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表演的如此体面,生活中很难处处成全
作者:王欣媛 2022-08-30 19:33:17 职场心理
何须表演的如此体面,生活中很难处处成全

生活品质突然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你应当过更有品质的生活”、“你值得更好而生活”、“你买的鞋子与你是否能成为人生赢家密切相关”······诸如此类的文章,在微博、朋友圈广泛流传能成为热点,意味着这是一个有代表性的话题;而主流声音几乎一边倒的鼓吹人应当追求甚至透支性地去追求物质体验,意味着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大致是说作者有一位表姐,刚入职,月薪5K,还要解决住宿和交通问题。一日逛街时,二人在橱窗中看到一双标价2K的鞋子,都非常喜欢,作者囊中羞涩,不敢下手;表姐却勇敢地买下鞋子,并对她说,你以为我买的是鞋子么?错,我买的是自己的未来。后来表姐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作者依旧是那个初入职场的小新人,不由感慨提升生活品质才能让自己努力地生活奋斗。

在这个故事里,有几个要点:1.二人都是初入职的新人,薪资水平5K左右,而鞋子2K;2.鞋子等于未来;3.作者认为提升生活品质=提高物质水平;4.提升生活品质是努力生活奋斗的充分条件。

首先我们来讨论这个故事的合理性。

1.如表姐一般,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对于薪资的安排起码分为日常生活、社交投入、健康保养、学习充电四个部分。刚入社会打拼的年轻人,大部分是无力买房的,日常生活必然要包括房租、交通、饮食、水电,这部分是固定的投入。我们假定是最幸运的状态,租到了1000块离工作地点不远可以靠自行车抵达的房子,且水电费多人均摊,每天饮食20块且偶尔有那么几天腐败,大约是1800块左右。那么对于一个月薪5K的人而言,剩余可供支配的薪资只有3200元。

2.2K的鞋子对于以上状态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几乎是可供使用薪资的2/3,势必要减小甚至牺牲其他板块的投入,且几乎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对于一个想要升职加薪的人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储蓄投资势必为零。年轻就是王道,健康问题不在考虑范围;但是对于一个愿意买2K的鞋子的女孩来说,爱美几乎等同于生活追求了,护肤品必不可少;余下的部分肯定要投入学习充电之中。

3.到目前为止,我们看不到什么问题,只是一个爱美上进的女孩,牺牲了健康、储蓄、人际交往,努力打拼的励志故事。但是继续分析,当你穿了一双2K的鞋子,你的同事会从两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1.你确有此经济能力,就要细心探究你的家庭背景;2.你没有此经济能力,要么爱慕虚荣,要么有其他副业。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你只能被定性为第二种。这就是为什么我将服饰和彩妆归为社交投入的范畴,因为这些外显的部分,直接彰显着经济水平,侧面反映了你的部分能力。我想,对于一个爱美的女孩,她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会让这双鞋成为投入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这个故事省略了很多背后的故事,强行构建了因果关系,用一个错误的前提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提升生活品质是努力生活奋斗的充分条件。而这个错误结论里,存在几个误区:1.生活品质=物质水平;2.透支得来的物质水平等于自身应当享有的生活品质;3.提升物质水平可以带来努力奋斗,而努力奋斗一定能实现目标。

在进一步分析之前,先抛出个人观点:讨论生活品质,应当将“在个人可以负担的范围内”作为前提。那么什么叫个人可以负担的范围呢?是在维持生存的基础上,考虑长远投入之后余下的部分。以此案为例,月薪5K,可供灵活使用的约为3K,排除掉适度的储蓄投资提升日后的抗风险能力,适当的健康投资,大约仍有2K可供使用。这两K究竟是投入社交板块还是学习板块,取决于个人价值取向。这也是为什么此案的逻辑出问题的地方,你可供支配的灵活资金只有2K,将之全部投入在社交与你想要通过提升个人能力升职加薪的目标是相背离的,最终它的结果居然神奇地回到预期,这样的行动路径究竟是否具有普适意义?

透支得来的品质,就像偷穿大人衣服的小孩,处处可见违和感。如果你的能力只允许你喝一杯雀巢速溶咖啡,而你却非要将星巴克当作生活标配,可能这杯星巴克带来的不仅仅是透支带来的沉重压力,还有旁人的快思维带来的刻板评价。人的大脑为了快速处理信息,会逐渐建立一套分类体系,就如同上文的分析(详见3),对于此类问题会非常刻板地分为两个方面看,而不会考虑第三种可能。人活一世,难以避免地被他人的观点所渗透,在观点的交互中,一些认知被不断强化,“名副其实”就是其中一种。我们不会考虑这个“名”与“实”是否有其他对应的可能,这种强行对应是否合理,而是趋向于达成这样一种“名副其实”,因为这个词语沾染的是正面的语言色彩,也就是说它是社会所倡导的褒义词。减少喝得起星巴克,怎么能穿路边摊呢?像样的饰品要有吧,是不是要换成好一点的保养品,彩妆也得要好的牌子才好。焕然一新,除了你,都是真的。强行达成的“名副其实”,有时恰恰会带来更大的名不副实。可是当我们将之拆解开,:何谓名?外界赋予你的评价。何谓实?你本身的样子。我们发现,“名”、“实”问题,本质上是个人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博弈,是个人认知与外在评价彼此平衡的过程。“名副其实”追求的是外在评价与内在认知的同一,但是这种同一往往是以牺牲个人主观体验为代价的。“知止”之所以成为“有定”的前提,也正是因为划分自我和外界的界限太难,知道界限,才是定力的开始。

另一方面来说,透支支取的不仅是金钱,更是注意力带宽和可能性。薪资是固定的,可是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有太多地方需要薪资的投入。人际关系成本、日常开销、健康调控、学习充电,还有不期而遇的剁手。当薪资分配合理时,生活丰富且有弹性,你的注意力不会过多得停留在经济上,而是分配在其他更富有长远意义的事上。比如,培养一门兴趣爱好,学习一种新的职场技能,策划一场旅行……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会赋予你生活真正的质感。可若是透支得来的呢?打乱的薪资分配使你不得不压缩某个领域的投入,你可能无法参加同事的一个大聚会,可能交不起房租,可能放弃点亮新的技能······无论哪一种,都是对你原有生活的破坏性打乱,生活的空间被压缩了,生存的比重提升了。少量的透支还好,只需要在短期内过的紧张一些就好;若是大额的透支,你或许要考虑是否要兼一份工,是否要找朋友借钱度过危机,或者选择近年非常流行的“裸贷”。注意力被强行扣在偿还透支上,不得不短时而现实。因为一双鞋,比起升职加薪,更可能丧失升职加薪的机会。

归根结底,透支得来的品质,是一种粉饰。它并不能证明你很好,有足以与之相配的能力;反之,它恰恰证明了你不够好。因为你孱弱到,需要靠一双鞋来证明自身的价值。这也就是最开始提到的前提,在个人可以负担的范围内。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选择,往往会让你获得物质品质时,丧失生活品质。提前消费帮助我们不为经济所困,具有更高的幸福感和责任感,也在培养着人的思维模式和消费习惯。在认知和能力尚未达到足以承受提前所带来的压力,尚不足以负担提前所带来的后果时,盲目地宣扬提前并作为一种普适观念输出,对于经济自由尚未成为全然主流观念的国民来说,就等于宣扬过度消费,是一种极大的误导。

这个故事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有。可是不能将结果去个性化,认为任何一个人都具有复制的可能。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和独立自我共同使这个故事成真,可是是否每个人都具有这样的能力?这也是笔者如此费笔墨分析故事的原因,找出其内在隐含的前提并显性化,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真正表达的是,自己很羡慕自己表姐具有这样的能力,并希望能够成为像表姐一样的人;而不是提前消费一定带来更加努力的人生。

那么何为生活品质?生活品质,就是在可能接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丰富或加深生命体验,最终获得更为持久的精神满足和安定感。一个月1000块的生活费,只能喝一杯雀巢速溶咖啡,那么,选一套可爱的杯具在每天清晨冲泡咖啡获得满满好心情,就是让喝速溶咖啡这件本身很low的事成为具有积极情绪的事。换言之,生活品质需要美化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取决于拥有多少,而是在拥有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创造美好和快乐。物质体验是一部分,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它不是生活品质的全部,也不是生活品质本身追求的意义。如果物质是可以追寻的全部,永无尽头的焦虑和压力终会使人窒息。精神感受无法量化,生命体验不具标准,所以物质成为了可以简单复制得来的唯一标准。它让人免于思考和探寻,避免痛苦和挣扎,不需放弃只是获得。我们无法简单粗暴的评价清晨在绿荫下诵读文章与睡到自然醒去星巴克吃早餐哪一种更好,我们也无法赋予生活品质一个简单的可无限复制的公式,我们只能追问自己的内心,你想要的究竟是哪一种满足和安定?这是在追问界限,这是“知止”。

生活品质并非比较的结果,也不是对物质永无尽头的追寻,最终它难以避免的回到对自身的追问上。林清玄说:“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它并非焦虑的源头,而是终点。

张岱名篇《湖心亭看雪》这样写道:“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何等风雅,何等品质,又是何等孤绝。

世上难得一痴人,辨证地看待生活品质,不被物质所困或许也是一种痴吧。来,让我们脱了这双鞋看星辰大海。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控制情绪绿帽情节智商测试恐惧症聊天哈利波特心理医生自卑心理偏执型人格产后抑郁测试女人心理安全感亲密关系抑郁症职业价值观回避型人格障碍九型人格边缘性人格障碍男人心理抑郁症测试双向情感障碍依赖型人格MBTI测试反社会人格