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绝的爱与得不到回应的爱
作者:冰千里 2020-12-17 17:25:33 婚恋心理

曾经,我很喜欢影片《触不到的恋人》,并反复看过多次。

那时内心似乎有种执念,觉得爱情之所以美好,恰恰正是由于它的不可得,就像幸福一样,得到了,味道就变了。

影片男女主人公一开始就注定无法在一起,因为他们分别生活在不同的时间轴里,男主生活在1997年,而女主生活在1999年,两年的时差让他们只能苦苦相思,不能真实相爱。

那个可以穿越时空的小小邮箱,成了链接彼此的唯一方式。

即便他们都在同一所城市,都住在那个美丽的湖畔小屋,甚至都养了同一条狗。依然无法越过时空相爱,错的时间遇见了对的人,令人唏嘘!

我觉得这部影片有个巨大隐喻:

“每个人内心都有个理想化的恋人,现实却并不存在”。

这个恋人是如此完美,完完全全符合了想要的的样子,他是纯洁的、神圣的、不能有丝毫亵渎和侵犯的。

就连爱他本身也好像是某种惊扰。

为了让心中这个形象更逼真,人们往往会投射给现实中的某人。

影片男女主人公正是自己内心的“完美情人”的投射。

被拒绝的爱与得不到回应的爱

在“民国爱情故事”中,诗人卞之琳对才女张允和的爱,亦是如此。

卞之琳一封一封给张允和写着日常琐事,却从未表达过爱意,即便天下人都看明白了,他还是不敢表白。

忐忑与胆怯让卞之琳把这份爱情写进了一首又一首的诗,如那首著名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那位圣洁的女子就像高高在上的女神,让男子倾其所有,耗尽此生之爱,而她却对此浑然不觉,只是看着远处的风景。

就算上天给过绝好的机会,他也没能把握。

有次他们一起郊游,穿着旗袍的张允和想让卞之琳拉她一把,而卞之琳看着那纤纤玉手,却怎么也不敢伸出去碰触,也许,他是怕把这么美丽的手碰碎了吧。

那样,女神就会从云端跌落,这是自己万万不能接受的。

最终,他们彼此有了各自的家庭,而且离得很远很远,远到隔着整整一个太平洋。

于是,卞之琳在《鱼化石》中写道: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

乃有了鱼化石。

诗中“镜子一样的爱”,让我想到了希腊神话里的美少年纳西斯。

纳西斯因长得奇美无比,被母亲放逐山林,希望他不会看到自己的容颜。但有一天,纳西斯在河面上无意看到了自己水里的倒影,就这样被美丽的外表迷惑,并深深爱上了自己,不能自拔。

最后,纳西斯茶饭不思憔悴而死,死后化作水仙。这就是心理学著名词汇“自恋”的由来,纳西斯和水仙花也成了自恋的代名词。

卞之琳诗中也表达过类似的自恋:“百转千回都不能同你讲,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而我,愿意想你。”

被拒绝的爱与得不到回应的爱

众所周知,这就是所谓的“单恋”。

单恋至少有三种状态:得不到回应的爱、被拒绝的爱、暗恋。它们都充斥着深深的孤独感。

柏拉图在一则神话故事中称,人类因得罪了天神而受惩罚,每个人都被劈成了两半。自此,每个人类都是不完整的,都只有一半,于是不得不终生去寻觅剩下的那一半,以此获得某种完整性。

有的人很幸运找到了,于是热泪盈眶,灵魂得到了安息,而更多的人却再也找不回自己那另一半,只有继续寻觅,继续孤独。

“单恋”就是在寻觅“另一半”中安慰自己的“美丽幻觉”,本质上,属于自恋的一种。

特别说明,本文提到的“自恋”单指:“与自己的感觉谈恋爱,尽管表面上是爱着另一个人”。

暗恋

“暗恋”这种单恋形式更是自恋,你深信那个人的的确确是你的另一半,而你的爱却都又与他无关。

在情窦初开的少年时,暗恋就是我们的爱情。

也许你爱上了老师、校花,亦或是学长、同桌,但他们都一概不知。

就这样独自体验内心的翻江倒海:失眠、思念、激动、兴奋、失落、羞涩、忐忑、失望轮番上阵,你则在其中反复沉沦。典型的“你爱他,他却不知道”。

暗恋是自己内心一出大大的大戏,戏里戏外都是你自己。

暗恋是最安全的,因为它绝对可控,“永不表白”就“永不破坏”。

看起来那个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让你沉醉不已,其实只是你在为自己的感受跌跌宕宕。

没什么比和自己较劲更不妨碍他人的了,也没什么比和自己玩更可控的了,一旦表白,就会陷入被动局面,因为你的爱需要另一个人来确认。

所以,很多自卑、自闭的孩子,往往会与一个物件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反复玩耍,乐此不疲。

暗恋的动力学解释是:你正在爱着“爱一个人的感觉”,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自我认同”。

人总在某个阶段迷失自己,感慨活着的意义,迷惑于何去何从,特别青春期的孩子们,几乎整个阶段都是为了“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的前提是先要有个“自己认同的人”。

也许父母给了你这样的感觉:可靠、值得信赖。你会以他们为榜样,会觉得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有魅力,从而认为自己也值得被爱。

这个阶段倘若“梦想成真”,最重要的环节是:你要离开他们,成为你自己。

离开的过程需要有个过渡期,最好有另一个人临时充当过渡客体,譬如友谊和爱情,你在其中看见了自己,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和纠缠,慢慢走向独立。

“暗恋的对象”就是这个过渡客体。而且是重要的、健康的、安全的、富有成效的。

我可以断言:几乎所有的少男少女都有暗恋之人,那个让自己心疼、心碎又心安的对象。

少年通过暗恋的感觉来爱上自己,认同自己。

而那段对方不知道的恋情,也许是少年这一生中最美丽的回忆,因为它是如此纯粹,纯粹到对方居然毫不知情,而情感又是那么真挚热烈,一点都不虚幻。

若有人被暗恋灼伤,潜意识不是你爱的人不对,而是你无法爱上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情感,无法和真实情感发生关联。

这样的人在早年不太有真实可靠的依恋者,没有让自己自豪的、深以为荣的父母或兄弟姐妹,就会很容易被情感卷入,不能自拔。

所以,暗恋是人格的双刃剑,一端是美好与动力;另一端则是惩罚与坠落。

得不到回应的爱

如果用“暧昧”也许能理解其表面含义。这个词本身就代表“确定”和“不确定”之间的来回摆荡。

得不到回应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不在乎对方是否真有回应;一种是体验爱恋中的不确定感,潜意识认为:只有“不确定”才是“确定的”。

很多人一旦确定关系,就会分手,这是“分离焦虑”的一种。他们深信“在一起就会分开”、“在一起就会被抛弃”。

他们不信天长地久,也不信曾经拥有,只相信“若即若离”。

有位来访与女友纠缠了12年,最终还是没能在一起,我在咨询记录中感慨道:

“关乎爱的感觉,两个人究竟如何才可延续多年爱着又保持着距离感,彼此纠结着、无奈着,怀疑着,惦念着,思索着,现实却又生活在别处,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又在隔离着什么?我们的情感为何如此敏感、如此敏锐、又如此疏离?前世又是怎样的缘分,让我们今生爱而不得?我们满足着操控感、主动性,以此来保持距离,存有自由度,却又要承受深夜的孤寂与内心的煎熬。时而翻腾、时而平静,时而惶恐,如果岁月催人老,时间真会淡化这一切吗?”

被拒绝的爱与得不到回应的爱

“得不到回应的爱”是一份无法给自己承诺的爱。

“倘若在一起我能保证与他白头吗?我能保证自己不抛弃他吗?”。

事实上,他们因更看重爱的责任,才不会轻易爱上,不会给对方明确答案,对方若给他明确答案,他也会疏远。

很多不生小孩的母亲不是因为没能力要,而是“我能保证呵护好另一个生命么?”,不能承受生命之重的背后,是不相信自己可以托付给另一个生命。

热衷于得不到回应之爱的人,骨子里是爱着这“纠缠不清的感觉”,爱着“因不确定性带来的无限可能性”。

这最是考验对方爱的能力,对方要有足够接纳和包容,才可慢慢融化那颗不安的心。

必须再单独提及一种爱,我给他取名字叫“依恋”而非“爱恋”。

很多爱情只是原始的“依恋”,一种“妈妈的味道”、一种“家的感觉”。

累了倦了,会有一个人在等着我

远远望去,我看到家里的灯散发着温馨的光

我喜欢依偎他、抚摸他,很柔软暖和,像妈妈的乳房

他只要在家什么不做也行,我心里就踏实

可以没有性关系,但是一定要有拥抱,身体要彼此缠绕

喜欢他给我夹菜、喂饭,最好放在嘴边吹一下,我简直要被融化了

喜欢他爱抚我的头发亲吻我的额头

喜欢他做饭的样子魅力无限

喜欢在他面前委曲的像个孩子

喜欢无理取闹这样他就可以哄我了

喜欢睡前他同我讲话,我会睡得更踏实

喜欢他搂着我摇来摇去

我可以一直这样想下去,你也可以,但凡把自己想成一个孩子,或更小的婴儿,你最希望妈妈为你做什么,那就是“依恋之爱”。

事实上,每个人都喜欢伴侣把我们当孩子,但并非常态,更多时刻我们是个理性的成年人。

有着“依恋缺失”和“依恋创伤”的人,则会把这当常态,并以此为爱的基础。

爱情是两元关系,婚姻是三元关系,依恋则是一元关系。

如温尼科特所言:“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婴儿这回事,有婴儿的地方必定有他的妈妈”。

早期依恋就是融合,是一个人,或者说是“人中人”。

孕妇是最恰当的比喻,我们都知道孕妇体内有另一个生命,但我们却看不到这个生命,只能看到孕妇本人。

依恋之爱便是如此,潜意识他希望自己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全然的享受,是“未分化之爱”。

很多出“问题”的爱情、婚姻都是如此。试想,一个3、4岁的小女孩,你如何让她去结婚?如何让她独立?又如何不让她在和对方发生性关系时拒绝?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孩子,作为孩子首先要满足依恋,满足妈妈对自己的爱,才可以长大,才可以去恋爱,去爱另一个人。

否则,就算你变成了“成年人”,你那个孩子也不甘心。

婚姻中,你得不到依恋就会去爱另一个给你这感觉的人;伴侣也很可能爱上另一个能给他带来成人之爱的他人,诸多所谓的“出轨”、“婚外情”都是如此。

所以,依恋之爱的本质是“幼稚的爱”,是一种无法得到成人般爱恋回应的爱。

被拒绝的爱与得不到回应的爱

被拒绝的爱

很多人被拒绝会继续努力得到,得不到会知难而退;还有一部分人并不在意对方的态度,依然坚持爱着,甚至终生都是如此。

这样的爱恋,爱的是“爱着你的我自己”、甚至是“不求回报的我自己”。感动的是自己那份执着,维护的是心中那个希望,即便冒着“我爱你你却不爱我”的痛苦。

孤寂、脆弱、无助,往往出现在深夜一个人的时候,那时自己是柔软的,虚空的,也特别渴望一个人能在身边陪伴、回应,以此慰籍那无眠的夜。而太阳出来、天亮了、工作了,真实情感就隐藏了起来。

黑夜与白昼,就像人的背部与腹部,是一个人硬硬的外壳和脆弱孩子的两面。

在“黑夜”(我指的是某种指望不上)里待久了的人,并不习惯太阳的温暖,更多的是拒绝这份温暖,也就更容易被他人拒绝。

被拒绝的爱既不会阻碍你“享受黑夜”,同时,也给了你“黎明前的黑暗”的希望。

这样的拒绝最好建立在尊重基础之上,他值不值得你爱,这一点很重要。对方只是拒绝,并没有嫌弃你、厌恶你、诋毁你。

就像花儿一样,你喜欢花儿,花儿并不会因为你的喜欢而厌恶你,很有可能花儿也很开心,这恰恰证明自己是美丽的,是值得被爱的。

相反,如果一个人把你对他的爱当做诋毁你的工具,当做侮辱你的资本,就说明他根本看不起自己,他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你就要毫不犹豫的离开。

当然也有例外,譬如受虐狂,譬如你对他的爱充满了利用和报复,那就变质了,那就不是爱了,也不在本章讨论范畴。

我指的是,你爱他,他不爱你,你依然坚持爱他。

除此之外没有离谱的人身攻击。如果这样,对双方而言则是美好大过伤害。你依然会体验到那种“爱”的感觉。

被拒绝的爱与得不到回应的爱

同暗恋一样,都有“单相思”之美。

对此,李银河这样说道:

“单恋是非常痛苦的,但是比起没有爱的生活,它还是快乐的,尽管无比尴尬或是羞辱备尝,但却是一个喜忧参半、苦中有甜的状况。喜和甜全部来自爱本身的美好感觉,即使没有得到回应,还是可以沉浸在对对方爱恋的感觉之中。有时,由于爱恋对象可望而不可即,反而使爱本身更加充满激情,更诗情画意。”

是的,很多人宁愿沉浸其中、宁愿在美好与痛苦中纠缠、宁愿把自己交付于拒绝、宁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宁愿被这“残缺之美”折磨,也一如既往、执迷不悔。——也许,这就是爱情的伟大之处吧。

而人之所以还能对抗现实的不如意,缓解不可得的终极孤独,唯有“美好的幻想”才可以,在幻想里象征性得到了爱的体验,也让活着充满了意义。

本文讨论的这3种爱的孤独感,恰恰说明你还有“爱人的能力”。

当你不再对人与人的关系怀有任何话幻想,还会有两种释放情感的渠道。

第一种,你会与没有生命的东西深度纠缠,就有可能进入了另一个全新的领地——艺术殿堂。

也有另一种可能,你缺乏艺术细胞,无法在美术、音乐、舞蹈、写作等创造领域获得重生,也许会“遁入疾病”,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

在我看来,一切心理疾病都是艺术表达,精神分裂症、多重人格等“患者”就是天才的艺术大师,每个痴狂的艺术家也都是精神病患者,只是世人认同的观念不同而已。

如同梦,究竟是梦里的那个你是真实的?还是做梦的这个你是真实呢?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九型人格亲子关系情绪管理抑郁症测试思维反刍绿帽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恐惧心理负面情绪PUA抑郁症产后抑郁症心理健康焦虑心理医生社交恐惧症MBTI智商测试控制情绪依赖型人格障碍自卑心理源码心理效应双相情感障碍人际关系恋母情结桃花运分院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