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与孩子分床睡,有什么心理作用?
作者:熊祯 2021-02-04 19:04:59 成长心理

小贝是个6岁男孩,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是全家人的开心果。

唯一让妈妈困扰的是分床睡的问题,从出生时,小贝就一直和爸爸妈妈睡一张床。几年过去了,小贝长大了,今年即将上小学,妈妈希望小贝能够自己睡。

可是,每天到了夜间3-4点,睡在隔壁小房的小贝总是要跑到爸爸妈妈房间,要求陪睡。

刚开始,妈妈还能耐心引导,在睡前和小贝商量好,“如果今天夜晚能自己一个人睡到天亮,明天就奖励你一个玩具车”。每次小贝答应得很好,可是到了半夜,小贝总是会醒来,自己怎么也睡不着,只好又到爸妈房间求陪睡。

渐渐地,妈妈有点失去耐心,有一次,狠心把卧室房门锁上了,小贝怎么也打不开门,于是在门外不停地敲门,最后以妈妈投降,开门让小贝进来同睡而告终。

这样的情景想必很多家庭都经历过。初为人母时,看到软软糯糯的小宝宝,喂奶、睡觉、互动……24小时陪伴都不觉得腻歪。

可是,随着孩子长大,很多家长意识到该分床睡了,但又因为孩子抵抗迟迟无法实现。那么,问题来了,如何顺利分床睡?

为什么要与孩子分床睡,有什么心理作用?

01为什么要分床睡?

分床睡主要是基于安全的考虑[1]。和婴儿不同,成年人的睡眠比较深,睡姿不固定,和周岁内的婴儿同床睡更容易发生与睡眠相关的死亡问题。

比如宝宝被大人被子捂住口鼻、或大人睡得太沉压住宝宝而发生窒息。宝宝不能灵活翻身,体温调节中枢还未发育成熟,同睡会发生一系列危险状况,比如高热、缺氧、抽搐甚至昏迷。

这样痛心的案例并不是耸人听闻,一旦发生可能追悔莫及。

为什么要与孩子分床睡,有什么心理作用?

据一项针对113名学龄孩子的相关研究,在那些情绪比较焦虑的学龄儿童中,与父母同睡现象非常普遍,其中超过1/3的儿童被发现至少每周2-4次与父母同睡。

对于那些情绪严重焦虑的孩子,同睡现象就更为常见。这些孩子依赖于父母去”引导”和“维持”他们的睡眠习惯,因此可能产生了睡眠时间和睡眠模式的改变,进而导致睡眠质量较差[2]。

因此,美国儿科学会建议[1],出生后应该让宝宝睡自己的床,包括摇篮或者婴儿床。至少在生后6个月内,应该和父母睡在同一个房间(同房但不同床)。

为什么要与孩子分床睡,有什么心理作用?

02如何顺利分床睡?

未雨绸缪,及早养成

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种,家长大可不必纠结分床睡会不会陪伴不够,况且同床睡的诸多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孩子小月龄时,为了方便夜间照顾和喂养,可以与家长一个房间分床睡。待夜间不需要喂养后,也就自然而然的能够自己单独睡。

如果从一开始就引入这样的睡眠方式,不至于家长还要为日后分床睡与孩子磨合。

循序渐进,耐心引导

对于已经习惯同床睡的孩子,需要家长耐心引导,利用消退法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

提前告知,给予孩子心理缓冲期。例如文章开头的小贝,妈妈明确告诉他要自己睡,但是真正自己睡的时候,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磨合;家长对此要有合理的心理预期,这个过程不要操之过急,每一步都根据孩子的状态来调整。

一起动手,营造环境

可以选择孩子喜欢图案的床单和被套,有陪伴自己的安抚玩具等。

如果孩子有踢被问题,可以给他选择可爱的睡袋。

低龄孩子在全房间铺柔软地垫,在床边铺垫子做好安全防护。

如果孩子怕黑,先使用小夜灯;再过渡到不开灯,只开卫生间的灯,最后过渡到完全没有任何光线。

为什么要与孩子分床睡,有什么心理作用?

养成习惯,遵循程序

每天睡前20-45分钟内,保持固定的睡前程序,内容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调整,包括洗澡、涂身体乳、穿睡衣、刷牙、亲子阅读等[3]。

建立快速的告别仪式,睡前仪式完成后,在孩子房间里做睡前告别,可以亲吻孩子,或者在离开的时候提供一个特别的毯子或玩具,保持短暂而甜蜜的告别。

设立原则,温和坚定

试着在分开的每一天的同一时间用同样的仪式做同样的告别,尽可能避免意外因素而中断,这样更容易让孩子建立对自己的独立和对家长的信任。家长的态度非常重要,不要拖泥带水地表现出对孩子的不舍,这样往往造成了分床睡的困难。

当分开时,给孩子充分的关注、充满爱,并提供爱。尽管孩子可能出现滑稽动作或哭喊着要你留下来,还是赶紧说再见。

当孩子夜醒找家长的时候,不建议就此让孩子直接睡到大人房间,而是家长到孩子房间给予安抚,到孩子平静后再离开。用温和而坚持的态度反复尝试调整,让孩子相信,自己一个人睡是安全的。

为什么要与孩子分床睡,有什么心理作用?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不断独立的过程,也是与父母不断分离的过程。亲密的陪伴、适当的分离一个都不能少。

参考文献

[1]www.healthychildren.org:Sleep in separate beds.

[2]Palmer, C. A., Clementi, M. A., Meers, J. M., & Alfano, C. A. (2018). Co-sleeping among school-aged anxious and non-anxious children: associations with sleep variability and timing.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46(6), 1321-1332.

[3]Uptodate:儿童行为睡眠问题.

[4]Uptodate:儿童睡眠生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绿帽癖情商测试MBTI测试恐惧症双相情感障碍洁癖社会心理学原生家庭自愈能力负面情绪九型人格心理咨询心理情绪管理控制情绪哈利波特依赖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亲子关系聊天抑郁症测试心理咨询自闭症EPDS职业价值观偏执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