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综合征是什么
作者:易读心理网 2020-11-08 13:37:51 职场心理

迪士尼有一部非常经典的动画叫小飞侠,其中的主人公叫做彼得潘,他是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小男孩,虽然在动画里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角色,但是如果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个长不大的小孩,那就不一定是好事了,心理学家将永远扮演孩子而拒绝扮演父母的人成为彼得潘综合征,那么彼得潘综合征是什么,幼稚病的表现又是什么呢

彼得潘综合征是什么

彼得潘综合征是什么

对于行事幼稚、拒绝长大、“想永远扮演孩子而拒绝扮演父母”的人,心理学家也将其称为“彼得·潘综合征”。彼得·潘是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的童话人物,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这类人虽已进入成年,但心理上还保持了很多孩子的特点:他们爱玩、情绪化、任性,难以自我克制;在生活方面,较依赖他人;对于工作和家庭等成人责任,他们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如频繁更换工作,迟迟不愿结婚,不愿成为父母;他们还表现出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不会主动关心他人,却把他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

童话中出现的彼得潘,离开了大人们居住的世界,永远像少年一样的活着。因此,人们就把这种即使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行动与个性却都还表现得像小孩子的人称为 「彼得潘症候群」患者。患了彼得潘症候群的大人,比起跟其他大人相处,他们更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模型或娃娃,怀念小时候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照,所以即使长大 了,行为还是像小孩子一样,而这也被称为大孩子(kidult),也就是像小孩的成人。

彼得潘综合征是什么

彼得潘综合征的表现

患者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因此,他们的行为与年龄很不相称。患“彼得潘综合症”的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他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有孩子气。

他们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

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爱情和家庭。

他们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岁月而不肯成长,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

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容易在失落中为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墨西哥心理治疗协会主任罗伯托·图鲁比亚德斯说:“‘彼得 ·潘综合征’患者处理感情问题尚不成熟,所以他们大都没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会拿他们当孩子看待。”他认为,这种病症难以 用药物治愈,惟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治疗。

解析:父母包办一切造就“彼得.潘综合征”

不做家务活;葱和韭菜分不清楚;一遇到问题便会手足无措……这就是现在一些成年人患上“幼稚病”的共同表现。市七医院临床精神科医生王奕权说,这部分“ 大小孩”虽已进入成年,但心理上还保持了很多孩子的特点:他们爱玩、情绪化、喜欢依赖他人,往往逃避责任,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与动手能力弱。

王医生分析,“彼得潘综合征”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教育有很大关系。这部分“大小孩”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上学时家长包办了学习以外的全部事情,助长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工作结婚后,这些“大小孩”因为没机会学习生活技能,心理成熟度不足,依旧沉迷于父母或伴侣的“爱护”,不能适应社会,难以承受失败。

彼得潘综合征是什么

彼得潘综合征如何治愈和避免

‘彼得潘综合征’会对患者的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病症一般难以用药物治愈,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心理治疗,“大小孩”们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人生观单靠说教很难彻底改变,应由心理专家和其亲人一起来对其进行长期的专业干预治疗,要迫使他们面对现实,帮助建立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以适应社会生活。

“很多家长不明白,过分的衣食无忧,只能让孩子的心理成熟变缓,更多机会患上‘幼稚病’。”对孩子要“差一点”,这样才能让他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

一定要从孩子小时做起,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和生活能力。学校也应该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多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学习生活技能,培养独立处事的能力。

彼得潘综合征是什么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抑郁症绿帽情结心理测评焦虑症情商测试回避型人格障碍MBTI冥想EPDS智商孤独症安全感洁癖恐惧心理恐惧症无性婚姻反社会人格易怒症自卑女人心理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