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科特的“过渡客体”详解
作者:孙平 2021-03-28 19:12:47 心理百科

前文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性理论,温尼科特的过渡客体详解,我谈了什么是“过渡客体”。现在我要来回答:“过渡客体为什么会出现?”以及它的相关问题——“为什么有些孩子没有你所说的这种过渡客体?。

一、过渡客体出现的缘起

过渡客体出现的第一个原因是出于——防御。

防御什么?你肯定会认为是防御和母亲的分离焦虑。但其实不尽然,在这里简单来说,孩子使用过渡客体,最重要的是防止自己的共生期错觉,过度或者说过快地幻灭。

温尼科特认为,每一个在绝对依赖期拥有“足够好的母亲”的孩子,内心都会有一种美丽的错觉,他把这种错觉称为“全能错觉”(Omnipotence illusion)。这种错觉就是前面我们说的那种“是我的饥饿创造了乳房;是我的哭泣创造了妈妈的臂弯”的那种全能控制感。

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这本书——“温尼科特”这一节中,152页的第二句话,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引用一下这句话:“母亲的抱持与促进为幼儿提供了暂时的主观全能体验,并作为宝贵的馈赠和资源而保留下来”。

按照温尼科特的理解,无论你的孩子长大以后变得如何现实,如何看重客观世界,他基础自信和创造力的源泉,仍旧是来自于“绝对依赖期”(半岁以前),也就是玛勒所说的“正常共生期”——在这段时期,通过母子/母女融合,而在孩子内心而生的那份宇宙中心感,那份全能自恋感,那份世界没了我就不再转的体验。

其实你不用担心,只要你允许自己的孩子逐渐接触现实,那么这份全能体验会逐渐让渡于现实,孩子最终会揖别自己的全能感。

但是温尼科特说:你不要以为那份全能感在孩子长大以后就消失了,它没有,它只是作为一种内在活力深藏在你人格的核心部分了。

当你成年以后,时运不济之时,你感到全世界都背叛你了,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了,你还是要靠着激活这份全能感,这份自我感来撑下去的。

温尼科特的“过渡客体”详解

我觉得这是温尼科特,作为一个精神分析理论家,也作为一个儿童观察家,最漂亮的一个论断,没有之一。这个论断直接启发了科胡特的“健康自恋”理论。而科胡特的健康自恋理论,是可以让你飞起来的:)

回归正题。温尼科特的过渡客体概念把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类体验类型给引出来了。玛勒也观察到了这种体验,但是她没有系统论述,她观察得更多的是外显行为而不是孩子的内在体验。但是温尼科特的观察如剑,他走得深。

二、过渡客体开辟了儿童经验的“第三阈”,即创造力领域

我们知道无论是哲学还是心理学,基本上都把人的经验形式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观经验,一种是客观经验。

主观经验的极端形式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那种婴儿全能错觉,觉得是自己创造了母亲的乳房,自己创造了世界。但是孩子长大以后如果主观经验一直维持在这个极端水平,那么这个个体十有八九就是精神分裂对吧——主客混淆,用主观代替客观不就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吗?

客观经验的极端形式就是温尼科特所说的“假我人格”,或者说“空心人”——这种人机械而麻木地生活和工作,企图完全适应社会,当然他们看上去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功能要健全很多。但实际上内心是死灰,或者说死灭的。

所以我们在这里要谈的,就是人类经验的“第三域”——实际上就是介于主观和客观之间的一个经验领域。这是西方哲学和心理学长期忽略的一个领域——那么第三域是被什么东西最先开辟出来的?就是过渡客体。

所以过渡客体既不是纯粹的主观经验,因为毯子、被子、毛绒玩具它们是真真切切的外在客体,它们不是孩子主观臆想出来的。

但是过渡客体它也不是纯粹的可以共享的客观经验,因为毯子、被子、玩具熊的价值不是客观价值,哪怕它们再怎么残破再怎么脏旧,孩子都依然需要它。所以过渡客体的——意义,是被孩子创造出来的!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孩子来到这世上以后,第一个赋予意义的事物,是他的主观世界向客观世界扩展,与之重叠的第一步!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人类个体第一次为外在世界赋予意义。这一步如果得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那么孩子创造力的火种将被保存下来;

这一步被过早地挫败,那么孩子将从主观过快地进入客观世界,他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事物赋义的能力将会大为挫败。

我们长大以后,虽然每天汲汲营营,但却似乎都在追寻着某种意义,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

房子是我的意义;

艺术是我的意义;

获得肯定、赚钱、赚大钱是我的意义;

成为建筑设计师是我的生活意义……

当你为金钱、艺术、他人的目光、了无生命的建筑赋予独属于自己意义的时候,如果让时光退回到二三十年前,或许更久远,你会看到什么?

你看到那个小小的自己,可能还不会走路,却执着地抱着自己心爱的玩具熊,自己心爱的汽车,自己心爱的养娃娃——看看那个有执着的孩子——你会发现,你执着的东西可能大不相同了,但那份执着这个过程本身,却如此相似。

纯粹主观的体验是自闭的;

纯粹客观的体验是肤浅而机械的。

所幸的是,人这种特殊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第三域”,也就是主客观融合交叠的“意义世界”中——而这个领域,最初是被孩子的过渡客体打开的。

温尼科特认为,随着年龄的成长,过渡客体的意义在孩子那里最终会消退。他迟早会把玩具熊仍在角落里,她迟早会把玩坏的芭比娃娃丢弃一旁,他甚至长大以后都记不得作为自己第一个过渡客体的被子、毯子、毛巾…..

但是你不要以为这些他曾经执着的东西消失了,它们的意义只是被云散了,“云散”(difuse)这个词是我个人的翻译哈,云是云朵的的云,散是散开的散。

云散去哪里了?

去艺术作品那里了,

去科学仪器那里了,

去宗教仪式那里了,

去一切看似中性却被赋予个人意义的的外界事物那里了。

所以,请尊重你孩子的过渡客体,也请尊重他们自己为这些客体编织的故事。

温尼科特认为,过渡客体最开始可能是毯子和被子,其次演化为毛绒玩具,再次演变为坚硬的玩具(hard toy),最终将被云散到一切文化、艺术、科学领域中去,而这些领域,都属于人类的第三域。

所以你保护孩子的过渡客体,和他们为过渡客体赋予的意义,就是在保护将来他们在文化、艺术、科学等领域里的活力和创造力。

三、儿子的过渡客体

我的儿子在两岁时,迷恋一个叫做Donnie的超级飞侠,这是我送给他的。有一次我们去加州乐高公园玩,我路上不小心把Donnie失掉了。然后那天晚上睡觉,儿子问我要Donnie,我不忍心告诉他我弄丢了,我灵机一动,跟他说:

“宝贝,爸爸跟你说哦,因为你的生日快要到了,所以爸爸派Donnie去接Dizzy(另一个女超级飞侠)了,他们会在你生日那天一起飞回来给你庆祝生日哦!你知道Dizzy是女生,她很尊贵的,所以Donnie要去几天才能把她邀请回来的!”

然后我儿子抱着他的第一个过渡客体,也就是他的“被被”,嘴里一下子嘟噜着DONNIE,一下子又嘟噜着DIZZY, 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再然后,我走出他房间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亚马逊,马上给他买了一个同款的DONNIE,还有一个粉红色的DIZZY,并且反复确认会在他生日前送到我才下单......

——如果他们有了故事,那么我们就去到他们的故事里,保护他们的故事。要知道如此这般,我们保护的便是一个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他对外在世界的最原始和本初的理解-爱。

对我个人而言,我作为一个父亲,和我的儿子一起维护他的故事的同时,我感到我自己也再次激活了自己的第三域,和创造力。

我们在一起为很多小物件编织了意义。

我们决定保护冰箱里鸡蛋,我不会告诉他冰箱里的鸡蛋永远不会再孵出小鸡了,那太客观了。

我把鸡蛋蛋放在他手里,告诉他宝宝如果你想要,那你就要保护好鸡蛋蛋,不然鸡妈妈会很伤心的。我看到当时两岁的儿子嘴里一直在念叨着:“保护、保护”,然后把鸡蛋蛋一直握在手里,从头到尾紧紧握着。

在那一刻我是触动的,我看到的不是一个注定孵不出来客观的鸡蛋;

我看到的是一个男孩说了要保护,他就真的去一心一意保护另一个对他而言,就是一种弱小生命形式的心。

每年万圣节的时候,当我看到成群成群的小孩子们打扮成妖魔鬼怪出门,挨家挨户玩trick or treat,而他们的父母都远远地跟在他们身后保护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样的父母并不少,并不孤独。

所以我们在保护孩子们自己相信的故事,其实也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创造力,在保护我们自己去相信的能力。

要知道成人梦想的内在核心,就是我们儿时相信的故事

结语:那些不曾出现的过渡客体

在这里,其实我还遗留下了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孩子没有过渡客体?

温尼科特的答案是,在绝对依赖期,如果母亲(及其替代者)和孩子之间有重大分离,或者母亲的养育太不一致(inconsistantcy)导致孩子没有产生充分的“全能自恋”——那么孩子在4-12个月阶段就不会出现过渡客体,后面有没有,也要两说。

我在婴儿观察中发现的另一个极端是:如果母亲(及其替代者)和孩子之间关系太过粘腻,让绝对共生期维系太久,她始终以太快地速度回应孩子的需要,不懂得“中速回应”的道理,不识错过的艺术,那么孩子同样——也不需要过渡客体。没这个必要,妈妈一直都在。

所以还是谈玛勒的那句老话: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最后我想致敬温尼科特,他以极细腻的笔触和观察,描画了人类创造力的缘起。

这也使我想致敬人类的创造力。

以及致敬——因着对宝宝的爱而与之融合;又因着对自己的爱,而允许自己慢慢错过的女性——母亲。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原生家庭树洞女人心理依赖型人格障碍绿帽癖智商源码心理咨询社交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职场心理外貌焦虑职业性格易怒症EPDS哈利波特抑郁症测试正念心理医生安全感心理学自卑负面情绪心理医生无性婚姻治疗师心理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