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门就要抱抱,如何理解宝宝的心理
作者:黄贝尔 2021-02-06 20:59:27 成长心理

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似乎总会出现两种类型的妈妈,大家不妨先看看自己是哪一类吧:

类型一

看见软软糯糯的宝宝,就有一种不可自拔的心态,恨不得扑上去又亲又抱。对于宝宝发出要抱抱的需求,也会主动响应。然而随着宝宝长大,体重增加,自己好像觉得力不从心了。

类型二

在成为妈妈之前,就不是一个喜欢亲密肢体接触的人。这类妈妈非常需要有个人空间,喜欢独处的时间。她们能够充分响应宝宝的基本生理和情感需求,但对于频繁的亲密拥抱会很反感。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当宝宝学会了走路,妈妈自然也会期望宝宝能够自己去探索脚下的路,从而也能解脱自己的臂弯。

可是很多妈妈发现,自己的宝宝两三岁了,在外似乎也不愿意自己下地走路,总是要抱抱。当妈妈予以阻止或呵斥时,宝宝的情绪也崩溃了。

宝宝出门就要抱抱,如何理解宝宝的心理

要抱抱背后的大学问

通常宝宝传达给妈妈的信息只有三个字:“要抱抱!”

然而妈妈本能的反应可能也只有三个字:“不要抱!”

这种啼笑皆非的互动方式,有点像闹别扭的小情侣,肚子里有一堆话,可是硬生生只能从口里蹦出几个字,结果各自开始发脾气。

这里特别谈谈2-3岁的宝宝,了解过育儿科普的妈妈可能都知道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0-2岁

这是宝宝的感知运动阶段。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例如宝宝接受到一个刺激,如奶瓶,就作出吮吸的反应。

2-7岁

这是宝宝的前运算阶段。他们开始学习用符合或语言去表达世界,但在判断上依然受直觉思维支配。

宝宝出门就要抱抱,如何理解宝宝的心理

很明显,2-3岁这个阶段是一个过渡期。而不同的宝宝,对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和表达,是存在很大差别的。

例如,宝宝感到自己累了,这本身就是一个“刺激”,但有的宝宝会立即发出抱抱的需求,有些宝宝则会变得无精打采。

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一套理论,他们根据宝宝神经系统的敏感程度,和宝宝对应的行为趋势,把宝宝分为四类:

神经对刺激感知迟缓,行为顺应着外界刺激

这类宝宝不太会很积极地表达自己,他们对刺激有一定的容忍度,或者对外部事物不会产生太强烈的兴趣,而且表达的方式也比较平淡,甚至有一点保守和退缩感。

神经对刺激感知迟缓,行为逆反着外界刺激

这类宝宝的行为比较有意思。他们对刺激不见得有很强烈的感知,但是他们会很积极地,尝试去「体验」各种各样的外部刺激,例如肢体表达、触摸、声音、视觉等等。

简单来说,他们的行为,不是为了去解决刺激带来的感知,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单一刺激不能长期满足他们的感知,因此他们才需要为自己去「创造」一些新的刺激。

神经对刺激感知敏锐,行为顺应着外界刺激

一些宝宝先天就对外界的刺激,和自己身体的变化非常敏感。例如累了、饿了、冷了,甚至灯光、大人的脸色都会引起他们的反应,而他们也需要比较强烈的表达方式,例如大声哭泣,大声发出呼喊。通常也需要大人长时间的安抚,来舒缓自己的感知。

神经对刺激感知敏锐,行为逆反着外界刺激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些宝宝对刺激其实有着比较敏锐的感知,但他们的行为却是回避的,这是为了去逃避刺激,避免给自己带来过于强烈的感受。

例如,宝宝不喜欢去幼儿园,但是当要去幼儿园的时候,他们未必会有强烈的情绪,可能会变得“病怏怏”的,也可能到了幼儿园才默默流泪。

(★请注意:以上的“迟缓”或“逆反”等词语,不代表任何负面或消极的意义。)

宝宝出门就要抱抱,如何理解宝宝的心理

解读“需求”,应对“抱抱”

先来一个考题:总是嚷着要抱抱的宝宝,会被归属到上面哪一种类型呢?

答案其实并不是唯一的。2-3岁的宝宝,由于已经过渡到“前运算期”。开始学会用语言和行为表达自己的主观需求,因此,正确判断他们的“需求”和“行为”的关联,才是找到应对方式的正确办法。

根据上面的四种类型,可以看见宝宝发出“抱抱”这一需求的原因无非有两种:

1

宝宝确实感到身体上的不适。最典型的当然就是累了,其他可能还包括饿了、温度不恰当、身体不舒服等等。这时至少说明一点,宝宝对刺激是有比较敏锐的反应的。

2

宝宝需要主动地去体验肢体的“刺激”。例如他们喜欢妈妈怀里的味道,或者喜欢被抱着颠上颠下的感觉。

另外,也有可能他们刚刚离开了一种刺激(例如刚刚在看书或者看手机),马上又要寻找新的刺激。很明显,这种宝宝可以被归类到上文的类型2里面。

我们知道,无论是宝宝处于0-2岁的感知运动阶段,还是2-7岁的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也就是说,宝宝是不会去考虑前因后果,也不会去考虑大人的感受的。但是作为大人,我们可早早就远离了“前运算”阶段,是有逻辑关联能力的——言下之意:抱抱不仅仅是抱抱。

宝宝出门就要抱抱,如何理解宝宝的心理

当宝宝突如其来发出“抱抱”请求的时候,妈妈可以先冷静一下,想想前10分钟都发生了什么,以及现在几点了。往往这些客观环境信息,能够给妈妈带来很多提示。

例如:

a)“哦!他刚才跟小朋友闹不愉快了……”

b)“他刚才在游乐场玩累了……”

c)“他可能饿了……”

如果能解读出宝宝可能存在以上的需求,那么重心就要放在响应宝宝这些需求上。

例如:

a)蹲下来拥抱宝宝,并在他耳边说:“是不是刚才跟小朋友不开心了?”

b)先把宝宝抱起来,用主动的姿态转移话题:“妈妈肯定是要吃一根雪糕的!不知道宝宝……”

观察一下,宝宝是否刚刚从一种刺激环境中结束,正在寻求新的刺激。

例如:

a)是不是宝宝刚才一直在玩游戏、看书或者玩手机?当他结束活动后,会不会意犹未尽,或者有一种小小的失落感?这时就要为他选择一些新的刺激。

b)妈妈可以大声地鼓励或赞美宝宝刚才从事的活动。如果宝宝能够进行语言表达,可以试着让他复述一下刚才的活动,并配合一些肢体语言。

c)如果自己有着对刺激感需求比较多的宝宝,带他出门时,包里最好事先准备一些他意想不到的小玩意,例如纸飞机、迷宫游戏等。

如果发现宝宝似乎无法被安抚,那么他可能真的需要被抱抱,或者需要跟妈妈情感互动一下。

例如:

a)这时的确需要先把宝宝抱起来,让他感受到,妈妈很重视他,也愿意跟他互动。

b) 在抱了一小会后,妈妈可以佯装自己有病痛(例如手受伤,或者腰受伤),然后把孩子放下,让他看着妈妈的手或胳膊,跟他解释为什么肌肉会痛、会酸。这样一来,在信息上就会对宝宝产生新的“刺激”,让宝宝既感受到了拥抱,又获得了新的情感激励。

宝宝出门就要抱抱,如何理解宝宝的心理

因此,别看是一个简单的抱抱,背后的学问可不小呢。

参考文献

Dunn, W. (1997). The impact of sensory processing abilities on the daily lives of young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A conceptual model.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9, 23-35.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医生心理学双相情感障碍叛逆绿帽癖容貌焦虑PUA恐惧心理自卑心理产后抑郁测试情绪管理心理咨询负面情绪桃花运冥想女人心理社交恐惧症咨询师回避型人格障碍霍格沃茨亲子关系心理学家心理治疗智商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