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精神心理障碍和抑郁症该怎么办?
作者:何日辉 2021-04-26 18:02:52 心理健康

孩子的事是天大的事,孩子得了精神心理障碍,父母都心急如燎。可父母双方在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发生较大矛盾、甚至导致婚姻濒临破裂,这些情况并不罕见。

一方面因为部分父母本来就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夫妻关系不和睦,这也很可能是导致孩子患病的心理根源之一。另一方面,精神心理症状刚显现时与常见的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有一定的相似性,很容易被误解为“叛逆”,父母容易混淆并形成不同看法。

即使孩子已经确诊,诊断没有太大争议,但父母对于具体的治疗方法也可能各持己见。本来孩子的心理压力已经很大了,如果父母此时再互相争执、指责,那无疑是雪上加霜,很可能加重孩子的病情。

那对于这种情况如何是好?怎么判断听谁的意见更好?又或者说,相对理性、有智慧的一方家长如何引导另一半与自己同一阵线,加快孩子的康复?

以下结合我们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大量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心理干预经验,以及参考我们遇到一些家长有智慧的做法,提供具体建议。

第一步,在患者父母中,应至少有一方对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有深入的、客观理性的认识。

比如,应了解孩子所确诊疾病的症状特点,形成的心理根源,有哪些可以选择的治疗手段,各自有哪些利弊等等。换言之,这个家长要积极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对可能适合孩子的康复路线图有一定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这对家长的要求可不低,这名家长往往也需要一个心理转变和逐渐接受、提升的过程。但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做到了,后面的难题就相对容易解决了。

据临床观察,这个角色以母亲更为多见,当然父亲也有,但相对少。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后续有机会再展开分析。

总之,我们要重视女性在家庭系统中的重要角色和力量。尤其是广大的患者母亲,为了孩子的康复,可以有意识地思考自己是否更适合、更擅长担当这个角色。

孩子得了精神心理障碍和抑郁症该怎么办?

第二步,这名家长要先具备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的意识和能力,与孩子改善亲子关系,引导孩子更客观、理性地看待疾病,从而令症状有较明显的缓解。

上面说过,这名家长角色更有可能是母亲。为了更简洁易懂,以下以母亲为例。

患者的母亲一定要深刻地反省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如果发现自己曾对孩子造成伤害,必要时可以真诚地向孩子道歉。与孩子相处时,应善用“共情、倾听、积极引导”沟通三部曲。

当孩子与自己的亲子关系有明显改善后,母亲再寻找孩子情绪比较平静、甚至比较放松和愉悦的时刻,向孩子讲解自己学到的、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母亲要引导孩子明白自己的症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从何而来。这可以大大地降低孩子的恐惧和绝望,增强其康复信心、自我觉察和自我反省能力。

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其所起到的作用并不亚于精神科药物治疗和一般的心理咨询。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症状往往有较明显的改善。

可这篇文章讲的明明是患者父母之间如何达成一致,为什么会先强调父母中的一方要改善亲子关系?其实这一步既是重要的铺垫,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是加快康复必不可少的步骤。

第三步,母亲选择孩子父亲情绪比较稳定、或相对放松和愉悦的时候,与其深入沟通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

这一步必须注意沟通的顺序和技巧。

首先,母亲不要一上来就说孩子的问题,而应先对父亲为家庭作出的付出和努力给予肯定。比如孩子父亲可能承受了较大的经济和工作压力,为家人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等等。

尤其是如果父母平时关系不良,总是互相抱怨的话,这个步骤就非常重要。因为可能孩子母亲一开口,父亲就条件反射地厌烦、排斥,以为对方又要数落自己了。

孩子得了精神心理障碍和抑郁症该怎么办?

结果发现孩子母亲一开口是真诚的感谢和认可,还理解自己的难处和压力,他们会马上感觉惊讶、甚至惊喜,情绪就更加良好,认知更加理性,也就更容易将母亲后面的话听进去。

接着,母亲再深入谈孩子的问题,但千万不要用“孩子的问题就是我说的这样”“接下来就该如何如何”的语气和态度。这不是良性的沟通,很容易引起孩子父亲的不理解和负面情绪

这时,应持着“我分享我了解到的信息,希望听取一些你的看法和意见”的平和态度,令孩子父亲感受到被尊重和倾听,有利于进一步有效沟通。

如果母亲能做到以上两点,孩子父亲通常能把母亲的话听进去。如果在这个阶段双方就能达成一致,那当然最好。但往往父亲会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最常见的有以下3种情况:

第一种,孩子父亲认为孩子并没有什么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觉得孩子只是抗压能力较差、任性或青春期叛逆,甚至认为孩子是“矫情”、是“作”;

第二种,孩子的父亲埋怨母亲,甚至指责,认为孩子出了问题主要是母亲没有教育好。这与较常见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或传统观念有关,父亲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母亲的责任。

第三种,孩子父亲认同孩子有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但在康复路线方面,父亲更加认可找三甲医院、有名的公立专科医院里有经验的专家,接受主流的精神科治疗。

母亲在与孩子父亲沟通之前,最好对上述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心理准备和理性应对的准备,而不是马上觉得愤怒、委屈,又回到两人互怼、互相指责的老路上。

那具体如何应对呢?以下一条条分析。

第一种,如果父亲认为孩子没有病,只是有些性格和行为的小毛病,严加管教就好了,那说明他对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

这时母亲可以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去耐心解释,但最好用更加中性的、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

比如先撇开是否患病的话题,而是先说孩子现在确实出现了情绪容易低落、烦躁,晚上失眠,学习效率低等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深深令家长和孩子都感到烦恼的。而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我们的孩子长期遭受了压力,压力一直积累,快要把孩子压垮了。

“压力”这个词相对容易被接受,用“创伤”的话可能容易引起父亲的误解和反弹。很多人对“创伤”的理解是那种严重的、重大的负性事件,难以理解孩子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

接着,母亲也可以顺着父亲的意思解释抑郁症、双相障碍、焦虑症等精神心理障碍。实际上,这些疾病都是现行精神医学的症状学诊断,只要外显行为和情绪符合标准就可以诊断。

所以,父亲不太在意这些疾病“标签”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问题是,如果孩子的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心理、行为和学习问题都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这时不重视,早干预、早解决,那后面就更棘手了,孩子可能会走很多弯路。

很多父亲一听到孩子“会走弯路”就马上紧张、重视起来,才更有动力继续听孩子母亲讲述解决问题的方案。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偏执型人格原生家庭外貌焦虑智力哈利波特产后抑郁反社会人格绿帽癖人际关系思维反刍心理健康智商性取向心理职场心理心理医生心理咨询焦虑症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强迫症依赖型人格叛逆期存在主义控制情绪双向情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