心的事情,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发生。

综上,当你被眼前的乌云遮住眼睛,并因此而沮丧,而恐慌时,不妨调整一下自己头脑中的认知。

我很欣赏美剧《权力的游戏》当中的一次对话:

布兰曾问父亲奈德:

“一个人害怕的时候还能够勇敢吗?”

奈德回到:

“一个人唯有在害怕的时候,才能够勇敢。”

很多时候,在灾难面前你是变得更勇敢,还是更脆弱,就是在这一念之间。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依赖型人格障碍洁癖爱情挽回EPDS性取向绿帽情结心理学家外貌焦虑心理咨询师双向情感障碍MBTI测试倾诉自愈能力心理恐惧症九型人格情绪管理哈利波特强迫症俄狄浦斯情结智力测试社会心理学焦虑症男人心理存在主义原生家庭P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