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心的成年人怎么才能找回快乐
作者:看见心理 2021-05-26 20:45:20 成长心理

什么是快乐星球?

你最近有没有被这句话洗脑?

据说这梗是来自时代少年团队长马嘉祺的一首歌曲——什么是快乐星球?

什么是快乐星球?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快乐星球的话,我现在就带你研究。

不开心的成年人怎么才能找回快乐

好吧,这歌是有点魔性,能火也不奇怪。

不过,我想提醒你留意的是:流行语的背后,往往反映着某种群体心理——

既然大家都在找快乐星球,那我们的快乐到底去了哪里?

这绝非凭空一问,你可以想想:你上一次开心地笑,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想不起来了吧。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01、为什么娱乐很多,而快乐很少

说很多人现在难以拥有快乐,听起来似乎挺反常识的。

因为如今我们最不缺的就是找乐子的方式——

追剧、看综艺、打游戏、刷视频……

还有各种宣称给人快乐的“买买买神教”,比如所谓“包治百病”、“鞋守一生”。

可是,有效吗?

我有个朋友,经常在周五晚上去酒吧嗨个通宵,因为“搬了一星期砖,必须爽一下”。

另一个朋友则是“鞋教”中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她就想花钱买鞋买包,为了“对自己好一点”。

然而,喝过再好的酒,蹦过再野的迪,在宿醉醒来的周六下午,还是无法抵挡如潮水般袭来的孤独;

买到了限量款的鞋包,不出一个月就会觉得不过如此,内心和信用卡一样空虚。

在那本著名的《爱的艺术》里,心理学家弗洛姆如此描述:

今天人的幸福在于“有快乐”。

有快乐在于消费的满足,在于“接受”——商品、风景、食物、饮料、烟卷、人、演讲、书籍、电影——一切能够被消费和被吞噬的东西。

世界是一个供我们消费的庞大的对象,是一个大苹果、大瓶子、大乳房;

我们是乳儿,是永远期待着的人,是抱着希望的人——却又是永远失望的人。

为什么娱乐并不能给我们持久的快乐?

因为我们错把“刺激”与“快乐”等同了,这是消费社会制造的谎言。

酒精带来的是麻醉和对健康的伤害,我们也不需要那么多鞋、包包,不看短视频,你也不会真正损失什么。

而社会却把我们逐渐“驯化”成,一感到焦虑沮丧,就下意识用这些刺激感官的娱乐方式来安抚自己。

可是,这种刺激不仅短暂易逝,而且随着我们的适应,下一次往往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有感觉,于是娱乐成瘾,无法逃出。

此外,这些感官刺激,往往只要花钱,或在app上动动手指就能满足,这还可能意味着更危险的后果。

比如,心理学家马丁·塞格利曼就认为:

长期沉溺于这种“捷径”,会导致我们根本开发不出自己的能力,更体会不到自己的价值,我们就有滑入抑郁的风险。

只有一次次的忘我投入,我们才有机会挖掘自己的能力、感受自我的价值。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心底感到满足。

娱乐带不来真正持久的快乐,那么工作呢?

工作通常被认为能给人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会不会“工作使我快乐”?

呵呵,我们来看一看。

02、打工人没有快乐

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在一次毕业演讲上,提过这样一个故事:

两条小鱼在水里游泳,突然碰到一条从对面游来的老鱼向他们点头问好:

“早啊,小伙子们。水里怎样?”

小鱼继续往前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了,他望着另一条,问道:

“水是个什么玩意?”

对鱼儿来说,水是它们默认的生存环境;

对我们而言,“水”就像是驱使我们前行的默认动力:金钱、地位……是许多人未察觉到的内心信仰。

而这些,往往是周围环境在潜移默化中灌输到我们头脑里的。

从小,我们很少被鼓励自我探索、积极创造;

与之相反,最重要的是分数、排名、上名牌大学、找高薪的工作……

我们也只是直接跟随默认设置行动,几乎从未反思过这些默认设置的正确性。

在《优秀的绵羊》一书里,前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就发现,顶尖高校的那些优秀学子,很多是内心空洞的精致利己者——

每个人的课外活动无节制地忙碌,忽视学习和探索,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为自己的简历加分,生命就是不断地积累证书,就是不断地竞争。

在单一价值观的熏陶下,许多人的梦想常常千篇一律,如果你随便问问周围朋友,就会发现他们都很想要“财富自由”。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认为,把人生信仰建立在这些外部事物上,它们只会把我们生吞活剥:

如果你爱慕金钱——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那么,拥有多少都不足够。

你永远不会满足。这是真理。

崇拜权力,你会感到软弱与恐惧,为了逃避这样的惧怕,你将需要更多更大的权力。

由人类、金钱和权力构建的“真实世界”,在恐惧、耻辱、挫败、渴望和自我崇拜的驱使下,一路高歌。

也就是说,我们一直在为了这些外在的人生成功标准,疲于奔命,焦虑不已,生怕掉队。

同时,过度强调竞争与结果的工作环境,也逼着每个人进入了一种“不快乐”的心理状态——过度思考。

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状态,一天里有多少时间,大脑是真正在放空的?

肯定极少。

项目出了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原因;

如何达成工作目标,我们需要思考方案;

竞争对手出招了,我们需要思考对策……

注意力不是放在过去,就是放在未来、放在抽象的压力与威胁上,这正是焦虑的原因。

03、如何找回你的快乐星球?

现在,你大概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难以快乐了——

沉溺于娱乐刺激,让我们忽视了不开心背后的真正问题;

为了外部标准的工作,只会带来过度思虑,却从未让我们听见自己的声音。

它们都指向了一个恶果,那就是我们失去了与身体、感受的连接。

这种自我连接断裂带来的疏远感,很难让我们拥有发自内心的充实和圆满,所有的快乐都只是浮于表面。

所以,要想拥有由内而外的快乐,我们必须重新建立和当下、和自我感受的连接。

比如,你可以试着让自己的生活尽量多地处于“正念”的状态。

什么意思呢?

简单地说,就是有意识地、不带评判地觉知当下——

举个例子,比如吃饭。

当我们带着思虑吃饭时,往往“食不知味”,只是填饱了肚子。

而当你试着把注意力放在食物的质地、色泽、气味,吃到嘴里后,

用牙齿和舌头感知它的温度、形状、滋味、质地,它被咀嚼被吞咽时,感知它的声音以及经过喉咙、食道时的存在……

你会发现,你的感官全部调动起来了,大脑专注而放松。

这就是“正念”的状态。

不仅有“正念”的饮食,还有正念跑步、正念睡眠……你的生活细节,完全可以“正念化”。

我有一个朋友,当意识到自己被工作和过度思考占据后,开始学习摄影。

他说,摄影必须专注于当下,让自己的感官感知此刻,于是就能发现很多平常会被忽视的小乐趣:

彩虹色天桥下,正好走过一个撑着彩虹伞的人;

路旁盛开的粉色花丛中,有一朵蓝色的花兀自开着;

一个眉头紧锁的路人,T恤上印着一个“problem”……

他发现,捕捉这些低强度但高频的奇妙时刻,能不断地扩大他的感受能力,让生活沉浸在一种微小但持久的快乐中。

而且这种快乐不需要外界条件与刺激,需要的只是沉浸当下,用心感受。

不仅是感受外部世界,也要感受自己的情绪。

还记得去年那个因为“蓄谋”一年、从家出逃而爆火的苏敏阿姨吗?

56岁以前,她一直扮演着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好外婆。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她的婚姻生活,那就是压抑。

丈夫发起火来会摔东西、打人,只有听到丈夫关门离开,她才拥有沙发和电视的使用权,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甚至一度被诊断为中度抑郁。

可是,即便过得如此憋屈,她也根本不敢逃离,因为周围环境对她的道德绑架太过强大,她无法对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诚实。

直到外孙上学,她完成了最后一项责任后,才终于有勇气离开,自驾旅游。

从去年9月到今年5月,阿姨一直都在路上。

从她在社交网站上分享的出游动态,我们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她为自己而活的自由与喜悦。

不开心的成年人怎么才能找回快乐

我们很多人,也像出游之前的阿姨一样,对自己的情绪缺乏连接与尊重。

当被问到“你今天过得如何”时,有多少人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只是模糊的“还行”或“挺好”呢?

要知道,压抑、萎靡、担忧等等这些情绪,其实是在提醒我们,现在的生活可能出了一些问题,我们不妨听从它们的指引。

就像乔布斯说的:

重要的是信任你的感觉,追随你的心,而不是头脑,因为你以为自己头脑中的东西,其实常常是一些教条而已。

做到这一点也许并不容易,武志红老师就在他的微博中提到过:

“信任感觉,因而尊重本质的人,总是少数,甚至极少数,甚至是唯一,特别是一个主流认识形成可怕的统治性地位时。”

“尊重它,追随它,需要莫大的勇气。”

但是,相比麻木或焦虑地度日,勇敢连接自己的身体感受与情绪,觉知生活与内心,才是我们通向更深层次幸福的路径。

这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通往你真正的快乐星球。

本文首发【看见心理】。累了,就来看见心理。这里是由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创立的心理平台,提供专业心理内容与服务。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正念叛逆期MBTI焦虑症心理咨询产后抑郁孤独症心理咨询男人心理性取向易怒症冥想恋母情结社交恐惧社交恐惧症智力双向情感障碍心理健康测试无性婚姻思维反刍霍格沃茨自卑心理亲子关系抑郁症测试负面情绪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