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存在主义哲学
作者:行渊 2022-03-05 18:53:50 心理百科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存在主义哲学

濒死中诞生的理论

1943年,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发表了《人类动机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的需求就好像是一个金字塔,越靠近塔基的需求越基本,当人较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之后,才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存在主义哲学

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

但是,人生的动力并不恒定。当人们年轻时,往往追求更广阔的的世界,更高的个人成就,也就是追求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塔顶的东西;但是当人们逐渐衰老后,人们的交际范围明显缩小,人们更愿意和与自己最亲近的人交往,更加关注“存在”与当下。

一直以来有不少理论想要解释这种现象。有人认为这是岁月沉淀后的智慧体现,有人认为这是认知老化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被迫的“妥协”(他们的身体和认知状况不允许他们继续追求曾经的目标)。而斯坦福大学的卡斯滕森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存在主义哲学

1974年,劳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21岁,高中毕业,第一个孩子刚刚出生,婚姻已经进入离婚程序。在一晚看完演唱会归家的途中,遭遇了一场可怕的车祸,身受重伤,勉强才捡回一条命。但是正是这一场濒死体验,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彼时没有人会料到,有一天她会登上世界心理学的最高殿堂,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

住院的几个月中,卡斯滕森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当她思考什么对她的生命最为重要时,她发现自己曾经追求的事物变得微不足道,从前,她总想着如何成功,如何找到灵魂伴侣,而现在,她发现真正重要的是存在于她生命的其他人。而与4个老年人同住在一个病房中的经历,使她惊觉自己与他们的观点是多么相似。与此同时,她的父亲担心她在医院无聊,便为她在当地大学注册了一门课程,录音后将磁带交给她,卡斯滕森就是在病房中,完成了她大学的第一课——《心理学导论》。

15年,当她成为学者,那段经历使她提出了一个假设:你如何使用时间,取决于你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当人年轻健康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有无限可能,觉得自己会“长生不老”,这时你最想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塔顶的东西,为此,你愿意去探索世界,结交朋友,延迟享受。但是,当你发现自己未来时间有限的时候,你更倾向于将目光集中在让你愉悦、亲密的人身上,更加关注于当下的存在与快乐。这种差异很显著地体现在年轻人与老年人身上。

后期,卡斯滕森的研究团队发现,年龄其实不是关键。9.11时期、SARS时期,当生命的脆弱性凸显出来时,人们都会极大缩小社交范围,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年龄差异消失了。而等这些事件过去后,年龄差异又会回归。至关重要的是观念,而不是年龄。当“生命的脆弱性”凸显出来时,人们的目标与追求都会改变。

理论中的存在主义思考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生命之中,有四大终极关怀:死亡、孤独、自由、无意义。

生命的脆弱性,唤起的正是我们的死亡焦虑。这种感悟或是来自于卡斯滕斯车祸那般的濒死体验,或是来自于年华逝去,或是来自于战乱、疾病等等。

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海德格尔认为,世上有两种基本的存在模式:(1)忘失的存在状态;(2)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人们通常活在第一种模式中,这是一种“不真诚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人意识不到是他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世界,活在忘失的存在状态,沉浸于日常琐事,此时的人“降低了层次”,迷失在“他者”之中,任由日常世界摆布。唯有在第二种模式中,人才能真诚地存在,在这种状态中,人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自我意识,能够包容自己的可能性与局限,能够面对绝对的自由与虚无,并因此感到焦虑。人只有在这种模式中才会触及自我的创建,因此人只有在这个模式中才能掌握改变自己的力量。

海德格尔意识到,人不能单纯依靠沉思从第一模式转化到第二模式,而必须经历某些特殊状态,例如能唤起死亡焦虑的状态。对死亡的焦虑,使得人有可能以真诚的方式来生活。

存在主义的这种观点并不是在歌颂死亡的美好,而是提醒人们,人类终究是必死的生物。对死亡进行的任何层面的否定都是在否认个体的自然状态,从而使得个体的意识与体验受到限制。

这种转变的经历会带来个人的成长,比如个体会:重新安排生活的优先级,欣赏生命中鲜明生动的自然现象,与所爱之人更深入地沟通,活在当下的感觉加强等。

以上种种,便可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解释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可能会让人更加“真诚”地生活,更加看清自己身边“有什么”,更懂得“活在当下”。从这些方面来看,存在主义哲学与积极心理学、正念息息相关。人们渴望长生不老,而有时,恰恰是“必然的结束”使人们学会好好生活。而生命的一部分意义,也许恰恰来自于他的“有限”和“短暂”。

参考资料

[1] 阿图.葛文德,《最好的告别》.

[2] 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控制情绪心理测评系统正念咨询师情商霍格沃茨产后抑郁强迫症心理效应MBTI自愈能力恐惧心理九型人格易怒症回避型人格智力依赖型人格PUA叛逆情绪管理树洞无性婚姻社交恐惧症源码原生家庭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